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晚年之美与价值

木火土金水文文 2024-11-15 04:16:50
一、诗句解析与背景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句诗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其含义是不要说太阳移到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人到老年虽然时光不多了,但也要像挂在桑树和榆树上的落日一样,放射出满天的霞光。

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诗交 34 年。唐文宗开成元年(836 年),64 岁的刘禹锡和白居易同在洛阳。白居易先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诗,表达了老年人的悲观情绪。彼时的白居易,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充满了对衰老的无奈。

刘禹锡为回应好友,便写下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在这首诗中,刘禹锡一方面表示对白居易对 “老” 的看法感同身受,人老了确实很凄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但另一方面,他从正面谈了对老的看法,认为老也有长处,比如处事经验丰富,明白事理看人准。

最后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句诗,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昂扬精神,鼓励老年人不要因年老而悲观,要发挥余热,像晚霞一样灿烂。这不仅展现了刘禹锡和白居易之间深厚的情谊,也为千千万万的老年人带来了鼓舞。

二、诗句的艺术特色与意境

(一)优美意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句诗以桑榆喻日暮,将人生的晚年比作太阳即将落山之时。然而,诗人并未让这种日暮之景充满悲凉,而是以晚霞映满天的壮丽景象,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优美意境。桑榆虽晚,但晚霞的绚丽多彩却能将整个天空染红,仿佛在告诉人们,即使人生步入晚年,依然可以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这种意境展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昂扬精神。它让人们看到,晚年并非只有衰退和无奈,而是可以如同晚霞一般,充满着美丽与活力。它鼓励着老年人不要被岁月的流逝所困扰,要勇敢地面对晚年生活,发挥自己的余热,为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

(二)艺术魅力

这句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它巧妙地叙说了人到晚年的优势。当人们步入晚年,身体或许会逐渐衰老,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洞察力却成为了宝贵的财富。正如诗中所云,“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老年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对世事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川河流一样一目了然。

这句诗表达了年老心不老、老而有为的豪迈气概。它告诉人们,年龄不应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即使年老,也可以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继续为社会、为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豪迈气概不仅激励着老年人,也让年轻人从中汲取到了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晚年的道路,让人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现代意义与价值

(一)积极人生态度

在现代社会,“莫道桑榆晚” 所体现的积极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人们都可能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我们不应因此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许多老年人在晚年找到了新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学习新技能,他们用行动诠释了 “莫道桑榆晚” 的精神内涵。

比如,有的老人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传递温暖;有的老人学习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不被年龄所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了色彩,也激励着年轻人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不轻易放弃。

(二)传承与创新

“为霞尚满天” 寓意着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在现代社会,老一辈人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者。通过与年轻人的交流和互动,老一辈人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递给年轻一代,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

同时,年轻人也可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代际之间的交流融合,就像夕阳与朝霞的交替一样自然和谐。例如,一些传统手工艺人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人,年轻人则通过创新的设计和营销方式,让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

(三)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忙碌于追求未来的目标,而忽略了当下的美好。“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展望未来。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珍惜当下的时光,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不抱怨、不焦虑,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同时,我们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像那满天的霞光一样,即使在最暗淡的时刻也能照亮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之路。

让我们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传承与创新的精神,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共同创造美好的人生。

四、事例展现

(一)老教师的风采

张振中老师在 1973 年步入教师生涯,2014 年退休。在这 41 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甘为园丁,育桃李写春秋。教学之余,他热衷于写作,从剪报积累到 “爬格子” 创作,处女作《赶种猪的女人》在《安庆报》发表后,他便迷上了写作,常有作品见诸报端,被称为 “土记者”“笔杆子教师”。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还积极参与教学研究。

他的教学论文多次获奖,如《注重课堂教学三个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获三等奖并收编在《新中国基础教育优秀论文选集》。他还参与白云中学校本教材开发,撰写多篇散文入选其中。退休后的张振中老师也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在书法领域发光发热,成为国家一级书法师,其书法和篆刻深受书画爱好者推崇。张振中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老而有为的精神,展现了一位退休教师的风采。

(二)老民警的担当

老民警杨百昌今年 58 岁,有着 22 年从警路和 37 年党龄。他临近退休却依然每天精神饱满地奋斗在基层派出所工作一线。在打击整治电信诈骗专项行动中,他主动请缨,虽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但他表示身体自己有数,最终通过连续奋战,和同事一起抓获 9 名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嫌疑人。

在全国人口普查时,他为辖区群众宋某某的妻子成功落户并办理身份证。在全民反诈宣传工作中,他虚心向年轻同事学习操作步骤,梳理制作辖区发案人群分析表,建议开展多场反诈主题宣讲活动,有效降低了辖区电信网络诈骗的发案率。杨百昌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忠诚与担当,为群众守护平安。

(三)银龄教师的奉献

银龄教师陈长生、冯月萍夫妇三度援疆。陈长生退休前担任吉林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冯月萍一直从事计算机图形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们放弃舒适的退休生活,先后在塔里木大学和新疆政法学院支教支研。陈长生在图书馆管理和建设上尽心尽力,从完善新图书馆细节到参与图书搬迁,再到为图书馆二次装修设计方案,他都亲力亲为。

冯月萍则在教学岗位上发挥专业优势,为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习热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鸣背上行囊来到新疆政法学院,主动担任 “中国法律史” 教学任务,打造精品课。他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走访周边将非物质文化保护等写入调研报告搬上讲台,成为学校精品课程。

徐凤君教授从南京农业大学退休后到新疆政法学院,牵头成立数学教研组,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她精心编写教案,主持编纂习题册,辅导青年教师参加讲课竞赛,像呵护孩子一样 “手把手” 教青年教师。

(四)抗疫一线的老战士

在抗疫一线,有许多老民警展现出坚守与担当。修武县公安局的民警王保忠,年近 60 岁,主动请战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他在小区日夜值守,开展走访、防疫宣传,尽管牵挂独自居住在老家的 87 岁老母亲,但他在局党委的关怀下,坚定地表示要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西峡县公安局五里桥派出所民警李平献,虽明年 4 月就要光荣退休,但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坚守在 G40 沪陕高速西峡站出入口防疫岗位,提前到岗,为年轻同志树立榜样。

淅川县公安局九重派出所老辅警范恒强,在公安战线打拼 32 年,临近退休申请到服务点值班,与儿子范利祥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共同奋战在抗疫一线。

林州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的秦相增,56 岁的他在疫情防控监测点连续执勤 70 小时,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公安民警的担当与作为。他们是无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 “老民警” 缩影。

五、总结升华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句千古名句,在现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它不仅仅是对老年人的鼓舞,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倡导。

在人生的长河中,晚年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老年人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无论是参与公益活动、传承文化技艺,还是在教育、公安等领域发挥余热,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诗的深刻内涵。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句诗也是一种激励。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时光,积极进取,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和关爱老年人,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让我们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为信念,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为自己的人生书写精彩的篇章,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关爱与希望的美好世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