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一节:知道有德(下)

袁连法爱文学 2024-08-22 09:45:06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我说,此章意近苏格拉底,更如禅语。但语意简单,无非讲一个认识上的实事求是和自知之明。智而不使用智,天生丽质;不智却硬要用智,东施效颦。知天道为智,自智者明;知人道似乎也是智,其实是诈,反讽当时诸侯冒用周朝的文章制度而病患天下。

当然,也可认为是对上章的纠偏:“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为什么易,循道而行,惟道是从,不争而无为,利天下而不为恃,如此等等。“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为什么莫知莫行,在于私欲私智。这两者还有一个大病:以不知为知,乃是天下乱之源!春秋战国时代,谁都以为自己是正义化身、天命之选,所以百家争鸣皆以为是道。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病病,知道当时所谓的智其实不是智,去人欲而归天理,天下还是可以挽回,“其事好还”。圣人循天道,其智是真智,知道当时所谓的智其实不是智,能够自觉觉他,才是真正的的不病者。回应第二十章,正是“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谁解《道德经》最好?也许是牟宗三!起码他知其所来:救周文之弊;也知道其之所至:境界式的形而上学;亦能知其地位:同是中国特性之文化思维,所谓纵贯横讲,于儒家之纵贯纵讲,多有助益。他说,道家的兴起及系统的性格决定于以前所讲的诸子起源问题,即针对周文疲弊而发。在此种概观之下,我们现在正式讲道家的内在义理。第一步先问“道”的观念如何了解?道家提出的“无”如何了解?再进一步了解无和有的关系,道家如何讲“有”?第三步了解无与有和“物”之关系如何?由这三层可以把道家玄理的性格全部展示出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