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破产,德国汽车零部件厂商遭遇空前危机,再度崛起已成泡影

东展谈汽车 2024-08-06 11:46:40

一鲸落而万物生。但汽车行业的“鲸落”,带来的并不一定都是生机。

目前全球汽车行业正处在从“油”向“电”转型的关键时期,是一次汽车生态系统的切换,依附于该系统的各个物种都要来一次躲不过的“渡劫”。

油电剧变,零部件厂商首当其冲。据德国权威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德国有20家年营收在1000万欧元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破产,同比暴增60%。

那些没有破产的行业巨头,也在艰难维持,断臂求生。采埃孚近日宣布,将在2028年底前在德国裁员1.1~1.4万人,约占员工总数的25%左右,动作不可谓不大。

另一家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则更加激进一些,全球业务都开始受到影响。今年2月计划裁员7150人,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3.6%,并且要求在2025年底之前完成。

博世集团则在去年底表示,两家位于德国的变速器工厂将裁员至少1500人,并计划在2026年年底之前在软件和电子部门裁员约1200人。

辉煌了百年的德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遭遇此种剧变,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

早在2020年,德国就已经有28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受到了第一波产业冲击,申请破产;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问题,又为德国带来了深重的能源危机,汽车行业自然首当其冲,就连保时捷的优质供应商阿尔盖尔公司也宣布破产。

中国、美国、欧盟是世界上几个主要的汽车重镇,德国作为欧盟经济的领头羊,也是欧盟汽车工业的支柱,德国汽车工业萎靡不振,整个欧盟也跟着遭殃。

2023年12月份,德国新车销量下滑25%左右,电动汽车销量更是暴跌48%,拖累欧盟新车销量也同比下滑3.8%,成为17个月以来的首次下降。

需求放缓拖垮了依附于汽车厂商的零配件供应商。2021-2023年的三年间,全球汽车销量分别为5%、-0.1%以及11.9%,其中2023年达到了9272万辆。

这些数字看上去似乎还不错,但并没有回到2020年之前的巅峰水平。除此之外,全球汽车销量之所以能够在2023年实现10%以上的增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的需求放量。

中国乘用车市场去年销量达2606.3万辆,同比增长10.6%;算上商用车的话,则是3000万辆,同比增长12%,这是中国汽车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大关。

也就是说,中国一个国家就贡献了全球30%左右的增量,但这个超级大蛋糕,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却未必能吃到多少。

中国本土零部件厂商快速崛起,快速抢夺大陆、博世、采埃孚等厂商的市场份额。与这些外资厂商相比,中国零部件厂商具有本地化优势,定价策略方面也更灵活。而且中国的汽车销量增长,主要来自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推动,但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增量,德国汽车零部件厂商同样是看到吃不到。

全球新能源销量冠军是比亚迪,年销量300万辆,但比亚迪和丰田一样,是玩“垂直整合”的,电池、芯片、电机等零部件基本靠内部供应;另一个电动车巨头特斯拉,则主要从中国本土厂商那里采购零部件,目前特斯拉在华生产车型的“国产化率”几乎接近100%,订单几乎都给了国产厂商。

如果仅仅是燃油车销量萎缩,大陆、博世、采埃孚等厂商或许还没那么惨,熬下去就能出头。但问题是,在失去了中国市场后,燃油车整体再度向上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了。

电动汽车需要的核心零部件是电池、电机、电控、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高端芯片等等,而采埃孚等德国零部件厂商能提供的,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等老三样。对德国零部件厂商来说,它们的产品和市场需求是脱节的。

以动力电池为例,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两大巨头加在一起,占据了全球动力电池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优势几乎不可撼动;激光雷达方面,中国也有禾赛科技这种大魔王,一个厂商占了全球30%的份额。

当然,德国零配件厂商也不会坐以待毙,裁员是为了节流,将资源更多投向新能源领域。但问题是,它们要想在新能源时代切走一块儿蛋糕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强劲的市场需求,二是一流的技术水平,这两个条件,它们暂时都不具备。

今年前六个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140万辆,同比增长13%,中国自己就贡献了86万辆,占全球65%左右的市场份额。

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是有的,但不在欧洲市场。

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就大幅放缓。今年1~6月,欧盟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仅为13.9%,尚不及2023年。电动汽车是新生事物,增速却开始放缓,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儿,显然是它们内部利益没有平衡好,引发了欧盟“政策摇摆”这一传统艺能。

那么,把市场重点放在中国,是否为一条出路呢?其实也不太能走得通。

还是那句话,晚了。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强势供应链,还因为德国的相关技术储备明显不足。比如即便到今天,欧盟也没有培养出一家规模较大的动力电池厂商。

在燃油车时代,采埃孚的变速箱、博世的电机都是一款车的卖点;但在新能源时代,它们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因为汽车产业的强大,哪怕历经两次劫难,德国也能从废墟中崛起,但是这一次不一样,因为它们没有败给对手,而是输给了自己,输给了时代,再想起来,它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机会,还要有一个坚实的产业支点。

留给德国汽车产业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