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铁路建设的最新进展中,两条主要的高速铁路线路已全面进入施工阶段。
京沪之间的第二条高速铁路——京沪第二高铁正在建设中。该项目包括津潍高铁和潍宿高铁的部分,全长约1200公里,设计速度为350公里每小时,预计于2028年投入使用。
东西走向的沿江高铁也即将全面启动。新建的宜昌至涪陵段(渝宜高铁)计划于年底开始施工,标志着全长2100公里、连接上海至成都的沿江高铁项目将进入全面施工阶段,预期在2030年完成。沿江高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连接长江经济带的关键交通线,还串联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及成渝三大主要城市群,包括上海、南京、合肥、武汉、宜昌、重庆和成都等重要城市。这条线路的总投资高达5600亿元,使其成为国内投资规模最大的高铁项目之一。
国家决定投资巨额资金建设沿江高铁,以解决现有沪汉蓉铁路运力不足的问题。尽管这条铁路能够运行动车组列车,但由于设计标准偏低,部分路段的最高时速仅为160至200公里,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乘客需求。
目前,从上海至成都的旅行时间最短需要11小时,而从重庆到上海则需要约9小时,两地间的联系主要依靠航空运输。
鉴于成渝地区和长三角之间经济交往频繁,单凭空中交通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客流量,因此迫切需要一条高速铁路来改善状况。此外,长江经济带内仍存在许多高铁服务欠缺的区域,比如位于江苏省中部的泰州、扬州一带以及安徽与湖北交界处的大别山老区等,这些地方急需通过高铁网络实现互联互通。
一旦沿江高铁项目完成,预计上海至成都之间的行程将缩短至7小时左右,而重庆至上海的时间则可进一步降至5小时之内。这不仅大大节省了人们出行的时间成本,还将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高铁建设迎来了新的高峰,其中沿江高铁项目以其巨大的投资规模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项目不仅涉及两条千亿级高铁线路的建设,而且总投资额度高达560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相当于新建2.5条京沪高速铁路或4座港珠澳大桥的成本,显示了国家对于提升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城市之间交通连接的决心和力度。
具体而言,北沿江高铁连接上海至南京再到合肥,全长约555公里,总投资额达到1678.7亿元;而渝宜高铁则计划从湖北宜昌延伸至重庆涪陵,预计长度为490.2公里,其初步估算的投资总额为1259.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条线路仅是构成整个沿江高铁网络的一部分,后者还包括其他几个关键段落如合武高铁(合肥-武汉)、汉宜高铁(武汉-宜昌)等,共同形成了一条贯穿东西方向的重要交通走廊。
通过实施如此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不同地区间的互联互通,并为实现更加均衡的全国发展战略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这也反映了中国政府持续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图。
在高铁建设领域,时速达到350公里的项目通常涉及1.2至2.0亿元的单位成本,该数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以及区域发展状况。北沿江高铁项目的成本显著,主要因土地征用和拆除费用高昂,以及过江施工的复杂性所驱动。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内部的土地价值极其昂贵,导致全线的拆迁和征地费用超过300亿元。加之需要穿越多条大江大河,项目的总成本因此大幅增加,这一结果并不出人意料。
渝宜高铁(连接宜昌与涪陵的部分)的建设难度极高,其挑战主要源自复杂的地形地貌,而非单纯的征地问题。由于山川河流的自然阻隔,该项目大量依赖于桥梁和隧道的建设。
据统计,新建桥梁达178座,总长81.67公里;隧道131座,累计长度378.12公里,桥隧比例高达94.86%。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渝宜高铁成为沿江高铁项目中开工和完成时间最晚的一部分。
尽管沿江高铁被视为关键的交通动脉,但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或投资相对有限,更多地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自筹资金进行建设。
沿江高铁在规划过程中避开了多个沿江城市,这一决策背后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沪渝蓉高铁,作为一条贯穿中国东部至西部的关键交通动脉,其规划路径并未严格遵循长江沿岸。尽管名为“沿江”,实则该线路主要服务于长江流域及其经济带内的多个重要城市。
在众多受益者中,合肥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显著获益;同时,苏中地区、川渝中部地区也因该线路的存在而获得发展契机。
相比之下,一些位于长江沿岸的城市,如安徽的芜湖、安庆以及江西、湖南的某些地区,并未被纳入此高铁网络之中。这一现象表明,虽然沪渝蓉高铁旨在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但其实际路线选择更多地考虑了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具体而言,沪渝蓉高铁是由原有的沪汉蓉铁路升级而来,其规划初衷在于加强长江北岸城市的互联互通。从长三角到成渝地区,该通道包括多条高速铁路线,如“北沿江高铁”以及合武高铁、武宜高铁、宜涪高铁和成渝高铁中线等,这些线路大多布局于长江以北的区域。
这种布局策略不仅反映了对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有效整合与提升,也体现了对未来区域发展潜力的综合考量。
在高铁建设中,运营成本和性价比是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截弯取直、优先连通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一直是常态。
在长江经济带,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都是万亿级经济强市,千万人口大市众多,而江西无论经济体量还是省会经济人口能级,均明显存在一定差距,九江的存在感更低。
任何天然的大江大河都不可能是一条直线,总会蜿蜒曲折。长江在湖北的荆江段如果全部沿着长江建设高铁,成本势必无限抬升。因此,高铁建设已经开始收紧。
早在8年前,我国就规划了“八纵八横”的高铁路网,开启了全球最为浩大的高铁建设热潮。经过多年推进,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主通道建成投产约八成,高铁网覆盖97.2%的城区人口50万以上城市。
在高铁建设的黄金时期之后,我们正面临一个关键转折点。经济效益和债务问题将成为未来考量的主要因素。自2021年起,四部门实施了新的规章,严格控制与现有高铁线路平行的新线建设,仅当连接省会和特大城市且年双向客流密度达到2500万人次以上时,才允许采用350公里/小时的标准。
尽管在过去两年中,为了稳定经济和促进增长,一些高铁项目规划得到放宽,但大规模建设的时代正在逐渐远去。从大量建设转向维护和管理的阶段只是时间问题。
今年上半年,武广高铁和沪杭高铁等四条线路的票价上调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标志着高铁普遍低价时代的结束,同时也预示着公共事业费用上升的趋势。
高铁票价上涨的背后反映了日益严峻的债务状况。中国每年在高铁上的投资高达数千亿元,累计负债已达到数万亿元规模。仅每年的利息支出就超过2000亿元。据统计,全国上百条高铁线路中,能够持续盈利的仅有六条:京沪、京津、沪杭、沪宁、宁杭以及广深港线。
高速铁路网络主要连接的是经济繁荣且人口密集的超大城市,这些地区商业交流频繁,因此票价调整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
然而,相比之下,超过90%的高铁线路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未来实现盈利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未来的高铁建设步伐可能会有所放缓,特别是在那些缺乏足够的经济活力、人口基数和财政支持的地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的模式可能将不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