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一个晋升的故事总能引发各种议论,尤其是从基层爬上去的领导,对之前的同事,有的人说“像变了个人”,下手比空降的领导狠得多。
为什么会这样?
这背后藏着许多耐人寻味的逻辑。
咱们得先看看基层是什么环境。
基层往往意味着繁琐的事务、复杂的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人际关系),而且资源有限,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很容易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在这样的环境里,想往上爬,除了能力,还得会平衡各种关系,甚至有时候,还得“合群”,得融入到某种文化里。
一旦升职,原来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对新领导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业务,而是如何快速树立权威。
毕竟,昨天还是一起吐槽加班的兄弟,今天就成了发号施令的上司,这转变太快,下属难免不太适应,有些人甚至会觉得“就你行?
凭什么?”
。
所以,新领导往往会选择用“严厉”来划清界限,用近乎苛刻的要求和高压的管理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能力,震慑潜在的挑战者,尽快建立新的秩序。
对以前的同事更严格,其实是一种策略,是为了打破过去的印象,塑造新的形象。
试想一下,如果对老同事还像以前一样嘻嘻哈哈,那工作还怎么开展?
纪律还怎么维护?
大家会觉得你“假公济私”、“任人唯亲”,反而不利于团队管理。
网友小A就分享过类似的经历,他以前的组长升职成了部门经理,对他们组的人反而更严格了,开会批评、加班加点都是家常便饭。
小A一开始很不理解,后来才明白,组长是故意要和他们保持距离,是为了避嫌,也是为了更好地管理整个部门。
再看看空降的领导,他们的处境完全不同。
他们对团队情况不了解,没有历史包袱,也不用刻意去证明自己。
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熟悉环境,尽快融入团队,站稳脚跟。
所以,空降领导通常会采取比较温和的策略,先观察,再慢慢调整,避免激起员工反感,给自己树敌。
空降领导的温和,是一种“防守策略”,是为了减少阻力,稳固地位。
他们更注重平衡各方利益,更愿意倾听员工的意见,至少在初期是这样。
等他们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了解了团队的“潜规则”之后,才会逐渐展现自己的管理风格。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有些从基层升上去的领导,也可能保持亲和的管理风格,而有些空降领导,也可能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这取决于领导的性格、能力以及具体的环境。
除了树立权威和适应新角色之外,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比如,从基层升上去的领导,对基层的工作更加熟悉,对各种问题也更加敏感,所以他们会对下属的要求更高,容错率更低。
他们经历过基层的“苦”,所以更希望团队能够高效运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此外,基层晋升的领导,往往背负着更大的压力。
他们要对上负责,也要对下负责,还要面对来自同级甚至曾经的“老朋友”的竞争和挑战。
这种压力会转化为动力,也会让他们更加谨慎,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和团队。
所以,下次再看到从基层升上去的领导对老同事“特别狠”,不妨换个角度想想,这或许不是故意针对,而是他们在新的位置上,面对新的挑战,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这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说到底,体制内的晋升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每个位置都有每个位置的难处,每个选择都有每个选择的代价。
与其抱怨领导的“狠”,不如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职场上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毕竟,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在任何环境下都游刃有余。
现在都是向上社交,谁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