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教会非洲人种水稻后,万年荒地变粮仓,连蛋炒饭都吃上了

三楼有泡芙 2024-11-13 04:31:13

红土、烈日、稀疏的灌木丛在热浪中颤抖,这是很多人对非洲的第一印象,也是马达加斯加的日常,这个岛国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却却还是没能摆脱贫困的阴影。[兔子]

人们沉重的生活压力压身,竟有 80%的民众依靠农业维持生计,200万人每年都面临饥饿的威胁,还有人被迫食用仙人掌和马蜂窝果腹,有些让人不堪设想。

01

杂交水稻托起丰收的梦想

土地不是什么贫瘠,相反它拥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光热资源,比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更适合耕作。

可惜的是几千年来,当地农民沿袭着祖辈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靠天来吃饭,他们缺乏优质的种子,没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更谈不上科学的种植技术,还有灌溉系统。

常常是一家人拼尽全力耕耘,从除草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他们的耐力,微薄的收获却往往让人心灰,人口的增长,仅凭传统农业,已无法满足增长的粮食需求。

而我们国家是拥有悠久水稻种植的历史,早在1万年前就开始驯化栽培水稻,从长江流域的考古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水稻文明的起源。

几千年来,我国培育水稻的技术一直领先全球,袁隆平院士让水稻亩产有了大幅提高,现在超级杂交水稻,一亩地能产1100多公斤稻谷,能养活更多的人了。

1956年开始,我国农业专家团频繁赴非,携带着稻米种植的智慧,倾囊的相授,从幼苗培育到稻谷金黄,我们的专家们一贯细致指导,将种植技艺无私传递。

02

援助让双方都从中受益

非洲物产丰富,矿产、土地资源都很多,我国可以向非洲提供工业产品和优质水稻种子,还能帮助非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帮助的过程里,在马达加斯加工作的国内专家,遇到不少困难,那里气候变化很大,从热带雨林到热带草原,海拔高低不一,对水稻的生长提出了挑战。

要改变当地农民的传统观念,让他们接受新的技术,不是一件易事,一位在那工作了17年的国内专家胡老,克服了重重困难,研发出3种适合当地种植的杂交水稻,推广了开来。

得益这些专家,杂交水稻在当地生根发芽,高产低空壳的特性,提升了农民的收益,不少农民也开始致富,还购买了拖拉机等生产工具,生活质量提升。

当地水稻种植的土地,已扩张到7万公顷,原先的2万公顷已翻了几番,伴随着跃进的,是每公顷产量,从原本的3吨飙升到10.8吨的奇迹。

数据背后是无数中国农业专家辛勤的汗水,也是中非合作的结晶,一位曾任农业部秘书长的官员,在袁隆平先生墓前献上了一碗非洲杂交稻米,表示自己的敬意。

是对袁老的认可,也让我们的杂交水稻技术的强大实力,得到了世界的信任。

03

帮助非洲人民告别饥饿

从简单的香蕉充饥,到能吃上美味的蛋炒饭,在很多非洲国家,芋头、饭蕉,这些产量不高、营养价值有限的作物,成了当地人民的主要食物来源。

许多非洲国家的农业发展步履蹒跚,生产主要局限芋头和香蕉等有限的作物,这些虽易种植,却难以满足人们在产量和营养上的需求。

很多非洲国家吃穿都靠国际粮食援助,可这些援助大多掌握在几家大粮商手里,要是哪天政治经济不稳定了,这些国家就可能没饭吃了。

技术援助改变了局面,尼日利亚过去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来弥补缺口,现在却在新技术的帮助下,看到了自给自足的希望。

提高了粮食产量,也丰富了非洲人民的餐桌,蛋炒饭这道在我们家喻户晓的美食,也开始在非洲大陆流行起来。

推广不单是简单的技术输出,我们一直支持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光是帮助他们发展农业,而是更注重培养当地农业技术能力。

除了提供杂交水稻种子和技术指导外,我们的专家还积极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能力建设,通过培训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建立农业示范基地、开展农业科技交流等方式。

让他们培养了一批本土农业人才,我每年都帮助非洲培养很多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培训内容涵盖了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从育种到田间管理,从病虫害防治到收获加工,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实践操作。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交流,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能熟练运用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手段,独立开展水稻种植作业。

技术指导外,我们还助力非洲多国,打造了一批农业示范园区,在这些田间课堂,非洲农民亲手触摸科技的力量,实践着农业的新知。

双向的交流,促进了中非农业科技的共同进步,在马达加斯加,我国给非洲国家提供技术资金,还帮助他们增强发展实力。

非洲人民靠杂交水稻吃上了更多的饭,杂交水稻的推广,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他们的观念,他们开始相信科技的力量,也更加愿意学习新的知识技能。

专家们在非洲大地上,留下了太多的坚韧汗水,他们所受的欢迎敬重,是对他们为非洲农业发展,倾注心血的最好回报。

他们和当地人一起生活、工作,成了好朋友,合作是双方共同受益的伙伴关系,国家之间的合作,可以拿到需要的资源,还能开拓更多海外市场。

信源:界面新闻2024年11月2日,关于中国水稻种子走入非洲之后,如何建立种业体系

环球时报2024年9月6日,关于走进非洲,看中非农业合作累累硕果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