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江陵之战!如果曹丕打赢这一战,三国时代将不复存在!

访风聊历史 2024-12-20 05:48:39

公元223年,就在夷陵之战刚刚结束后不久,曹丕便倾尽魏国的全部精锐,挥师南下,进攻东吴。

当时曹魏集团分兵三路,分别从长江沿线三个关键节点,对东吴发起了猛攻。只要有一个方向胜利,曹魏就能跨过长江,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延伸到长江以南。

在这三个关键节点当中,最关键的一个,就要数江陵一线了。

而一旦魏军过了长江,东吴集团依仗的长江天险,将不复存在!东吴政权的灭亡,乃至曹魏一统天下,也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就在吴蜀两国刚刚打完一场大战,东吴已经折损了很多国力的情况下。这场大战,依然没有让曹丕如愿以偿。最终,双方在经过长达半年的死战之后,魏国在三条战线上,都没有取得太好的结果,最终只能是无功而返。

那么,当时的魏国,在吴国刚刚打完一场大战之后,为何依然灭不了东吴?如果这场战争曹丕打赢了,对历史到底会有多大影响呢?

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从夷陵之战刚刚结束的时候说起。

公元222年夏天,因为陆逊火烧连营,重创蜀军精锐。刘备虽然侥幸逃回了白帝城,但蜀汉集团的整体实力,依然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然而作为胜利者,东吴方面,此时同样情况堪忧。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这一战当中,东吴虽然消灭了蜀汉大量的有生力量,但却无法进一步杀入益州腹地,彻底灭了刘备。

益州这边,地形实在太过特殊。在刘备退回白帝城之后,原本就被刘备放在后方的赵云,迅速带了一万精锐,入驻白帝城。此后,刘备又迅速收拢残兵,又收拢了近万人。所以最后,白帝城的守军,直接达到了两万之众。

如果放在平原战场上,东吴完全可以集结优势兵力,迅速消灭刘备的两万残兵。

但放在白帝城这边,因为地形太过险峻,白帝城易守难攻。如果东吴真想强攻的话,恐怕至少要在这里折损超过十万人,才能真正拿下白帝城,继而杀入益州!

当然,以当时东吴的整体国力来说,十万大军,也不是绝对凑不出来。但问题是,此时北方的曹魏,正虎视眈眈。如果前脚东吴在白帝城送掉了十万精锐,后面魏国迅速南下,马上就能灭了东吴。

所以,在夷陵之战结束以后,历史上就出现了很离奇的一幕。

在这一年八月,刘备败退至白帝城,整个蜀汉政权岌岌可危;但到了这一年十月,作为胜利者的孙权,却反倒派人来求和。

而对于孙权的求和,当时已经无力再战的刘备,只能同意。随后派遣太中大夫宗玮,出使东吴确定休战。

同时,就在吴蜀两国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北方的曹魏集团,却特别安静。在整个夷陵之战期间,曹丕都都没有派军队南下,一直在坐山观虎斗。

之所以会这样,最核心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

当时的曹丕,想看吴蜀双方先两败俱伤,等到两国都国力大损之后,再出兵摘果子。

从战略角度来说,曹丕的这个计划,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但他唯一错算的地方在于,刘备会败的那么惨。而且,在这一战当中,东吴不光击溃了蜀军,而且自身并没有太多损失。

相反,因为之前背刺关羽,从蜀汉集团手里夺来了荆州。此时的东吴集团,实力反倒比之前更上了一个台阶。地盘更大,精锐军队更多!

于是,当曹丕得知双方议和,已经不准备再打下去之后,曹丕坐不住了。原本曹丕想等着双方两败俱伤,但眼下这样的机会已经没有了。而如果继续拖下去,等到东吴彻底消化了荆州,未来的仗更不好打!

所以,在这一年十月,几乎就在吴蜀双方议和的同时,曹丕出兵了!

公元222年十月,曹丕下发《伐吴诏》,随后自许昌出发,分兵三路,开始对东吴展开全线进攻!

按照曹丕的布置,曹丕自己前往宛城,居中进行指挥。

征东大将军曹休,带领张辽、臧霸、贾逵、王凌等人,统领东线主力,主攻洞浦地区;

大司马曹仁统领数万军队,主持中线,进攻濡须口;

曹真带领夏侯尚、张郃、徐晃等人,主持西线,直接进攻江陵方向。

面对曹魏集团的三线进攻,孙权此时也有些头皮发麻,但很快,孙权也做出了相应的回应。

东线的洞浦战场,孙权以吕范为统帅,主持东线战事。中线战场,孙权把指挥权交给了朱桓。西线战场,孙权则是以朱然为守将,死守江陵。同时派出诸葛瑾等人,游走进行支援。至于孙权本人,同样在后方居中指挥。

因为这一战,并不是局部战争,而是几乎沿着整个长江中下游全面开战,自然就显得有些混乱。

所以,为了方便叙述,这里我们就直接把整场战争,分成三个战场,分别叙述。

东线,曹休对吕范;中线,曹仁对朱桓;西线,曹真对朱然。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下意识产生一个疑问:如此重要的一场大战,陆逊为啥没出场呢?在不久之前,陆逊刚刚作为统帅,打赢了夷陵之战。为何在这一战当中,陆逊却没有出现在三大战场当中的任何一处呢?

对于这个问题,后世其实还真没法确定。

因为在正史上,确实没有陆逊在这一段时间的详细记载。

所以,对于此时的陆逊,后世其实曾经有很多猜测。最主流的一种猜测是:此时陆逊正在带兵堵刘备!

虽说此时吴蜀两家,已经开始议和。但孙权也不敢确定,刘备会不会趁着魏国和吴国两家开战的时候,突然再从白帝城杀出来。所以在这个时候,孙权必须得派一个人,彻底堵住刘备东出的通道,防止刘备突然出兵趁火打劫。

而当时的陆逊,显然就是干这个工作的最佳人选。

另外,还有人认为,或许当时的陆逊,因为夷陵之战的缘故,风头太盛,这就导致孙权不愿意看到陆逊继续再立新功。所以此时的孙权,就把陆逊放在了旁边,或者直接调回了自己身边,帮自己居中进行指挥。

真相到底是怎样的,我们说不好。

但显然,在接下来的战争当中,陆逊并没有直接出现在战场最前线。

而这样一来,按照三大战场的划分,接下来我们就能轻易说明白,当时双方的激烈交手了。

先说东线。

东线战场,曹休对吕范,双方的主战场,就在长江下游的洞浦,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和县一带。

从地图上来看,和县正好在长江北部,紧挨着长江。而与和县隔江相望的下游区域,就是今天的南京地区,也就是当时东吴的政治核心,建邺。

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曹休能从这里取胜,渡过长江,马上就有机会攻取建邺。而一旦拿下建邺,东吴集团起家的江东六郡,将会被曹休迅速横扫!整个扬州,大半都会被曹休迅速攻破。

对此,东吴方面自然也早有防备。在之前的很多年里,东吴方面,为了防备曹魏集团突袭,早就已经在长江北岸修造了大量的防御工事。而且,东吴水军极强,就算长江以北的地盘丢了,东吴也能利用水军封锁长江,完全可以轻易挡住曹军的进攻。

不过这一次,当孙权得知曹魏方面派出的将领之后,孙权却有些紧张了。

孙权紧张的人,不是作为统帅的曹休,而是曹休麾下的张辽。

说到底,当初那场逍遥津之战,还是给孙权打出了心理阴影。所以,当得知张辽出现在这里之后,孙权反复强调,一定要谨慎。

不过好在,此时的张辽已经病重,而且此后不久就去世了。这个结果,显然让东吴方面,可以稍微喘一口气了。

另外,当时全权统领东线战场的吕范,也不是什么无名之辈。虽然这个人在《三国演义》当中,名气比较小。但是在正史上,他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当年孙策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他就带资入股,算是东吴集团的原始股东。后来孙权接班之后,他的支持,也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是接下来,当双方开始交战之后,东线这边,却因为一阵风差点最先出了大乱子。

据史书记载,双方开战之后,因为曹魏集团军队太多,东吴在这一带长江以北的地盘,很快就被尽数攻破。此后,吕范不得不依仗水军,封锁长江,阻止魏军进一步渡江。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在某一天夜里,长江上面忽然刮起了大风!

当年赤壁之战的时候,也是在这个季节,也是同样的风向。那次大风,直接让周瑜把火烧到了曹操的船队上,火烧赤壁。可是这一次,不知道是吕范不擅长水战,还是因为当时东吴内部出了什么问题。大风刮起来之后,竟然把东吴的船队,直接吹到了长江北岸!

这事可真的是太离奇了!

如果当年赤壁之战的时候,周瑜和诸葛亮真的借了东风。那么后来诸葛亮还东风,是在那场上方谷之战。而周瑜还的东风,差不多就应在这里了。

面对这种突发状况,当时吴军和魏军双方都懵了!不过魏国这边,首先反应了过来。此后,已经病重的张辽,直接带头发起了猛攻!

在张辽的猛攻下,很快,这些被吹到长江北岸的东吴船队,就遭到了重创。大量船只被魏军缴获,船上的东吴士兵,也被杀了几千人。

而接下来,借着这个乱象,魏军方面的另一个将领臧霸,又迅速带领近万人,乘船开始了突袭。在臧霸的带领下,魏军很快渡过了长江,直插长江南岸的京口!

如果在这一天,臧霸带着麾下这一万人,强行拿下了京口,或者在京口站稳了脚跟,给后续魏军渡河的机会……那么接下来,魏军将会轻易从这里登陆,继而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但结果,在这个关键时刻,东吴这边的全琮和徐盛,却直接开始死战了。估计他们也知道,一旦让臧霸成功渡江,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接下来的作战过程当中,两人带领麾下军队,拼死作战,最后总算是成功击退了臧霸。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人的拼死一战,直接决定了东吴的国运。而在这一战之后,孙权对这两个人,也是大加赏赐和重用。尤其是全琮,后来还成了孙权的大女婿。

另外,可能是这一战太过激烈,再加上当晚长江的江面上风太大。经过一夜的作战之后,原本就已经生病的张辽,彻底撑不住了。此后不久,张辽就直接病逝于前线。

所以这一战,也成了张辽的谢幕之战。

而随着臧霸被打回江北,张辽又因病去世,反应过来的东吴方面,越发加强的防守力度。靠着长江天险,东吴方面的优势实在太大。再不发生那种乌龙事件的情况下,魏军想要过江,难度实在太大。

于是最后,在经过几个月的对峙后,东线的魏军只能无功而返。而东吴方面,也就险而又险的守住了东线战场。

然后,再说中线。

中线战场,曹仁对朱桓,双方的主战场在濡须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无为市一带。

其实从地图上来看,中线主战场距离东线主战场,距离特别近。这两大主战场,中间的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多里而已。

照理来说,当时的魏国大军,不同的主力之间,应该相隔远一些,这样才更好给东吴造成较大的压力。

但实际上,在当时的战争局面当中,濡须坞却是魏军必须要拿下的关键节点。

因为当年孙权为了对抗曹魏,力主把东吴的统治核心搬到建邺。对于当时的东吴集团来说,这个举动,其实颇有一些天子守国门的意思。而如果想要守住建邺,最好的选择,就是利用东吴强大的水军,封锁长江下游。

这样一来,想要发挥出东吴的水军优势,最好的选择,就是让长江下游只有东吴的船,没有魏国的船!

这种事情,听上去似乎有点离奇,但在当时并不是不能做到的。首先,魏国在长江北岸,没办法建造船只。因为每次魏国在长江北岸建造大船,东吴都会迅速突袭,然后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而如此一来,魏国想要把船开进长江下游,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上游先修好船,然后顺江而下。

以当时三足鼎立的情况来看,魏国想要达成这个方案,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船沿着濡须河进入长江。而为了防止魏国的船进入长江,孙权就在濡须河和长江的交汇处,修造了一座水上军事堡垒!

这就是濡须坞!

所以,对于魏国来说,濡须坞是必须拿下的关键节点。在整个魏国的历史上,魏国一共四次强攻濡须,这一次是第三次。

而在这一次濡须口之战当中,魏军的统帅曹仁,作为一个老将,眼光也相当毒辣。反观此时镇守濡须口的朱桓,虽然后来战绩不错,也算是东吴名将。但在这个时候,他其实更像是一个新手。

在这一战之前,朱桓从未指挥过大规模的战役,最多只是收拾过一些山贼。

如此重要的一个关键节点,孙权此时为何会突然派一个新人来负责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在此之前,负责镇守濡须坞的人,是东吴的老将周泰。但是在这一战开打之前,周泰忽然病重,无法再指挥战斗。

而当时的孙权,短时间内又抽不住太可靠的人手,来负责濡须口这边的事情。而相对来说,朱桓虽然指挥过大型战争,但却是孙权的心腹。

所以,朱桓此时就被突然送到了这个位置上。

一个老将,对付一个经验相对较少的新手,这对东吴来说,自然不是什么好消息。而魏国这边,负责指挥的老将曹仁,显然也发现了这一点。

所以很快,曹仁就出招了。

当时在曹仁麾下任职的蒋济,给曹仁出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就是声东击西,分出五千兵马,佯攻距离濡须坞三十里外的羡溪,让朱桓分兵救援。如此一来,濡须坞内的守军数量骤减,自然就好打了。

提到蒋济这个名字,后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后来他在高平陵之变当中,给司马懿作保,骗曹爽回城。但实际上,在真正的三国历史上,蒋济其实是一个超一流的谋臣!如果单看谋略水平的话,蒋济的水平,大概率能达到庞统这个水平!

果不其然,蒋济的这个计策,很快就起了作用。在魏军的佯攻下,朱桓很快分出了大量军队,离开了濡须坞。然后,曹仁很快就带着数万大军猛攻,而此时的朱桓身边,却只有五千人。

数万人对五千人,此时的局面,无疑对朱桓非常不利。

关键时刻,蒋济适时提醒曹仁,让曹仁集中全部军队,不要分兵进攻。蒋济认为,东吴的船在上游,如果此时分兵进攻下游,绝对不是什么正确选择。

结果,曹仁没听。

后来的事情证明,如果曹仁听了蒋济的建议,或者这场战争直接由蒋济来指挥,魏军其实是有可能攻破濡须坞的。可是结果,身经百战的老将曹仁,最后却因为没听蒋济的意见,栽了大跟头。

那一天,濡须坞内,朱桓偃旗息鼓,故意引诱魏军进攻。然后曹仁分兵两路,一路由自己的儿子统领,直接进攻濡须坞。另一路则是由自己部将常雕带领,乘坐一些装满油的船,去进攻濡须坞旁边的另一个重要节点中洲,企图用火攻之策,烧了中洲的防御工事。

结果在这一天,朱桓却仿佛是周瑜附体了一样,反倒是利用了这个机会。

开战之后,朱桓首先派人,悄悄摸到曹仁儿子的军队旁边,随后放起大火,用大火扰乱曹军的阵型。同时,这把大火,也截断了之前坐油船的部将常雕。再之后,朱桓又集结优势水军,全力进攻常雕的油船。

最终,在那把大火的映照下,常雕带的五千精锐,被打得全军崩溃,光是被吴军俘虏的就有三千多人。

因为这场失败,曹仁在中线战场上的优势也没了。尤其是在水军方面,更是远不如东吴。没了水军对抗,想要跨过长江就是痴人说梦。

所以,接下来在经过短暂的对峙之后,中线战场的曹仁也只能认输,后来带兵后撤了。

至此,中线战场,吴军同样守住了。

而相比东线和中线,西线的江陵战场,则是打得更加激烈。

在西线战场上,表面上进行对决的,是曹真和朱然。但实际上,在这两位前线将领的背后,都各自有一双遥控战事的大手。

曹真的背后,是此时坐镇宛城的曹丕;朱然的背后,则是身在长江南岸的孙权。

所以这场江陵之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也算是曹丕和孙权的直接隔空对决。

而对于这场江陵之战的战场环境,这里我们得稍微多解释一下。

从地图上来看,在荆州内部有两条重要河流,汉水和长江。而汉水和长江之间的这块区域,在地理上就叫做江汉平原。对于荆州而言,这块江汉平原,无疑就是最重要的一块区域。

所以,在之前的几十年里,围绕着这块江汉平原,魏蜀吴三家斗得不亦乐乎。当年赤壁之战以前,因为刘表病逝,荆州派集体投降,曹操几乎一路毫无阻碍的跨过了汉水,几乎拿下了整个江汉平原,并且一度占领了江陵城,将势力范围直接拓展到了长江北岸。

但是赤壁之战结束以后,因为曹操败退回了北方,吴蜀两家又花了大量的时间,强攻这个区域。最终,曹操只能放弃江陵,继而放弃江汉平原,将势力范围逐渐收缩到汉水以北。

而这块区域被吴蜀两家夺回来之后,刘备就从孙权手里,得到了这块区域,从而留下了‘借荆州’的说法。再后来,关二爷也是以这个区域作为根基,再次向北进攻,打了那场襄樊之战。

不过,等到吕蒙白衣渡江之后,这个区域,就全部被东吴收入囊中了。

然而等到此番曹丕南下的时候,东吴方面却很快发现,这块江汉平原,自己根本就守不住!

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初关二爷打襄樊之战的时候,虽然重创的魏军,但却没真正打下襄阳和樊城。而东吴背刺蜀汉之后,关二爷迅速撤兵,这就导致汉水一线,依然在魏国手里。而这样一来,等到曹丕南下的时候,魏国自然也就能把最精锐的陆军,轻易运过汉水,直接送到江汉平原内部。

而当时的东吴集团,在陆军方面,和魏国显然没法比!如果孙权有能耐,在平原上和魏国打一场骑步混合的陆军决战,那他也不用再防守了,直接开始北伐就可以了。

在陆战方面,东吴显然没有任何胜算。唯一的机会,就是依托长江进行防守,然后拖时间,拖到魏军补给耗尽,不得不撤兵。

对于这个局面,东吴高层显然都很清楚。所以,当魏军南下之后,东吴压根就没怎么守江汉平原,直接把大量地盘让给了魏军。同时,孙权集中优势兵力,集中到了江汉平原南部、长江北岸的江陵城。随后以江陵城为核心,设置防御圈。

就这样,等到魏军一路狂奔,抵达江陵城周围的时候,江陵之战,正式打响。

不过,在双方开战之后,真正的交战过程,可说的其实反倒是不多。

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双方拼的其实就是战争资源。东吴这边,守住了江陵,就赢得了战争。而魏国这边,拿下了江陵,也几乎就赢了一切。

所以,开战之后,围绕着江陵城,双方开始了漫长的攻守战。这场攻守战,持续了整整六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魏军一度包围了江陵。就连孙权派去支援江陵的诸葛瑾、孙盛等人,也都先后被曹真击退。

但最终,在朱然的顽强坚守下,时间还是一天天过去,江陵城依然没能被攻破。

在这几个月当中,当时江陵城内的江陵令姚泰,曾经想过要开城投降。但结果,姚泰在行动之前,就被朱然发现了,随后直接被杀。另外,为了攻取江陵,曹真还下令建造土山,挖掘地道,用尽一切手段破城。

但显然,最后这些手段都没能起效。

就这样,在朱然的坚守下,时间一天天过去。在这期间,东线和中线战场,都先后分出了胜负。如此一来,东吴方面也就能集中更多的兵力,支援江陵战场,曹真破城的机会就更小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天气开始转暖了。

在当时的环境下,天气暖和了之后,魏军内部非常容易爆发瘟疫。这一点,之前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就曾经领教过。

到了这一步,继续打下去,其实已经没什么胜算的。而且,继续拖下去的话,很容易会让东吴找到机会反击,重演当年赤壁之战的故事。

所以最后,在围城六个月之后,到了公元223年三月,曹丕只能下令,让曹真撤兵。

就这样,随着曹真撤兵,西线的江陵战场,东吴同样也守住了。

而且,更让孙权兴奋的是,几乎就在曹丕撤兵的同时,益州那边也传来了消息,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了!

刘备的去世,意味着接下来蜀汉方面,也无法再对东吴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因为接下来,蜀汉内部开始频繁发生叛乱。此后的两年里,诸葛亮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平定叛乱,恢复国力,不可能再主动进攻东吴。

这个结果,更是让孙权大为放松。直到这个时候,东吴才算是把背刺蜀汉的成果,彻底吃到自己的肚子里了。而且最关键的是,自此之后,整个长江中下游的地盘,就已经全部被孙权收入囊中。以后凭借长江天险,对抗曹魏就更有把握。

同时,到了这一步,魏蜀吴三家,也各自都掌握了一定的地理优势。蜀汉掌握了四川盆地的天险,东吴掌握了长江防线,曹魏掌握了北方的优势资源。再加上后来吴蜀两国重新结为盟友,三家当中的任何一方,都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对方的优势防线。

所以从这时开始,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尽管三国战争频发,但三家的地盘,却很少再发生大规模的变动。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也就开始进入稳定对峙的状态了。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