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7月13日,厦门岛上浮屿的陈氏宗祠,一阵响亮的锣声传出,在众人的注视下,集会的召集人陈嘉庚走到了列祖列宗的牌位前,慷慨陈词:“当今国家局势危急险恶,唯有兴办教育和争取未死的民心,才是希望所在。”他郑重声明,自己将要在厦门建立一所大学。
家财万贯的陈嘉庚,为什么倾尽家产也要创办厦门大学呢?
二十世纪初叶,西方的科学技术正处于突飞猛进的时期,当时正在努力寻找救国之路的陈嘉庚,对东西方几个国家的教育状况进行过比较,得出结论:教育是救国之道。
1920年6月,距离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会议在上海召开只剩下3个月的时间,筹委会委员叶渊此时忧心忡忡,因为他收到了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对创建厦门大学的意见:“不宜速办”?
演武场是厦门南端一处荒僻的海角之地,却也是厦门岛抵御外敌的练兵之地,后来几经变换,最终成为一片荒冢墓地。经过无数次勘验,陈嘉庚毫不犹豫地将演武场定为厦门大学的校址。
当华侨富商陈嘉庚要购买演武场的消息传出,福建省督军李厚基首先出来作梗,他凭借执掌福建省军政大权敲起了陈嘉庚的竹杠。一片荒冢之地,为何被军阀李厚基坐地涨价?
学校建好了,在大楼的命名上,陈嘉庚同样颇费了一番心思,以显示他求贤若渴的态度。因为他知道,厦大之大,不仅在于有大厦,更重要的还要有大师。如此偏僻的厦门岛,怎么能吸引国内的知名教授学者来此任教?
据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水涌表示:顾颉刚在北京大学的时候,工资是50大洋,到厦门大学以后,工资是150大洋,后来又聘他为研究院的教授,工资涨到200大洋。厦门大学给出的工资是当时中国各大学府的最高水准,一批批知名的教授学者应邀而来,真正使得群贤楼内“群贤毕至”。
1926年10月10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林文庆亲任院长,放眼整个国学院的学术班底,是一连串即使在今天也难掩光辉的名字:语言学家沈兼士、文学家林语堂、史学家顾颉刚……厦门大学国学院的成立,在当时的学术界文化界轰动一时,“大有北大南移之势”。
1937年7月1日,经南京国民政府核定,私立厦门大学正式交给政府,陈嘉庚为厦门大学厚植的家国情怀,却成为了学校永远的底色。
CCTV-4《国家记忆》推出三集纪录片《陈嘉庚与百年厦大》,第一集《办校风云》将于2021年3月30日20: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