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上甘岭”391高地战斗:美军被志愿军打崩后拒绝上高地送死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4-11-03 12:03:15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以空前的火力向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一个连防守的537.7高地和597.9高地狂轰滥炸,随后2个营的约2000名美军士兵向志愿军阵地发起冲锋,揭开了上甘岭战役的序幕。

载入史册的上甘岭战役打得如火如荼的同时,在距离上甘岭并不远的391南侧高地还发生了另一次战斗,只不过这次志愿军是进攻方,美军是防守方。

这次战斗的规模和烈度远远比不上上甘岭战役,但美军战史一贯的讳败为胜和宏大叙事风格几乎将之提高到能与上甘岭相提并论的程度。

这就是“杰克逊高地”战斗,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美军杰克逊上尉率领的第65步兵团G连曾经短暂控制过这块高地。

其实,与这块高地相关的另一个名字可能我们更熟悉:邱少云。在被叫做“杰克逊高地”之前,这块高地也曾经被南朝鲜军第51团所控制。

烈士遗照

这里山势狭长孤立,南北两座山峰,形若驼峰,距志愿军130团主阵地发利峰仅2000米,严重威胁着中国人民志愿第15军与38军的结合部。

当然美军也十分重视这个高地,一旦该高地被志愿军所控制,美军将会失去重要的前哨阵地,导致其正面约9公里宽的阵地完全暴露在志愿军的火力之下。

1952年10月12日,15军44师以87团3营的两个步兵连对391高地发起突袭,攻击部队在10月11日晚上提前潜伏在391高地北坡的草丛中,整个白天都一动不动。

后来,南朝鲜军向我潜伏地域投掷的燃烧弹点燃了草丛,为了不暴露我潜伏部队的所在,邱少云烈士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一声不吭,直至牺牲。

到了12日晚上,志愿军突然发起攻击,一举全歼了高地上的南朝鲜军,并击退了美军前来争夺的第7师一个连。

391高地形势图

但是10月23日志愿军又撤出了孤悬在外,地势不利的391高地南峰,转到北峰布防,而美军却认为是南朝鲜军第51团的勇猛表现击退了中国军队。

为了避免南朝鲜军第51团损失过大,美军决定派出由德卡夫上校指挥的第65团接替第51团的防务。

第65团隶属于第3师,从历史记载看这是个“波多黎各团”,虽然该团顶着的是有色人种团的名号,但是其主要兵员实际上是白人。

那时候的美军、南朝鲜军和志愿军对峙形势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今天你占领这块阵地,明天我又夺了过来。

这一次,由杰克逊上尉指挥的65团G连似乎想要有所作为,他的G连进入这块所谓的“杰克逊高地”之后就不想走了,摆出了一副常驻沙家浜的架势。

防守高地的美军士兵

由于双方的反复争夺,391高地南侧高地上留下了许多地堡、工事、掩体,足以放下一个连的步兵,唯一的缺点是没有炮位。

而这个缺点也是致命的,其导致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军面对志愿军的炮火只能被动挨打。

这次这个杰克逊上尉堪称是踢中铁板,因为他所面对的志愿军44师战斗力比在上甘岭的45师只高不低,而其师长则是日后指挥过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部队的狠人向守志。

果然,杰克逊和他的手下连屁股都还没坐热,就迎来了志愿军的一阵炮击,一开始打过来的是76mm山炮的炮弹,随后又是80mm和120mm重型迫击炮的炮弹。

1952年秋天志愿军一线步兵团普遍已经装备了苏联进口的1943年型120mm重型迫击炮,那都是威力接近榴弹炮的狠家伙,足以炸得天崩地裂,而G连只装备了60mm迫击炮,用于还击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略显不足。

美军关于391高地战斗的绘画

仓皇躲进地堡的美军苦熬着志愿军一阵又一阵的炮击内心都要崩溃了,各排陆续出现死伤,他们感到诧异,为何在号称拥有世界最强火力的美军面前占据火力优势的反而是中国人。

这次炮击从下午持续到黄昏时分,本就满目疮痍的杰克逊高地上多出了大大小小的上千个新弹坑,更让美军心惊胆战的是,志愿军的小分队开始利用夜幕的掩护接近高地。

美军用迫击炮和手榴弹漫无目的地向任何可能的敌人目标开火,同时呼叫后方炮火支援,志愿军在短暂露面之后就撤走了,第二天又是持续不断地炮击。

现在摆在65团面前的难题是:杰克逊高地已经成了中国军队的炮靶子,2天内G连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手,但即便让他们撤出来也是危险重重。

更糟糕的消息紧接着传来:10月27日早上,一枚来自76mm山炮的炮弹击中了G连存放迫击炮弹的弹药库,导致大部分弹药发生了殉爆,G连的迫击炮排几乎是立即失去了战斗力,能够使用的迫击炮只剩下了2门。

木牌上书“朝鲜希尔顿酒店”

志愿军的战史对此事记载如下:“正在敌人再次将南峰夺到手的时候,第44师充裕的火炮再次发挥作用……密集的炮火不仅将敌人的工事大部摧毁,还击中了敌人G连的弹药库,391高地上顿时火光冲天,爆炸声响成一片,美军步兵3师的士兵完全被炸懵了。”

9点30分,G连连部的联络员惊慌失措地向2营营部报告,杰克逊高地需要支援,如果要G连撤退,那么起码需要释放烟幕弹掩护杰克逊上尉的人员后撤。

但现在已经来不及了,美军发现有约一个连的志愿军正在向高地移动,杰克逊上尉和部下凭借手上仅有的轻武器和手榴弹拼命还击,这才勉强挡住了这次进攻。

这天夜里,志愿军炮兵又向杰克逊高地发射了上千枚炮弹,并以2个连的兵力向高地发起南北夹击,G连已经四面楚歌。

G连通讯兵报告称,整个高地上除了伤员,能够战斗的只剩下了8个人,请求立即撤退,在得到营里的同意后,杰克逊急忙带着剩下的人手连滚带爬地撤出了高地。

准备进攻的美军

杰克逊高地失守的消息让德卡夫上校十分恼火,为了挽回面子,他命令把1营A连加强给2营,执行夺回杰克逊高地的任务。

28日早上2营的反击行动展开后,进展几乎是预料之中的不顺,一发重迫击炮炮弹炸死了A连的一个排长,另一发打中了A连指挥所,连长当场被炸死,还有一个排长负伤。

他们并不知道,志愿军在391高地南侧高地只留下了一个班,这个班并不是为了和美军对战的,而纯粹就是为了给后方的炮火指示目标。

而在美军看来,他们是万万不敢这样操作的,这就导致美军来一波就被炸一波,炸得还很准,主要挨炸的是军官和指挥部。

A连和F连的士兵在失去有效指挥后开始纷纷溃逃,只剩下了F连连长克罗海特上尉和几个军官还留在杰克逊高地上。

抗美援朝中后期,志愿军炮兵越战越强

根据美军方面的叙述,由于志愿军的炮火实在是太猛,打得又让人防不胜防,因此美军普通士兵都被打出了心理阴影。A连只剩下的一个排长都快精神失常了,在炮火的间隙就开始带着A连逃跑,而不明就里的F连士兵也跟着跑了。

这不是让军官们送死吗?呆在后方的2营长贝特斯少校听到这个消息都快气疯了,他让军官们把跑回自己阵地的2个连士兵重新召集起来,用手枪逼迫士兵们回到杰克逊高地的阵地上去。

然而后方的气氛却比前线还紧张,因为A连和F连的士兵认为回去就是送死,是纯粹的自杀行为,因此宁可去军事法庭也不愿意回去。

双方僵持到这天晚上,无计可施的贝特斯少校只好让F连的军官们也撤回来,2营的反攻任务也只好改由1营执行。

然而1营的表现并没有比2营好多少,10月29日早上,当由戴维斯少校指挥的1营C连登上杰克逊高地的时候,他们竟然出乎意料地没有遭到志愿军的阻击。

美军坦克掩护步兵进攻

这样的死寂反而在美军中引发了更大的恐慌,几乎是没有任何征兆,C连的士兵们集体向着山下扭头就跑,他们完全不听C连连长史蒂文斯中尉的指挥,即使逃到山下后仍有三分之一的人拒绝上山。

残酷的现实让师长史密斯少将不得不重新考虑由65团夺回并据守391高地的可能性,对波多黎各人完全失去信心的史密斯最终决定由第15团替代65团执行任务,而德卡夫上校和几个营长们则统统被免职。

15团虽然登上了杰克逊高地,但其实际可以据守的空间却越来越有限,因为志愿军的打法实在太折磨人了:

白天是接连不断的炮击,到了晚上,中国军队十分精湛的夜袭战术让美军无计可施而且胆战心惊。为了减少伤亡,美军开始不断缩小阵地以加强火力的密度,减少哨兵轮班的强度。

到11月下旬,15团在杰克逊高地只保留了2个工事,最后在44师11月30日的反攻中连这2个工事也丢掉了。

战斗结束后的391高地

391高地的丢失使得美韩联军彻底失去了在平康谷地的支撑点,其防线往后整整退缩了9公里,而志愿军则向前挺进了11公里。

在391高地长达3个月的反复争夺中,美韩联军付出了伤亡4000多人的代价,而44师利用灵活机动的打法不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损失数不到对手的一半。在每前进一米都要倒下几十个人的1952年朝鲜战场,这样的战果是惊人的。

8 阅读: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