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月30日,当西北野战军攻进蟠龙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 到处是堆积如山的服装和面粉,还有大量的武器弹药,这些物资足够部队一年的消耗了,敌人居然没有在溃败时进行破坏,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1947年,中国西北部的局势日益紧张。陕北地区,因连年战乱及国民党部队的烧杀抢掠,土地已变得荒芜,粮食生产几近停滞。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共领导层意识到,要想维持和扩大解放区,解决粮食问题是当务之急。 7月21日,在小河召开的重要会议上,贺龙被任命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司令,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筹集粮食,支持西北解放战争。贺龙动员一切可用资源,发动群众,筹集了数十万石粮食,并创建了护粮队,确保粮食在运输途中不受敌军阎锡山部队的袭击。 由于粮食严重短缺,当地百姓不得不食用黑豆、糠、树皮和野菜混合制成的简陋食物,这种被称作“钱钱饭”的食物很难维持基本生存,许多人因饥饿而生病,甚至因无力劳作而“躺平”。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少人选择加入军队,希望通过服役换取食物维生。 国民党军队在陕北的严重掠夺使得整个黄土高原的经济和农业生产几近瘫痪。蟠龙、洛川、宝鸡三个城市,因其作为胡宗南的重要粮食和军事物资基地,成为解放军攻击的重点目标。解放军意在通过夺取这些城市来缓解粮食压力,确保战士们有足够的食物支持战斗需要。 在兵荒马乱的背景下,粮食问题直接关系到士气和战斗力。1947年8月,毛泽东为了解决西野的粮食危机,专门电报山西的贺龙要求支援。而陈赓、谢富治的部队虽然未能直接进入陕北,却在保卫延安时也面临同样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粮食短缺的影响下,元大滩的战役中,解放军不得不进行战略撤退。战士们饥饿难耐,连续两天两夜在沙漠中与敌军作战,极度的饥饿和疲劳大大削弱了战斗力。 在这段艰难岁月中,彭德怀针对部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士气低落问题,开展了“新式整训运动”,通过增强纪律和提升战术训练,成功地提升了战斗力和士气。 1947年春,中国内战的战火在北方延绵不断。中共军队与国民党军队此时的较量不断升级,资源与战略的争夺愈加激烈。 3月底,随着中央机关从延安撤至山西,刘少奇、朱德和董必武等领导人开始组建中央工作委员会,以此确保党的活动和决策能更接近战场,同时提供直接的领导和支持。东渡黄河时,绥德与米脂之间的渡口,船只密集,人流如织,党军的大规模动员让敌方误以为主力部队即将北上。 面对共军的策略调动,国民党军指挥官胡宗南决定向绥德、米脂地区调兵,试图围剿。这一决策导致蟠龙镇的守军大幅减少,只剩下167旅约7000人,孤军守备。彭德怀洞察到这一战略机遇,便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意图围歼蟠龙镇,截断国民党的后勤线,并为之后的战役争取更多的物资和战略优势。 4月30日,彭德怀严令必须在4天内攻下蟠龙镇,此命令迅速传达至各纵队。战役布局精妙,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及新四旅分别被分配了不同的战斗任务,他们需迅速占领关键高地,确保能在敌军援兵到达前完成目标。 战役于5月2日打响。面对突如其来的猛烈攻势,蟠龙镇的守军顽抗不已,但在物资与兵力上的巨大差距,以及共军兵分多路、配合默契的战术下,守军节节败退。至5月4日夜晚,战役基本结束,李昆岗旅长被俘,大量的军服、面粉及军备物资落入共军之手。 战后,蟠龙镇的战利品极为丰富,对共军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补给。然而,这场胜利并非孤立的事件,彭德怀并未因此停下脚步。他继续指挥兵力西进,一路奔袭至宝鸡,打击敌军的后方重镇,进一步摧毁国民党的物资储备。 1948年4月,彭德怀率西野三路军攻打宝鸡,左、中、右路军分别由贺炳炎、廖汉生和罗元发领军,迅速突破国民党的防线。在宝鸡城内,共军尽可能将无法带走的物资进行销毁,避免留给敌人再利用的机会,同时向困苦百姓发放粮食。 在战场上,胡宗南部队屡遭挫败,物资匮乏,士气低落,频繁的撤退和失地让国民党在战略上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