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与清朝有三次议和,基本都妥了,一个条件死活谈不拢:剃发

璟中玩转世界 2024-10-21 02:50:41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1645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正式在全国范围内下达了“剃发令”,要求所有汉人必须和满人一样剃发留辫。

“剃发易服”也成了清朝统治中国的关键一环。

此时,在退守东南的郑成功无时无刻的不在想着“反清复明”,但面对日益强大的满清郑成功也是有心无力。

但顺治帝对郑成功却十分赏识,多次派人和其议和,并告知不仅不会伤他性命反而还会在福建、广东给郑成功封爵加位。

清朝最后却告诉郑成功:“不剃发,不接诏。”

这又是什么意思?

对于汉人来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千百年亘古不变的道理,更何况此举是让他彻底抛弃曾经作为大明臣子的尊严。

萨尔浒一战后,明朝最为强悍的主力军基本全部战死沙场,除了要面对东北的满人大军压境,西边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也正在向北京一路杀来。

最终大明在内忧外患之下,由崇祯帝自缢煤山而结束。后世都用“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来调侃明朝,但事实上部分明朝皇室南逃建立了南明政权,可面对满清强悍的骑兵,南明的出现也只是回光返照罢了。

当时的郑成功还被南明皇帝赐了国姓爷的名头,由此可见对他是多么信任,同时也相信郑成功终有一日会光复大明。

但清朝军队这时候正值战斗力高涨,郑成功率领的军队和清军几经交手,却越打越退,只能退到福建做防守之势。

然而让郑成功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父亲郑芝龙竟然投降满清,不仅如此还作为清朝的说客来说服自己也一同归顺满清。

这对于郑成功来说就好似天塌了一般,因为对郑成功来说父亲在自己的心中一直都是大明最忠心的将领,如今国破家亡父亲竟然主动投敌,这让郑成功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

而顺治帝也认为郑成功能够只凭那么一点兵力就能和八旗军抗衡这么久,是一个难得的武将,所以并不想杀了郑成功而是将其招揽麾下为大清所用。

所以便先后三次派人接触郑成功,之所以先派郑成功的父亲,也是因为顺治帝很早就知道郑芝龙二人父子情深,郑成功也十分孝顺。

所以便想打出一招亲情牌,能够直接招揽郑成功最好。

但顺治帝明显低估了郑成功的思想觉悟,“家”和“国”孰大孰小郑成功的心中有一杆秤,如今大明苟延残喘,如果不将满清赶回关外那么就将面临亡国的局面。

到了那个时候国都没有了,家还从何谈起。

清朝前来议和自然给郑成功开出的有条件:

“清朝欲赐地来和,欲差二大人齎海澄公印敕,以一府地方安插。”

第一、赐给郑成功领土进行自治;

第二、册封郑成功为海澄公

第三、划一府之地安插郑成功的部属。”

光从表面上来看,清朝给郑成功开出的条件还算丰厚,但仔细看后却发现根本不值得推敲。

这三条合起来看的意思其实就是一个,就是清朝封郑成功为“海澄公”且让他在当地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对于当时的郑成功来说自己在当地已经做到了能够自治,为什么还要受后世骂名的归顺满清。

另外就是清朝赐的“海澄公”,对于这个名号郑成功压根就看不上眼,因为在此之前南明永历帝刚刚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怎么算都是“郡王”的名号更响亮。

所以说看似厚待的条件,实则和郑成功当时的情况所差无几,就算是郑芝龙亲自前来游说最终也是无功而返。

在这之前郑成功就对父亲郑芝龙说过:

“夫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离山则失其威,脱渊则登时困杀。吾父当三思而行”。

但郑芝龙并没有听进去,父子二人也因此分道扬镳。

顺治帝并没有这么放弃,对于当时兵强马壮的八旗兵来说只要集中对付郑成功的军队破城只是时间问题,但因为实在惜才的原因,决定将条件再开的丰厚一些。

这次顺治帝并没有让郑芝龙前去,毕竟上一次父子二人已经彻底闹翻,如果再让父子二人相见恐怕郑成功看到郑芝龙只会让他心中反清的火苗越烧越旺。

于是便派使者前往,这一次除了保留上一次的条件之外,清朝为了表示诚意做了极大的让步,泉州、漳州、潮州都可以作为郑成功管理的地方,但是有什么重大事情还是要听从中央。

这就相当于给了郑成功一个“藩王”的位置,面对清朝开的条件郑成功也有了想法,毕竟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还是能够训练出强大的军队,倒不如先假装归顺卧薪尝胆,等到兵马足够强壮的时候再一举反攻。

更何况现在的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如果清军撕破脸全力进攻的话凭借当前的兵力也难以抗衡。

然而让郑成功没想到的是,顺治竟然也有一个条件。就是让包括郑成功在内的身后一众的士兵、百姓都要和其他省一样“剃发易服”。

对于这件事郑成功怎么说也不同意,汉人衣冠是流传了千百年的哪怕是蒙元的时候也没让百姓剃发易服。这么做无疑是将他的尊严进行践踏。

对此,郑成功表示想要让自己归顺剃发易服是绝无可能的,他最多可以做到的就是像朝鲜那样保留本民族的衣冠发式、文化习俗否则一切免谈。

在这件事上顺治帝也不肯让步,作为大清的臣民剃发易服是必须的事情,两边谁也不让谁,所以第二次的议和也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清朝使者来的时候将条件继续扩大,这次包括福建、广东在内都可以是郑成功的势力范围,但剃发易服没的没想退步的余地。

看到清朝的态度这么坚决,郑成功也彻底放弃了和满清议和的想法,由此谈判彻底破裂,顺治帝便秉着“不为我所用就为我所杀”与郑成功的军队短兵相见。

双方来来回回打了很多年的时间,到了1659年,郑成功率军从福建一路反攻到南京,眼看已经打下小半国土但没想到却中了清军的奸计,纵然前面接连在定海关、瓜州、镇江几大战役当中取胜,没想到最后却在阴沟里翻了船。

而达到南京也成了郑成功离大明旧都最近的地方,从那之后郑成功的军队便始终被清军压制,最终无奈之下只能离开故土前往台湾。

于是就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故事,郑成功直到离世前的最后一刻也不忘攻回大陆,光复大明。

但没想到的是他的儿子郑经在郑成功离世后将父亲的话抛之脑后,想要就一直在台湾建立自己的政权。

直到1684年,康熙命施琅收复台湾才使得台湾再次纳入版图,统一国家。

参考资料:郑成功部下户官 杨英——从征实录》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