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排,真让人不服气?
1955年授衔时,开国上将的排序问题可谓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按理说,十大元帅、十大将的排名都有章可循,但轮到57位开国上将,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无论是按姓氏笔划、职务级别,还是授衔时的实际职位,萧克的名字总是赫然在前。这个“”却引来了不少争议,甚至成了坊间议论的焦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职务排序,让萧克占了便宜?
1955年,授衔的排序中,萧克位列,直接原因是他当时的职务够分量——国防部副部长兼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在那个年代,国防部是军队系统的“天花板”,萧克身处其中,自然排在前面。可问题是,其他上将的资历和战功并不比他差,比如张宗逊、许世友,都是响当当的战将。有人私下嘀咕“凭什么萧克排?光靠职务?”这话听着刺耳,却也道出了个现实当时排序更看重的是授衔时的单位和职位,而不是战场上的表现。
2. 萧克的资历,够硬还是够“巧”?
萧克的革命资历确实没得挑。他是红六军团创始人之一,在红二方面军时地位仅次于贺龙和任弼时。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他的表现相对低调,更多是担任副职,比如华北军区副司令、四野参谋长等。相比之下,许世友这样的猛将,论指挥战斗的场次和影响力,显然更亮眼。所以,有人认为,萧克的资历硬,但并不突出,尤其是在解放战争这个“功劳大比拼”的关键阶段,他的位置显得有些“中规中矩”。不过,说他“靠巧”也不尽公平,毕竟,红军时期的资历已经足以让他名列前茅。
3. 性格和风评,影响了口碑?
萧克这个人,低调谦和,甚至主动要求降低授衔待遇。这在将军圈子里是少有的清流,但也让一些人看不惯。有的将领觉得,萧克这种态度反而让大家不敢争、不敢提意见,甚至觉得他“过于虚伪”。再加上他在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中受到批评,有些人便趁机发难,认为他“不够强硬、不够突出”。这种议论虽然没什么根据,但确实影响了他在人眼中的地位。对比之下,许世友、王震这些性格鲜明的将领,哪怕偶有争议,反倒更让人记住了他们的“率真”和“硬气”。
萧克排这事,表面上是职务和资历的结果,背后却牵扯出复杂的人事考量和微妙的情感波动。无论如何,萧克的实力和贡献毋庸置疑,但“”这个位置,确实让一些人心里不太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