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北伐是1853年太平军派林凤祥、李开芳率两万人挺进华北、企图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最终失败,可以说是其前期的一大失误,虽然损失的人马不算多,2万人左右,但这2万人也基本是太平天国的精锐主力,可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那么,太平天国为什么只派林凤祥、李开芳率两万人北伐呢?
先来看北伐的大概经过:
在北伐之初,当时太平天国高层对于北伐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不但派出的部队不多,而且领头的也不是太平天国的真正高层人物,林凤祥和李开芳在当时的太平天国中排名在六、七位的样子(第二位为东王杨秀清、第三位为西王萧朝贵、第四位为南王冯云山、第五位为北王韦昌辉、第六位为翼王石达开、第七位为燕王秦日纲,因为之前西王萧朝贵和南王冯云山都先后战死,所以排名就往上顺了两位),如果要真的重视的话,那么派出的至少应该是一位带王字的高层人物。如太平天国的西征,领头的就是翼王石达开。
而北伐军能一路打到北京附近,也并不是说一路上攻城略地,然后一个一个地占领着打到北京的,而是按照杨秀清“师行间道,疾驱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的战略方针作战的。
按照这样的作战方针,其实就是流动作战的意思,这种作战方针在一开始就决定了北伐军必然失败,因为以2万人的人马即便是运气非常好,一路打到了北京,就算占领了北京,北伐军也要面对清军大批部队的围攻,而一路上没有占领城池,那么这支深入的孤军就得不到任何的后勤供给。
杨秀清剧照
增援部队还要从南京一路打到北京,增援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后来杨秀清连续派出增援部队没能成功的原因,孤军深入的北伐军最终只能被困死。
当然,在北伐的途中北伐军也招了不少人加入到队伍当中,整个北伐军也一度扩张到了号称几十万人之多,但是没有固定的根据地,这么多的部队也就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这种情况下人数多就是累赘,也起不到战斗力的作用,其实北伐军在一路上招募的部队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不过这一切在北伐军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明显,北伐军从浦口出发,经安徽进入河南,之后横渡黄河,一路转战打到了天津附近的静海,这一举动一度震惊了整个清廷。当时北京就有十多万人迁出了北京,繁华的前门大街也一度冷清。
北伐军能一路打到北京附近,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清军战斗力实在太差。根据当时的记载,即便是号称清军精锐的黑龙江马队,在对战北伐军作战的时候也是直接就丢盔弃甲,一路行乞回到了北京,一时间北京城乞丐遍地,这些乞丐其实都是组团跑回来的八旗精锐。
林凤祥、李开芳剧照
在这样危机的情况下,咸丰任命了八旗中唯一还能打的僧格林沁为主帅,全权负责对战北伐军。而僧格林沁则改变了战法,以往都是派部队跟北伐军死磕,他不这样做,而是采用了围困的方式,这个方式被证明对付北伐军是非常奏效的。
当时林凤祥的北伐军打到静海、独流的时候便陷入了僧格林沁的重围,恰好这个时候北伐军的运气也不好,遇到了大雪天气,北伐军由于缺衣少穿,冻死冻伤了不少(其实这也是流动作战的缺点,部队缺乏补给)。
而僧格林沁围困北伐军以后也不与北伐军作战,就是围困,等到弹尽粮绝了再发动进攻。面对僧格林沁的围困,林凤祥最终选择了突围,而僧格林沁一路也只是追打北伐军,并不断地围困,林凤祥撤到埠城的时候再次被僧格林沁围困,然后就是车轮战,打的北伐军精疲力尽。
到了北伐的后期,清军方面的战术是对路了,情况就直接扭转了,哪怕当时咸丰不断地下命令要僧格林沁总攻,但僧格林沁还是按照着他既有的战术去打,最终拖垮了北伐军。
僧格林沁
在面对北伐军的危机局面,东王杨秀清其实也是压力山大的,毕竟派出去的是2万多的“老广西”,是太平军精锐中的精锐,王牌中的王牌,真损失掉了打击就太大了。但救援的时间也很晚了,直到北伐军打到天津的时候才开始派兵救援。
杨秀清先是派了曾立昌等人前去救援,曾立昌也打到了山东临清,一度离埠城只有200公里,结果被清军打败,曾立昌也在战斗中战死。之后的救援就都没有曾立昌这么顺利了,连燕王秦日纲前去救援都被打了回来,北伐军最终也就彻底断了援军。
而杨秀清只派林凤祥、李开芳的2万多人北伐,其目有以下几点:
一是杨秀清打削弱西王萧朝贵的存留势力,确保自己在朝中一家独大。
其实林凤祥和李开芳都是原先西王萧朝贵的势力。在太平天国的高层领导人中,能够附体的只有两人,一人是东王杨秀清,属于“天父附体”,另一人就是西王萧朝贵,属于“天兄”附体,这种附体的把戏虽然今天我们是不会信的,毕竟都属于“跳大神”那种事情,但当时的人都非常相信。
萧朝贵剧照
可以说如果西王萧朝贵能一直活着的话,他也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东王杨秀清,不至于会让杨秀清后来一家独大,连天王洪秀全都完全不放在眼里了。不过想来也有些滑稽,如果杨秀清“天父”附体的同时,萧朝贵再来个“天兄”附体,不知会是什么场景?
虽然萧朝贵在长沙战死了,但他还留下了相当的势力,林凤祥和李开芳就是这股势力的班底人马,他们在当时的太平天国朝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也能制约杨秀清。
如果林凤祥和李开芳留在朝中,那么对于杨秀清的大权独揽其实是个威胁,或许一开始杨秀清也只是想把这班人马派出去打,并没有想置他们于死地,只要他们不在南京附近就行了。
杨秀清一开始也不指望他们真的能打到北京,也不指望他们能拿下北京,只要牵制住北方清军的部队,减少南京方面的压力就行了。不想北伐军真的打到了北京附近。
二是当时太平天国的精锐部队并不多,动员北伐的2万精兵已经是下了很大力气了。
当时太平天国的精锐来说,总共在5万人左右,2万人西征,2万人北伐,留了1万人驻防天京,也就是说,派2万人北伐其实是动员了能动员的所有精锐,虽然我们看起来人数不多,但对于当时的太平天国来说,是拿出了家底了。
三是当时太平天国的重点并不在北伐,而是在天京周边及西征上。
当时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直接威胁到了天京城的安全,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天京的安全就要攻占长江中上游的城市,于是就有了西征。
对于天京的安全和西征,是当时太平天国最为重视的地方,北伐的目的恐怕也不是要攻占北京,而是牵制北方的清军,使其不能南下而已,说白了,北伐还是为保证天京安全和西征服务的。
杨秀清作为一位出色的战略家,他心里其实非常清楚,2万人不可能能拿下北京,要林凤祥等人打到北京,也只是让他们去尽量扰乱清廷的部署,一开始杨秀清很可能根本就没有指望他们拿下北京。
因此,一开始太平天国就制定了以天京的安全为中心的战略,确定了北伐和西征,北伐其实是为天京的安全服务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牵制北方的清军。
至于要他们打到北京,流动作战,其实就是为了搅乱北方清廷的战略部署,用最少的人马,达到最大的牵制效果。只是没想到林凤祥和李开芳太能打了,竟然真的打到了北京附近,只是打到这个份上,要叫他们回来也来不及,救援也救援不了,最终才导致了北伐军的全军覆没。
太平军北伐,孤军远征,长驱六省,虽为精锐之师,但后援不继,终不免覆败。广大将士英勇奋战,震撼清朝心脏地区,牵制大量清兵,对南方太平军和北方人民的斗争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