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铁狮子千年不倒,专家修复4次后,如今四肢断裂用支架站立

万象硬核 2024-10-31 11:01:50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镇海吼”——沧州铁狮子,一个充满力量的名字,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它曾雄踞沧州大地,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承载着沧州人民的文化记忆。

然而,如今的“镇海吼”却满身疮痍,四肢被钢筋支撑,曾经的雄风早已不在,是什么让这座屹立千年的铁狮变成了如今这般模样?

如果简而言之的话,可能就只有四个字“专家建议”,但是在沧州铁狮子的背后,人们也关注到了文物修复要如何定义的问题。

——【·4次修复·】——

沧州铁狮子,铸造于公元953年,是国内现存年代最久远、体型最庞大的铁质文物。

它以其精湛的铸造工艺和雄伟的气势,与定州塔、正定菩萨像、赵州桥并称为“河北四宝”,成为沧州重要的文化符号。

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有人说它是为了镇压海啸、守护一方平安,也有人说它是为了纪念赶走恶龙的狮王,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体现了沧州人民对它的敬畏和喜爱。

但这尊历经千年风雨的沧州铁狮子,最终却在现代的保护措施下走向了衰败。

铁狮子第一次倒下时因为夏季暴雨,但是彼时并没有人关注到它,凭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将它扶起来,于是它就逐渐被人遗忘了。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有人又想起了它,将它给扶了起来,但是狮子的下巴和腹部已经有了损毁。

之后为了保护铁狮子免受风雨侵蚀,专家们参照苏联文物保护局的建议,为其搭建了一座八角凉亭。

凉亭虽然遮挡了风雨,却也阻碍了阳光的照射,导致铁狮子周围潮湿闷热,加速了腐蚀。

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专家们商量过后,决定将铁狮子迁移至避水台,并在其腿部灌注水泥以进行加固。

但是这次修复不仅没有改善铁狮子的状况,反而导致其多处破损,甚至连下巴都被吊车勒变形。

因为狮子的腿已经锈蚀得很厉害,专家还提出在里面填充胶粘剂,这一下更是雪上加霜,狮子的腿因为填充物的膨胀出现了裂纹。

但是这些补救措施也都没能延缓铁狮子的“死亡”,此后也不敢有人轻易对其进行修复。

尽管在随后的几次修复中,专家们尝试了各种方法,但铁狮子的状况却始终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修越坏”。

到了21世纪初,沧州铁狮子已经面目全非,全身上下布满裂痕,不得不依靠钢筋支撑才能勉强站立。

铁狮子的往日雄风早已不再,现在的它是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仿佛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2011年3月25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一尊新铸造的“沧州铁狮子”取代了那只老狮子。

相比于之前的铁狮子,这只狮子的体积更大,形态也更完整,补齐了老狮子缺失的尾巴和下巴。

这只新的铁狮子重量约为120吨,采用了当时最精良的铸造技术,根据专家的预测,它的“寿命”在2000年。

但是很多游客慕名而来观赏这座新的沧州铁狮子时,甚至表示“不看后悔,看了也后悔”。

沧州铁狮子的遭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揭示了文物保护中存在的“过度保护”和“技术至上”的误区。

文物保护的本质,是尊重文物本身的价值,是在保护其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延长其寿命。

【·文物修复的标准在哪里?·】

沧州铁狮子的故事并非孤例,近年来,文物修复领域“翻车”事件频出,引发了广泛关注。

从“毁容式修复”到“过度干预”,种种乱象背后,折射出的是文物修复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的困境,中西方理念的差异、专业人才的匮乏、科学规范的缺失。

在文物修复领域,每个国家也都有不一样的准则,但国际上也逐渐形成了一些普遍认可的修复原则,如可逆性、兼容性、可辨识性等。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在文物修复理念和方法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绘画修复为例,中国传统修复理念讲究“修旧如旧”,即修复后的作品要尽可能地还原其原本面貌,甚至连缺损部分的补笔也要达到与原画高度一致的程度。

这种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完整性”的追求,以及对文物历史价值的尊重。

西方的修复理念则更注重“可辨识性”,即修复后的作品要能够清晰地区分出哪些部分是原件,哪些部分是后加的修复痕迹。

这种理念强调对文物真实性的尊重,认为任何修复都不可避免地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要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干预,保留文物的原始信息。

两种理念的差异,在壁画修复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古代壁画多采用干壁画技术,而西方则以湿壁画技术为主。

理念不同,使用的技术也不相同,虽然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但也不能完全照搬,还是要结合我们自己文物的特点来进行修复。

除此之外,我国这方面的人才也是有很大缺口的。

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文物资源,从绘画、雕塑到建筑、陶瓷,种类繁多,工艺各异,并且中国历史悠久,出土的文物数都数不尽,这与修复人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文物修复不仅需要海量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有精湛的技术,足够的耐心,这是一项精细活,短期之内是很难实现大规模的人才培养的。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一支既精通传统修复技艺,又掌握现代科技手段的专业队伍。

科技的发展为文物修复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近年来,3D扫描、数字建模、人工智能等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文物修复领域,为文物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文物修复专家进行病害分析、修复方案制定等工作,提高修复效率和精度。

当然,科技只是工具,不能完全取代人的作用,在文物修复过程中,人的经验、智慧和判断力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未来文物修复将更加注重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将科技手段作为辅助工具,在尊重文物本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还原文物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文物修复是为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活”在当下,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沧州铁狮子的故事,既是一次教训,也是一次警醒,提醒我们在文物修复的道路上,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慎之又慎,不可轻率妄为。

在未来的文物修复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修复方法,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

河北新闻网《沧州铁狮子遭锈蚀四肢断裂 修复已停滞15年》,2015-9-30

https://tousu.hebnews.cn/2015-09/30/content_5072277.htm

沧州新闻网《沧州铁狮子所铸为何?》,2021-12-21

https://www.cznews.gov.cn/newweb/lvyou/yishu/2021-12-21/54233.html

中国新闻网《重120吨新版“沧州铁狮子”狮城公园安家》,2011-3-25

https://www.chinanews.com.cn/tp/2011/03-25/2931833.shtml

光明网《文物修复:“手艺”变成“科技+艺术”》,2024-1-16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