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研修之旅赴霞浦,文化传承眼底收。”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姓氏文化与闽商精神研修班的此次霞浦游学,意义非凡。在班主任陈文赞带队下,学员们亲身感受历史与经济的交融。一座“翰林第”,不仅是建筑奇观,更是文化与经济交织的鲜活例证。林常平老师斥巨资迁建,保护了历史瑰宝,彰显了社会责任与经济实力的完美结合。这一行动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也为闽商精神增添了厚重的一笔。研修班的游学活动,让我们看到文化传承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期待更多这样的探索与实践,让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绽放新光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座古建筑,因其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而拥有了穿透岁月的魅力。在福建霞浦,就有这样一座清代古建筑——“翰林第”,近日吸引了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姓氏文化与闽商精神研修班学员们的目光。
11月27日,在班主任陈文赞的带领下,首期班班长陈久榕,副班长孙长健,班委刘淑云、李莎莎、李建平、林英雄、张朝中,以及学员郭克赐、潘金华、陈志顺、吴雨霏、郑玮、郎军、罗昭俊、刘秀云、何静柔、林泉雨、谢金秀、缪赛玉、王思静、吴三三等人,一行 20 多人踏上了这场充满文化韵味的游学之旅。他们受到了福建霞浦鑫磊工贸集团董事长林常平老师的热情接待。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学员们走进这座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翰林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文风昌盛的清朝。“翰林第”始建于清仁宗嘉庆 14 年,即 1809 年,位于江西省鄱阳湖边上的刘家村。当时在朝为官的翰林学士刘子钎,身为太子的老师太傅,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在朝堂之上政绩斐然。当太子继位成为皇上后,为报师恩,下旨地方官府花费八年时间建造了这座讲学堂,并命名为“翰林第”,期望刘子钎告老还乡后能继续教书育人,为朝廷培育更多的栋梁之才。
如今,这座古建筑在林常平老师的努力下,斥巨资从江西搬迁至霞浦县下浒镇外浒村异地重建。这一义举,犹如“为往圣继绝学”,让这座险些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文化瑰宝得以重焕生机。正如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林常平老师的每一次努力、每一份投入,都汇聚成了守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强大力量。
“翰林第”的建筑结构独具匠心,选用了香樟木、老樟木、老杉木以及部分楠木等珍贵木材。当学员们步入其中,一股怡人的香气扑鼻而来,,正是来自于月牙梁的香樟木。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不禁想起古人所言:“木有本,水有源。”这木材,便是“翰林第”的根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这座三进的古建筑,以“文渊阁”“奎文阁”“晴川阁”“蓬莱阁”这四个阁为重点,仿佛重现了古代私塾的课堂。透过它们,我们仿佛能看到昔日学子们孜孜不倦的求学身影,能听到那朗朗的读书声穿越时空而来。
“业精于勤,荒于嬉。”在古代,学习是一件极为严肃且艰苦的事情,而“翰林第”这样的场所,为学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梁柱,都见证了无数个日夜的苦读与思索。如今,我们虽身处现代社会,但这种勤奋向学的精神依然值得传承与发扬。
班主任陈文赞感慨道:“走进的‘翰林第’,仿佛踏入了历史的长河。这座两百多年的清代古建筑,承载着刘子钎的清正与才华。从江西迁建至霞浦,幸得林常平老师斥巨资保留这文化瑰宝。屋内香樟木散发怡人香气,三进格局重现古代私塾。‘文渊阁’等四阁,尽显昔日文化底蕴。‘翰林第’不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传承文化的摇篮。林常平老师的义举令人钦佩,让我们得以感受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的光辉,实乃功德无量。”
诚如斯言,“翰林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文化传承付出努力的人们。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是古代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而林常平老师的义举,无疑是在为传承文化、延续历史而努力。他让这座“翰林第”在新的土地上重新焕发生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从文史的角度来看,“翰林第”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它见证了清朝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其建筑布局和装饰细节,无不体现着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对于研究古代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经济层面,林常平老师的投资重建,不仅是对文化的保护,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游客被“翰林第”吸引而来,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无疑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
正如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无数像林常平老师这样的有识之士,一点一滴地去努力,去积累。他们的付出,将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而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姓氏文化与闽商精神研修班学员们的此次游学活动,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忽略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员们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有助于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激发他们在商业领域中传承和创新的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林常平老师和研修班的学员们一样,心怀敬畏,积极行动,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让更多的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班主任带队,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姓氏文化与闽商精神研修班霞浦游学,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出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传承之旅。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走进历史,感受文化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愿我们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攀登,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结语:此次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姓氏文化与闽商精神研修班的霞浦游学,意义非凡。在班主任陈文赞的带队下,学员们不仅领略了“翰林第”这一古建筑的魅力,更在历史的穿梭中探寻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联。
从古建筑的异地重建,我们看到了民间力量在文化保护中的担当;从研修班的游学活动,我们感受到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与重视。这是一次生动的实践,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期待网友们踊跃留言,共同探讨如何让这样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之举在更多地方绽放光彩,为经济发展注入文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