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张爱萍将军晚年
1974年国庆节,张爱萍出席了人民大会堂的国庆招待会,老战友宋时轮特别高兴,招待会不久后,宋时轮专程设宴宴请张爱萍。
“我听叶帅讲了,军委已经决定让你出来工作。”
宋时轮当时正担任军事科学院院长,打算动员张爱萍到军事科学院去工作,还在席间对张爱萍说:
“我明天就向他要你。”
看着老战友高兴的神情,张爱萍却并没有很高兴,而是陷入了沉思,毕竟以他此时的身体状况,是否能够担任繁重的工作任务呢?
果不其然,就在几天后,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叶剑英专程到张爱萍住的京西宾馆探望:
“宋时轮想要你到军科去,我们想让你回国防科委,你愿意到哪里去?”
张爱萍思考了片刻,拍了拍自己的腿,他腿上的伤虽然已经好了不少,但行动仍然有些不便,之前出席国庆招待会,张爱萍就是拄着双拐去的,考虑到自己确实行动不便,张爱萍便拒绝了叶帅的提议:
“我的腿还在治疗中,身体状况也不太好。我暂时还是不工作为好。”
图|1974年4月,叶剑英在长江三峡
“还是出来工作吧。”叶剑英仍然显得很有耐心:
“我们考虑,国防科委更需要你。现在那里很乱,你们原来制订的计划基本上都没实现。国防科委管两摊儿,地方这摊儿,七机部和二机部,他们管不了,乱得很。”
无论叶帅如何劝说,张爱萍始终是予以婉拒,但叶帅无疑也很有耐心,临走时还特意嘱咐了一句:
“你再考虑考虑吧。如果腿还没有完全好,上半天班也行,或者一天待两个小时也行嘛!”
邓小平力劝张爱萍:工作总比不工作要好嘛叶帅之所以极力动员张爱萍出山工作,是因为张爱萍之前就负责国防科委的工作,而且还干的很出色。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以及国防工业战线起步阶段,张爱萍就全程参与了规划工作,并从1959年9月开始,就担任了国防科委副主任,组织“两弹一星”项目工程,并担任现场试验总指挥。
在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张爱萍完成了中国第一代地地导弹试验、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尽管对于重新出山工作,张爱萍非常有信心,但不可避免的内心仍有顾虑。叶帅对他的这种心情也很了解。
1974年11月6日,叶帅再次上门动员张爱萍出山工作,但他没有直接提,而是换了一种方式。
“昨天发射了一颗返回式卫星,没有成功,起飞20秒后就坠毁了。”
图|张爱萍
一个不经意间的话题,引起了张爱萍的关注,他立刻关切的问:
“什么原因?”
“说是一根导线没有接好。”
“胡闹,真是胡闹!”
叶帅不疾不徐的一句话,引得张爱萍勃然大怒。
话又说回来,叶帅那时已经接替了周总理,担任负责“两弹一星”研发的中央专门委员会主任,这次发射卫星失败,对叶帅而言,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滑铁卢”,在叶帅看来,专业的事儿自然应该要专业的人去做。
“你还记得当年你搞的规划吧。”
张爱萍不自觉的陷入叶帅的“彀”中,侃侃而谈:
“原计划是1969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张爱萍记得很清楚,东方红一号卫星预研是从1958年就开始的,因与国力不相称,所以被推迟,一直到1964年,东风2号中程导弹发射成功,发射卫星的计划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64年12月27日,赵九章给周总理写信,提交了开展卫星研制的建议,到1965年10月,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论证完成,除发射东方红卫星外,还应具备发射一系列科学探测卫星和应用卫星的能力。
不过,随着张爱萍后来离开了工作岗位,这些工作也都被搁置下来。
“还是你来抓科委工作吧。小平同志也认为你最适合,尽快把这一摊抓起来。形势严峻,我们不能再耽误时间了……”
图|叶剑英
叶剑英再一次发出诚恳的邀请,张爱萍坐在一边沉默着没说话。
军委已经决定了,并且同陶鲁笳谈过了。“叶剑英说:”你任国防科委主任,陶鲁笳改任政委,同时恢复你副总长职务。“
这一次张爱萍没有拒绝。
之后不久,张爱萍又专程到了西山邓小平住处拜访,并对老首长说了叶帅邀请他出山工作的事儿,邓小平心里也很高兴:
“人家让你工作你就工作嘛,有工作总比没工作好。”
1975年3月,张爱萍正式复任国防科委主任,重回工作岗位的张爱萍投入了极大的心血,扭转了国防科委弥漫的不正常风气,并组织科学家全力攻关。在张爱萍的努力下,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发射成功,其中还包括组织实施了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等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计划。
然而,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再度袭来,张爱萍又一次受到了影响。
图|张爱萍
1975年年底,张爱萍因病住进了301医院,叶剑英对他的病情十分关注,不仅嘱咐医院方面要多加照顾,还专门打电话安慰。
张爱萍住院后,一些原定的计划又被搁置下来,这让他的内心产生很大的忧虑。
叶帅亲自登门:这么不支持我工作1977年春,张爱萍回到了西山住处,精心养病,身体各方面素质大有好转。
安静了多半年的时间,张爱萍平静的生活再一次被打破。
1977年3月9日,叶剑英恢复中央军委的工作后,立马就想起了住在西山的张爱萍,于是他便请总政治部副主任徐立清上门邀请张爱萍回国防科委工作。
尽管张爱萍很感激叶帅对他的爱护,但一谈到工作,张爱萍始终予以婉拒,徐立清后来连续去了三次,但每次张爱萍对他的说辞都一样,徐立清没办法,只好将张爱萍的话原封不动的转述给叶帅。
“怎么了你,反反复复地请你都不干,这么不支持我的工作!”
这一下叶剑英坐不住了,亲自到张爱萍家里去,一进门就开门见山。
“我不是不支持您工作。”
张爱萍也很无奈,他很诚恳的说了自己的顾虑,叶剑英也推诚置腹的同他聊:
“未来的战争将是一场空前的立体战、合同战、总体战。我们落后已经不止一二十年了!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没有现代化装备的军队,没有核反击能力,就不能拥有和平。”
一谈到国家未来面临的形势,张爱萍也坐不住了。
“我服从组织决定。”
叶剑英一听他答应,顿时笑容满面:
“这才是你张爱萍,我就知道你会出山,你有什么要求吗?”
张爱萍立马提出:
“我回国防科委工作,给我配个好政委。”
叶剑英哈哈一笑:
“你挑吧,挑谁给谁?”
张爱萍心情愉悦,回到家里就把叶帅同他的谈话告诉了妻子李又兰和子女,当时李又兰只问了一句:
“叶帅让你什么时候上班?”
“当然是越快越好。”张爱萍笑着调侃道:“叶帅追着屁股打。”
图|1980年6月4日,叶剑英(右二)和张爱萍(右一)、钱学森 (左一)、李耀文(左二)在上海合影
尽管不在工作岗位上有几年,但张爱萍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工作上的事情,在他的心中,对国防科委政委人选早已经有了自己的考虑。
不久后,张爱萍撑着老迈的身躯,带着几个国防科委的助手,专程赶到木樨地部长楼,他去见了一个老战友——原26军政委李耀文。
张爱萍当年任三野参谋长的时候,李耀文就是26军政治部主任,对他的工作能力,张爱萍显然是有着深入的了解。
“选政治委员,关键一条是人品,正直、无私、严于律己。”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李耀文又以26军政委的身份率部入朝,回国后又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70年,李耀文调任外交部军代表,后来又担任驻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大使、驻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第一任大使。
不过,李耀文1976年2月被任命为驻苏联大使,但因故没有到任,之后便长期赋闲。
很显然,对于张爱萍的突然到访,李耀文夫妇也显得有些茫然,两人站在楼梯口愣了好一会儿,才把张爱萍一行人请进了屋子。
图|李耀文将军
因为家里长期没有客人来,李耀文将军的夫人从柜子里拿出了一套墨绿色的茶具给客人沏茶,将军还特意嘱咐了妻子一句:
“茶具很久没用了,一定要洗干净再端上来。”
张爱萍一上来并没有开门见山,而是自顾自的给李耀文将军介绍来客,很显然李耀文将军也是一头雾水,只能随声附和着,张爱萍一看外面天色已晚,立即起身告辞,李耀文夫妇一直送到门口。
一直到这时,张爱萍才开口:
“今天太晚了,你好好睡一觉,明天我们到北海公园散散步好吗?”
第二天一早,李耀文赶到北海边上,这才从张爱萍口中了解,原来是有意要他出任国防科委政委一职。
“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缺一不可。”
张爱萍同李耀文诚恳的谈道:
“最早根据聂老总的想法,我在总参主持制定老五院(1956年成立的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院)的编制,要钱学森当院长,钱问我,你们为什么非要编那个政治部?我说,你为什么要从美国回来?他说,我爱这个国家啊。我说,对了,政治部就是要教育更多的人都像你一样,爱这个国家,为这个国家去奋斗。”
图|张爱萍(中)与钱学森(左)、朱光亚
一直到许多年后,李耀文将军对这一幕依然印象深刻,后来他回忆称:
“我离开军队已经6年了,不要说对国防科研全然不了解,就是对军队都很生疏了。爱萍同志很理解,亲自召集干部大会介绍我,又领着我一个个觐见小平、叶帅、聂老总、徐帅,会见国防工业各部的领导人。”
李耀文将军一开始确实也有顾虑,一方面是因为离开部队多年,之前也没从事过国防科研的工作;而另外一个方面则是,与张爱萍将军相比,自己资历与威望都不够。
“我最好还是担任副政委。”
一听李耀文如此说,张爱萍立马了解了他心中的想法:
“任用干部不能按年龄和资历深浅,主要看能否胜任工作。”
到国防科委工作后,李耀文既在工作上配合张爱萍,又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多年之后,当李耀文将军再谈老首长张爱萍时,曾这样说了一句话:
“张爱萍对我,既有良师之谊,又有战友之情。他是我参加革命以来最为尊敬的好领导之一。”
1977年9月16日,经中央批准,张爱萍正式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兼任国防科委主任,李耀文出任国防科委政委,并在不久后又兼任了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副主任。
张爱萍一上任,便大刀阔斧的展开工作。
为国铸剑叶剑英之所以力邀张爱萍出山,重点是洲际导弹的研发。
两人最初几次谈话中,就提到过有关洲际导弹的问题。
话又说回来,党中央国家领导人从70年代初开始,就很重视有关洲际导弹的研发。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特别是到了六十年代后期,苏联向中苏边境地区大量增兵。为了应对危急,中国也从南方抽调大量兵力到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地区。到了七十年代初后,两国关系虽然有所缓和,但苏联在边境陈兵并未减少。
尽管双方看似在实力上处于对等状态,大家势均力敌,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核打击能力上,中国是弱于苏联的,当时我们的力量只能够威胁苏联在亚洲的部分城市,但苏联却能够威胁到我们所有的城市以及战略目标。
对此情况,叶剑英有着清醒的认识。
张爱萍的长子、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司令员张翔称:
“叶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又担负着主持军委工作的重任,系国家安危于一身。他对战略核武器,尤其是洲际导弹在两军对抗,在扭转我被动战略态势上举足轻重的作用,看得非常清楚。同时,他对父亲的为人,以及在国防科技事业上的领导能力也了如指掌。所以,他坚持父亲必须再次出山,尽快拿出制敌命脉的洲际核导弹武器。”
早在1965年,我国第二次核试验成功后,张爱萍就计划性提出了研究远洋测量船的建议。
因为洲际导弹是射程达8000公里以上的导弹,而我国东西南北纵横距离只有5500公里,要研发洲际导弹,就必须进行远洋探测船的研发,但因为张爱萍离开了工作岗位,导致了后续相关工作进展缓慢。
图|负责执行测量回收任务的中国远洋测量船队
不过,在周总理、叶剑英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坚持下,最终才推动了研制远洋探测船这一尖端科研项目上马。
1977年9月,张爱萍复出任国防科委主任后,加快了洲际导弹的研发,中央军委也给予了相当的支持,并批准我国洲际导弹要在1980年发射。
当时,洲际导弹的研发已经进入到收尾阶段,陆上低弹道、高弹道和卫星弹道三种试验接连取得成功,只等远洋探测船下水后,进行全程定型试验。然而最关键的远洋测量船,虽然船体已经下水,但关键的一些部件研制生产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上任不久,张爱萍在上海主持召开了远洋测量船的各单位会议,并且在当天还到江南造船厂参观正在建设的“远望”号远洋测量船,在听取了造船厂负责人的汇报后,张爱萍表示:
“远洋测量船是国防尖端项目,是全国大力协作的产物。党中央要求我们要有准备打仗的思想。我们的战略导弹就是一弹要打到敌人心脏地方去。”
“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也不允许将远点测量地球站建在别国土地上,所以要把远望(远洋测量船的船名)号船建好,质量搞上去。武器质量不好是要死人的!必须要贯彻质量第一的思想,不合格的产品我们不验收。”
张爱萍给远洋测量船各系统研制任务的最后时间,定在了1979年12月31日。
“谁要超过这个时间,对不起,我们只好学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图|邓小平、聂荣臻、王震(前排从右至左)到国防科工委指挥所观看“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发射
在各方有力的推动下,远洋测量船的研制进度大大加快。
1980年3月9日,国防科委发布了以主任张爱萍、政委李耀文签署的《东风5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动员令》,并报请中央批准,确定于1980年5月18日进行东风5号洲际导弹第1发全程飞行试验。
1980年4月20日,以“远望”号远洋测量船为主的混合船队出发,叶剑英、张爱萍亲自到上海码头送行。
1980年5月18日上午10时,邓小平、聂荣臻、王震等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防科委工作人员在国防科委指挥所,见证了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5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
导弹以超过20倍音速的速度,穿过了6个时区,准确的落在了距离8000公里以外的南太平洋上,而中国远洋测量船早于月前就已经在火箭预定溅落点周围,因为导弹精准性,测量船工作人员仅用了5分20秒就从海上捞起了数据舱。
当胜利的喜讯传来时,在北京指挥所大厅里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图|梁思礼老人
“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梁思礼高兴的热泪盈眶,他人群中兴奋的聂荣臻元帅表示:
“这下全世界都知道,我们的洲际导弹成功了。”
聂帅也忍不住感慨:
“四个现代化靠买是买不来的”。这句话我体会得太深了,只有靠我们自己干,只有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仿制是不行,买更是不行的。“
两年后,即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公开讲话,呼吁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苏两国关系逐步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