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的笔杆子出手即精品,这篇事关案件查办的文章,说的真精辟

政论文 2024-10-18 09:33:59

本文选自“菁华荟”系列文章汇编第8期,11月初,我会将这期汇编共享到群中。

学习“笔杆子”对优秀文稿的解构、分析文章,是新手文友提高写作水平的“快车道”,也是文友一直期盼的学习形式。

因此,我组建了好文“品鉴官”团队,由各领域的“笔杆子”对近2个月公开发表的理论文章、署名文章、讲话汇报、经验典型、调研报告等优秀文稿进行筛选、甄别、推荐,并以文字的形式对优秀文稿进行点评、赏析。

我按月汇总,并形成汇编,命名为“菁华荟”系列,作为我原创整理、自用学习的15大系列资料之中的一个系列。

这里共享该系列汇编中的一些文章,与文友共同研讨学习。

今天,向各位文友推荐的是中纪委第十四审查调查室侯广聪《做实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的评析。

按照规定,本号作为自媒体,无权转发政务类文章,因此,只能分享这篇文章的评析文字,不能附原文。请按照标题和作者,自行网络查询原文。

一、推荐理由

本文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2024年9月26日,第七版),作者为中纪委国家监委第十四审查调查室侯广聪。

作者以纪检监察工作为核心,围绕案件查办的后续环节,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查办案件后续工作的重要性和实施路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立意高远,旨在通过强化“后半篇文章”的工作,提升腐败治理效能,确保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一是选题精准。选题“做实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非常精准,直接触及了当前反腐斗争中的关键环节和深层次问题。

选题不仅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反映了纪检监察工作的实际需求,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对提升腐败治理效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的选题使得文章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发共鸣,并有效指导实践。

二是结构清晰。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使得整体框架清晰明了。开篇即点明主题,明确查办案件的重要性及“后半篇文章”的概念,为后续论述奠定了基础。

随后,文章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每个维度都围绕主题展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每个分论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论述体系。

三是论证充分。文章通过举例、引述、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论证,使得论点更加有力。

文章引用了大量政策文件、领导讲话和典型案例作为支撑,这些素材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同时,文章还通过深入剖析案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方案,展示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些论证手段使得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四是语言精炼。文章的语言精炼简洁,言简意赅,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作者善于运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复杂的观点,使得文章读起来流畅自然。

同时,文章中还不乏金句频出,这些金句不仅直接点明了文章的核心观点,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精炼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凝练有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正文评析

第一段:开篇点明“查办案件”的严肃性和深刻性,用词精准,如“最为严格、最为深刻”直接突出了其重要性。通过“剖析案件”引出内外因的探讨,逻辑清晰,语言平实而有力。

采用直接陈述的方式,迅速切入主题,为后续分析奠定了基调。通过内外因的对比,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分析能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

第二段:“精准建议”一词用得恰到好处,强调了建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面面俱到、大而化之”的表述,体现了对问题处理的精细化和具体化要求。

通过“聚焦典型性、普遍性、代表性问题”的阐述,展现了作者抓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的笔法。同时,强调“把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准析透”,体现了深入剖析、追根溯源的写作风格。

第三段:“两个维护”作为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用词庄重,强调了其重要性。通过“深刻领悟、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等表述,展现了作者对政治要求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笔法严谨,逻辑严密,通过列举纪检监察机关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如“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及聚焦的多个政治方面,展现了作者全面的政治素养和深刻的政治洞察力。

第四段:“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要位置”一句,用词坚决,突出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性。通过“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等表述,展现了作者的政治敏锐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法刚健有力,通过列举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具体行为,以及提出的具体行动要求,如“举旗亮剑,毫不手软”,展现了作者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果敢的作风。

第五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表述,明确了时间背景,增强了文章的时效性。通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等表述,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发展大局的深刻把握。

论述宏大而细腻,既有对国家发展大局的宏观阐述,又有对纪检监察机关具体职责的微观分析。通过强调“高质量监督执纪执法”和“聚焦‘国之大者’强化政治监督”,展现了作者的高瞻远瞩和务实精神。

第六段:“完整、准确、全面学习领会”等表述,体现了对文件精神学习的严谨态度。通过“深刻把握”和“聚焦”等词汇,展现了作者对改革主题、原则、举措和保证的深刻理解。

笔法细腻而有力,通过列举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监督重点,如“只表态不落实”“打折扣、搞变通”等典型问题,以及提出的监督反馈和整改要求,展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业务能力。

第七段:“紧盯”、“隐形变异”等词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前反“四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句子结构清晰,通过并列和递进的方式,层层推进,使论点更加鲜明。

同时,使用“试金石”、“大敌”、“顽瘴痼疾”等比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直指反“四风”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展现了深厚的政策理解和敏锐的问题意识。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将“四风”问题的严重性和治理的必要性阐述得淋漓尽致,令人信服。

第八段:“顶风违纪”、“从严查处”、“同查同治”等词汇,体现了对违纪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和坚决查处的决心。句子结构紧凑,逻辑严密,通过“既要...也要...”的句式,全面阐述了查处作风问题的多个方面和层次。

笔法老练,在阐述查处作风问题时,不仅注重了措施的全面性,还强调了“后半篇文章”的重要性,即查处后的整改和治理工作。这种深入细致的剖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第九段:用词严谨,如“每次都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等表述,体现了对重要决策部署的准确理解和传达。同时,通过列举具体领域(如金融、国企等),使论述更加具体生动。

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将工作部署和重点领域系统性腐败问题的整治紧密结合起来,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宏观把握能力和微观分析能力。

第十段:用词准确,如“久久为功”、“边巡视发现问题、边查处典型案件”等表述,体现了对反腐败斗争长期性、复杂性的深刻认识。同时,通过“系统观念”、“改革思维”等词汇,强调了治理系统性腐败的科学方法和策略。

笔法细腻,在阐述清除重点领域系统性腐败时,不仅注重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措施。这种既有问题意识又有解决方案的论述方式,展现了作者高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十一段:“惠农补贴”、“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表述,直接触及了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同时,通过“深恶痛绝”、“意见很大”等词汇,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现状和危害。这种贴近群众、接地气的论述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十二段:“强力推进”、“坚决铲除”等表述,体现了对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决心和力度。同时,通过“统筹起来”、“合力整改”、“联合治理”等词汇,强调了整治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在阐述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时,不仅注重了查案的基础性作用,还强调了整改和治理的后续工作。

这种既有雷霆手段又有绣花功夫的论述方式,展现了作者高超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第十三段:“风成于上,俗成于下”的使用,既富有文化底蕴,又深刻揭示了社会风气形成的内在逻辑。

用词精准,如“别出心裁”、“曲径通幽”形象地描绘了不法分子利用“土特产”进行利益输送的隐蔽手段;而“围猎”一词则生动地展现了腐败行为的主动性和攻击性。

同时,“破坏党风政风,带坏社风民风”的表述,言简意赅地指出了此类行为的恶劣影响。对比和借代修辞手法的运用,将“土特产”与“围猎工具”相对比,将“圈子文化”比作“毒瘤”,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通过“有的...有的...”的句式结构,既展现了不同地方特产的差异性,又自然过渡到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第十四段:使用“历史性”、“地域性”等词汇,准确界定了问题的性质,突出了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根子深、枝叶大”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问题的顽固性和广泛性。同时,“毒瘤”一词再次被用来形容“圈子文化”,与上一段相呼应,强化了问题的严重性。

在描述问题影响时,“影响危害较为严重,甚至影响到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的表述,体现了作者的高度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列举近年来查处的案件,用具体事例支撑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同时,采用“此类问题往往在...易发多发”的句式,概括了问题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体现了作者深入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最后,提出整治措施时,既强调了严查个案的重要性,又指出了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的长远意义,展现了作者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第十五段:“经过不懈努力,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的表述,肯定了反腐败斗争的成效,为后续讨论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变异升级做了铺垫。

在描述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特点时,“逐渐变异升级”、“披上外衣”等表述,生动地展现了腐败手段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同时,“共同受贿人员范围逐渐扩大”的描述,揭示了腐败网络的不断扩大和蔓延。通过列举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优质股权、商业机会、免除债务、有偿服务,甚至是虚拟货币”等,使读者对这些新型腐败手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比传统腐败手段,突出了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新颖性和隐蔽性。

在提出治理措施时,作者强调了前瞻性治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立腐败预警惩治联动机制等具体建议,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思维和务实精神。

第十六段:“前瞻性治理是善治的重要构成”,直接亮出核心观点。在描述治理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策略时,“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表述,深刻揭示了治本之道在于源头治理。

同时,“建立腐败预警惩治联动机制”、“加强廉洁风险隐患动态监测”等具体措施的提出,体现了作者对治理工作的深入思考和细致规划。本段既强调了及时查处的重要性,又指出了铲除腐败根源的必要性,体现了其全面而深刻的治理理念。

通过“强化案件的研究剖析”、“对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手段产生的环境和条件进行针对性治理”等表述,作者展示了其注重问题根源、注重实效的治理思路。

最后,“做实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的表述,既是对前段工作的总结和提升,也是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和期许。

2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