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杨澄甫走遍大江南北,无逢敌手,其功夫就来自“无极桩”。在历史上无极桩都是师徒相传,且属秘传。
1930年前后由杨澄甫传给“柔克斋主”叶大密,又由叶大密授与蔡松芳。1959年,蔡松芳征得叶师同意,将所得秘传公诸于世,才开始公开教授无极桩。
以上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了解的这个“无极桩”的由来。叶大密在上海武术界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早年曾习温州小八卦,与孙禄堂之子孙存周是结义兄弟,并得过孙父孙禄堂老先生的口授身传。所以,他所传的这个“无极桩”是真实不虚的。
该桩法简单易学,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均可练习。不讲究行气,更不会出偏差。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对治疗慢性疾病和强健身心均有显著的效果。
正确掌握习练无极桩的方法很重要。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练无极桩也一样,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朝三暮四地练。有的人在初学自练中,把不同的功互相掺杂,自以为取其精华,这种学习方法往往容易走偏。
习练时要求身体中正,三点成一线。这看似简单,但易学难精,要想达到上乘必须悉心勤练。练习无极桩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两脚平行分立如肩宽,脚尖正对前方,脚跟平齐,全脚着力要平稳,两脚跟不宜浮起和用力。站立时脚的重心,前面大约用力六成,后跟大约用力四成,保持身体的重心不前倾,不后仰。
真正的秘诀是“三五三齐”,即:“五趾齐地”,即中心在脚底,五个脚趾要轻轻地贴住地面,既不能翘又不能抓。“五心齐意”,即两脚心涌泉穴、两手手心劳宫穴和头顶百会穴均要有意贯注。“五指齐气”,即两手手指要平均地有气贯到。
不少人在初学时站立比较随意,成外八字脚,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因为外八字脚会导致重心落在阴面的脚跟和足大趾上,全脚受力不匀,气劲往外、步伐不稳。
脚平行则气劲落在脚阳面上,全脚着力平稳,气下降则顺应自然,可通调胃、肝、脾三条经络。
站立时两脚应窄适宜,过宽气散,过窄则马步不稳。练无极桩时会产生脚趾自然贴地甚紧,足心含空,其劲收在涌泉内的现象,这一现象称为“涌泉呼吸”(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位于两脚心凹陷中),这是武功“发劲在足”所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功夫。
二、身体宜正,头颈正直,眼睛平视,下颌微收,舌尖自然轻抵上腭。身体中正,内气容易发动,还有技击上的作用。
眼睛平视也很重要,在家中可选窗口位置,户外练功时可选自感舒适的某一远景凝视。起功前慢慢把视线收回眼前尺许,然后闭目,闭目后仍然保持平视。
平视则心平气静,气可下降丹田归元。目光下视,心气降,上视则心气升,均不可取。
三、沉肩垂肘,两臂自然下垂。臂不宜张开太大,两手绵绵不用力,手指松开,食指和大指挑领。沉肩即松肩,可使气沉丹田,重心稳固。保持虚腋是因为腋下有心包经通过。
四.涵胸拔背,松腰松胯。涵胸就是胸部要放松,涵胸自然能拔背,拔背则气贴背,劲容易通过。太极拳十大要领之一就是要涵胸拔背。
腰要松而直,胯微向里收,不要凸臀。收胯是一个重要的要领,就是胯向内松,使上下气能通。胯犹如水闸,一松则气沉丹田,松到脚底。腰胯放松气才容易通“天柱”透阳经(脖子后面两条筋,术语称为“天柱”;头是诸阳之会,百脉所通)。
五、上下三点保持成一直线。站好后,全身自感舒适稳健,轻松自然,身体便从脚跟到头整体稍向前倾,两膝微曲,使身体重心投影落在脚掌前面三分之二的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上。
即膝盖大概对正涌泉,这时可再意想从脚下这点向上引一直线对正“会阴穴”,上述两点再向上对正头顶的“百会穴”(在头的顶端,位于两耳尖连线与头面正中线的交叉点上)一边对一边放松,身体保持中正不偏。
“三点一线”是无极桩的精粹,这样既能使无极桩稳定,也是导引内气畅通的重要因素,许多人此线一经调正到位,使可感到内气充盈。
“三点一线”体现了传统武术力主身体中正的要领,并成为杨式太极拳秘传的练功要诀。“三点一线”既简单又难以捉摸。此线在初学时可理解为是一条比较粗的虚拟线,随着功力提高,线会逐渐变细。
有人曾对“三点一线”进行探讨,如测量和用函数表计算人体呈“三点一线”时的姿势是身体整体的前倾二度角。然而,单以前倾去规范练功的姿势和指导练功是不够的,还要根据练功者的外形和结合病灶的情况予以调正。
从实践中可以看出,体形端正的人,其外形容易出现“三点一线”,而体形特殊者,则难以按此标准强求,他们有独特的练功姿势。本门拳法风格即如其所说。
由此也可以看出“三点一线”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机械的倾斜,其实质是外形和内形之中正统一,是形和意的平衡。(这是非常高的太极武学范畴)
这样的平衡功夫就好比运动员在平衡木上做动作,由于技巧熟练,无论怎样运动都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换成没有技巧经验的人,尽管在平衡木上慢慢的步行,也难以维持身体的稳定。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