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古装电视剧中,我们会经常看到敌军攻打城门的场景,一般来说,攻城分为守城方和攻城方,城门对于守城门的士兵来说,只要守住城门,就是守住了生命线。
而对于攻城方来说,若是可以冲进城门,那等于咬住了敌军的咽喉。
在历史上,攻城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像是战车攻城、云梯攻城以及利用大炮来攻城等等。而这些方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迅速打开城门。
有的人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士兵,不直接将城门堵死呢?而是任由这些敌军来攻城?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古代是如何守城门的?毕竟我们是现代人,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的去研究一下,若只是一味的瞎猜,那也是不合理的。
城墙在古代主要起到防御敌军的作用,像是墙体以及各种军事设施构成了主要的军事防线。有一句成语叫做“擒贼先擒王”,因此,保护好城门是非常关键的。
那城墙除了一定的防御功效之外,其实,对于城墙上面的决策者,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反击意识。
具有反击意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其实很简单。守城的一方在等待敌军的到来,看似是被动的一方,但其实,他们也可以作为主动的一方。
因为在古代,守住城门的大将,不仅要抵挡敌军的进入,更为重要的,是要抓住机会,找到反击敌人、一招制敌的方法。
还有就是一味的守住城门也不是解决问题真正的办法。或许可以使皇帝、军队安生几天,但几天过后,若是敌军一旦攻进城门,那就把所有的机会都丧失掉了,总之,在古人心目中,死守城门就是一个缓兵之计。
我们知道,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草,若是说一直靠死守城门来解决,那一旦城中的粮草耗尽,那又将如何呢?与其说,杀出城,是自讨苦吃,还不如说,不反击,更是自讨苦吃了。
“置之死地而后生”意思就是说,真正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那办法其实就来了,若是攻成方看到敌军一直死守城门,那攻城方可能就会偷着乐了。
从上述的文字,我们也不难看出,若是守城一方死死守住城门,那很有可能因为人员的缺少、粮食的不足,最后功亏一篑。
因此,在古代这种守城战中,守城一方,都是要将守城与攻城结合起来,并且主动的进行反击。
西汉淮南王刘安,有这样的一句话“凌人者胜,待人者败,为人杓者死”,在真正的战争中,我们一定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而这个也是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
孙子兵法中说道: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就是说,我们要作为战争的主动一方。虽然是作为守城方,但为了制人,就必须选择走出困局,主动的进行反击。
另外,从矛盾学中我们也可以学到,矛与盾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有的时候对于被动的一方,也是可以取的主动权的。
比如像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之变,当秦王得知自己的兄弟要谋杀自己的时候,就采取了先发制人,之后成功的去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患。我们想象一下,若是当时李世民但凡犹豫一下,那可能历史都要改写。
又比如像是甲午战争,当时邓世昌要下令对日进行宣战,但由于慈禧太后害怕挑起战争,结果下令采取“避战保船”的政策。
而最后的结果,想必对历史事件比较清楚的人,也都是知道结果的。中国丧失的主动权,而最后也奠定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以史为鉴,无论是战争中,是处于被动一方,还是主动一方,都要积极的去面对,做到先发制人,也只有如此,才能取的战争的主动权,最终取的胜利。
城门除了具有防御以及运输粮草的用途之外,但若是攻城一方,想要攻破,其实也不是很容易,因此,对于守城一方,也没有必要非要把城门堵的死死的。
如果城门口突发战局,想要堵死城门,这有的时候,反而是不利于战局的,首先,城门口堆积的杂物需要清理,这不仅耽误时间,还很容易导致很多外援无法及时进入,最后的结果,就是耽误了最佳的时机。
古人在建设城门的时候,就会考虑到这属于战略要地,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选择的木质材料,也都是非常坚硬的物质,除此之外,为了防止敌军采取钻孔或是火烧,建设工匠都会用铜铁将木门加固。
尽管城门还是有攻破的风险,但是也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被敌军攻破的,对于此时的守城一方,就可以采取一些先发制人的手段,将被动方变为主动方。
综上所述,守城方,大可不必过于害怕,同时也没有必要将城门堵的死死的。
在古代城池的建设中,一般为了起到更好的防御作用,都会设计双城门,也就是说,如果不小心第一个门被敌人攻破了,那还可以在即将攻破的时候,将第二道门关闭。
而这第二道门与第一道门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瓮城,当敌人在这个地方,守城一方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将敌军杀死。
历史有一个成语就叫做瓮中抓鳖,我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其实守住城门,还不如好好的守住那片城墙,利用自己高的优势,取的消灭敌人的目的。
毕竟自己是守城方,面对天时、地利、人和这几点优势,起码自己就占有地利、人和这两个因素了。
对于攻城一方,虽说是敌军,但是其实对于他们来讲,是没有什么优势的,而他们有的时候,只是采取的一些“只围不攻”的态度。
当敌军消耗完自己的粮食之后,那这个时候,守城一方,就可以采取先发制人的方法了。
之所以不会将城门死死堵死,其实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若是城内的军队不够,就可以去城外召集援军,而当援军到来的时候,守城门士兵,就会将城门打开,并且与援军形成了一种内外夹击的攻势。
当敌军看到此种情形,是他们始料未及的时候,那很有可能,他们就会撤退,守城门不是像那种速战速决的战斗,而更像是一场拉锯战,看谁能拉到最后。
尽管说守城门的将领,不需要对城门进行死守,但是有一个常识,是所有守城将领都必须要知道的,那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就是城门一定要往里开,在现代人装修中,家门都是朝外开的,这主要是起到美观和节省空间的作用,那对于古人,门朝里面开,是有什么道理呢?
大门是分为门板和门框的,而这两个部分就是用枢连接起来的,在古代,也为了安全起见,就将这些部件安装在门框的内侧,若是安装在外侧,那肯定就失去了安全的意义了。
在打仗当中,城门也必须是往里面开的,敌军一旦进攻城门,都是从城外进攻至城内。若是城门这个时候是朝外面开的,那士兵在关闭城门的时候,那就会完全暴露在外面,也很容易被敌军攻击,最后危及至城内的人群。
“城门朝外开”,一般人也可以想象的来,这种情况下,是很容易被敌军控制的,而且敌军也可以利用一些物件,将门遮掩住,即使里面的人想要关闭,也是相当的不容易了,因此,这一点对于守城的将士来说,是常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城门朝里开”,守军的将士们只要将门往外推,就可以顺利的将门关上,为了防止敌军攻城,也可以大门之后档上一个支撑的柱子,起到了一个加固的作用。
在很多的电视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敌军攻城的画面,当敌军发起猛攻之后,守城将士就会迅速的将大门关闭。
将城门设置成朝里开,还有一个用途,就是若是城内里面人员丧失过多,也可以利用夜间,悄悄的打开城门,派人去请求资源,也可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争的失败。
“城门朝外开”还有一层意义,在于可以减少木门的腐化,因为朝外开,会使木门受到风雨的侵袭,时间长了,可能会导致腐化。
而对于古代来说,资源的开采也是比较困难的,这样的小小的举动,可以帮助国家减少开资,还能起到防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