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拉低观众智商的剧情:透明黑丝我忍了,“真空上阵”真忍不了

姜海楠聊社会 2023-10-14 12:41:32

前言

作为艺术创作,影视剧本来应该追求进步与提高,但一些抗日剧却出现了“辣眼睛”的桥段,这实在令人遗憾,我们应该反思,导演是否被利益驱动,追逐流量而歪曲了历史,观众的审美是否出现倒退,需要进一步提高,作为观众,我们又该如何发声,引导影视回归正轨。

台词不过脑子,更不走心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抗日神剧”的电视剧在国内盛行,这类剧集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讲述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寇的故事,然而,其中的许多剧情却严重脱离历史事实,出现大量离奇夸张的桥段,这不仅严重歪曲了历史,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具体来看,抗日神剧中的人物往往具备各种超能力,可以轻松击败敌人,比如有的能够徒手撕裂日军,有的能够用石头就把飞机击落。

甚至有的还出现穿越元素,使用当今不存在的武器,这无疑是对观众智商的公然侮辱,同时它也严重贬低了我军先烈当年浴血奋战的艰辛历程。

不仅如此,一些抗日神剧中还任意篡改历史事实,比如“八年抗战”被当做开场白,编剧直接预测战争进程,“爷爷九岁被鬼子杀害”的情节更是离谱,每人携带150公斤炸药作战的桥段,无异是对我军武器匮乏的嘲弄。

的确,也存在部分剧情是编剧疏忽所致,如八百里外一枪打下鬼子,也许就是想表达导弹,但词语使用错误。

然而这同样折射出编剧对历史细节不够尊重的态度,他们将严肃的历史当成儿戏,以虚构的故事消费观众的情感。

可以看出,这类抗日神剧严重扭曲历史,容易导致观众产生错误认知,它们传递的价值观念也令人担忧,一方面,容易导致对日本军国主义形成错误的轻视,另一方面对民族关系也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抗日神剧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电视剧制作方更应该摒弃商业噱头,呈现历史的本来面目,只有当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今人才能汲取历史智慧,成就更伟大的未来。

剧情炸裂,怀疑编剧精神状态

一些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由于其中的某些剧情设定,引起了许多网友和观众的争议,这些剧情被指存在夸张渲染或逻辑自相矛盾之处,不符合历史常识或自然规律,因而被批评为“雷人”。

例如,在某部以民间侠客为主角的抗日剧中,有一个桥段是主角空手将一个日本士兵活生生撕成两半,这一画面血腥暴力,然而从人体生理结构来看,很难想象普通人具有这样的力量,因此,许多网友质疑这种桥段违背了人体力学常识,属于艺术夸张。

另一部抗日剧中,男主角在剧中装扮时髦,打扮入时,即使在激烈打战中也能保持头发整洁,妆容精致,这与当时的战争背景与环境颇为不符,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一些观众认为这种“爱漂亮”的造型设定,损害了战争的真实感与严肃性。

也有一些抗日剧因为其奇幻的武侠元素,如主角可飞檐走壁,用绣花针射杀敌人等,而被批评脱离历史写实,更像“仙侠剧”。

这种加入超自然力量的表现手法,被一些观众认为有悖历史事实,带有神化英雄的嫌疑。

无论如何,这些“雷人”的剧情设定,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主流观众审美与认知的变化、

服装辣眼,道具让人“智熄”

除了台词人物设定出现问题,有些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服装造型,这些走火入魔的穿戴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有些女演员打扮成“御姐”形象,头戴面具,身穿蕾丝黑丝袜,配高跟鞋,这在潮湿苍翠的丛林作战中未免有些不伦不类,既不便活动,也容易暴露目标,观众也难以理解这样的穿着与她们在剧中的角色定位。

还有的直接穿着露腰短裤,皮鞋长筒袜,明显是直男审美的代名词,放在古装剧里就已经够突兀了,在反映旧社会的抗日剧中简直离谱。

也有女演员穿着肉色丝袜,超短裙,身姿妖娆,这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充其量是对敌人的视觉攻击,但难以让人相信她有实力对抗军火余孽。

男演员也不例外,有的头上一坨坨发胶,手里还要来个雪茄,这种现代派头放在古装剧里就已经不伦不类,在反映旧社会的剧中尤其突兀。

这些服装无疑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也同样令人难以置信,观众期待的是正气凛然的抗日形象,不是来自异次元的脱缰角色。

过度追求外在包装无异于以假乱真,强行嫁接时空元素不仅破坏历史景观,也削弱了作品的说服力,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手法难逃媚俗的罪名。

导演也许出于吸引眼球的目的,但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观众期待的是符合历史常理的服饰,而不是这些荒诞不经的行头。

这种追求外在哗众取宠的创作思路值得警醒,也希望相关从业者能深刻反思,不要为吸引眼球而背离历史事实,应该以史为鉴,知耻近乎勇,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近年来一些抗日题材影视作品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力图用新视角展现这段历史。

《金陵十三钗》中女医院长穿着旗袍冲锋陷阵,展现出女性的勇敢与坚韧,《八佰》通过细致的穿搭重现了士兵的装扮特征,让观众深入那个年代。

这些作品证明,只要用心以史为鉴,抗日题材也可以通过服装打造出立体的时代氛围,关键还是要保持平衡,不能单纯为追求刺激而背离历史本质。

衣着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能够烘托人物气质,也能浓缩时代风貌。希望剧组在塑造角色时,能以历史为依归,避免过于依赖华而不实的外在装饰,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呈现出真正立体的抗日形象。

抗日剧应该忠实还原历史,而不是变成时装秀,服装可以创新,但不能脱离历史与人物的内在逻辑,否则就会使观众产生历史错觉,也难以达到教育的效果。

低俗桥段频出,抗战剧何去何从

抗战剧中出现大量低俗桥段,引发观众们的热议,部分剧集为吸引眼球,过度渲染暴力、裸露和性内容,结果遭致观众反感,显然这些手段已不再是收视的保障,这些现象引发我们思考:抗战剧创作应该何去何从?

首先,剧情与人物刻画更需要细致,有的剧集为渲染战争惨烈,出现大量血腥镜头,但演员的表演生硬,对人性的刻画不够丰富。

如某剧描述女性被蹂躏后展开血腥复仇,但对女性心理描写单薄,人物性格不够立体丰满,血腥只是手段,需要以温情的人物刻画支撑,唤起观众对正义的思考。

然后,就是需要避免将敌人简单化为性格扁平的反派,部分剧集为渲染对敌人的仇恨,将日军简单化为嗜血成性、性格扭曲的反派。

但任何群体都存在复杂的人性光谱,简单化处理不利于展现敌我矛盾的本质,优秀的剧作不能简单化敌我对立,而要通过立体人物刻画,带出反战、反残暴的普世价值。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剧情不应脱离历史事实,一些剧集为吸睛,在历史描述上随意渲染,出现裸体妇女向军人敬礼等不合逻辑的桥段。

这些手法不但与史实脱节,也有损初衷,无法承载抗战主旋律,抗战剧需要以史为鉴,对敌人残暴与我军民伟大精神进行准确描摹。

最后,就是正面价值观更吸引人,优秀的抗战剧需要突出正面的价值追求,如独立、自由、勇敢等,唤起观众对灵魂价值的追求。

片中的暴力只是手段,最终要向善而不是向恶发展,正因日军暴行激发中国军民坚忍抗争的正义精神,这种精神值得剧作大力渲染。

当前部分抗战剧出现的低俗桥段已引发担忧,要扭转这一局面,抗战剧需要回归本真,通过人性化的刻画唤起观众正义感,避免简单化和 低俗化的倾向,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感染观众,承载起抗战剧应有的历史责任和精神内涵。

结语

艺术应该忠实反映现实,不能以怪力乱神来博眼球。抗日题材剧应该恪守历史,不能为迎合某些口味而歪曲事实,否则,这不仅是对艺术的亵渎,也会对社会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