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豫专栏
2024年12月21日,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我们将迎来一年中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冬至日。
过了冬至,日头渐长。严寒仍在,春意已不遥远。
▲从左至右分别是九九消寒图 、九字消寒图、葫芦纹消寒图
民间传统习俗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在冬至这一天
北方的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
饺子特有的美味和美好寓意
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哈喽,小伙伴们
食豫栏目周五准时上线啦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单说饺子这种中国传统食物,从张仲景与饺子的渊源算起,就有1800多年的历史。
饺子最初称为“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相传张仲景在寒冷的冬季,看到许多百姓耳朵冻伤,便发明了“祛寒娇耳汤”,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包裹在面皮中煮熟,分给百姓食用。
三国时魏国人张揖所著的《广雅》,就记载了三国时期已经有了形如月牙的馄饨,与饺子的形状基本上相似。
宋代的“角子”,是由南北朝至唐代时的“偃月形馄饨”演变而来。最初,饺子和馄饨不分彼此,后逐渐形成了“北方爱角子南方吃馄饨”的饮食风貌,北宋《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卖角子的食摊。
▲古人称饺子为馄饨
明代人在岁末做扁食(饺子)来祈求长寿,还把钱币包进饺子里,认为吃到便会吉祥顺意一整年,这些习俗都沿袭至今。因此,饺子的文化韵味十分厚重。
立冬意味着冬季到来,天气变寒,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被冻伤,因此民间还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冬日的寒风,人们更加留恋食物的温度。
热气腾腾的食物,让我们快速获得温暖和治愈。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有篇关于饺子的散文——《花边饺子里的母爱》,收录在语文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
▲《花边饺子里的母爱》课文节选
文中讲到作者小时候,母亲用所包的花边饺子给孩子们隐藏的疼爱,而到了母亲老了后,作者给母亲过生日,也包了一个带糖馅儿的花边饺子,用母亲爱孩子的方式给予老人家最质朴的关爱。
生活中有无数这样的瞬间,《花边饺子里的母爱》记录了这一片段。饺子里蕴藏的亲情感召力,远比食物自身的诱惑力大得多。
过了冬至,年味就近了。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似乎越严寒的冬日,越有团圆过年的味道。
食物的背后,永远是人。
当下生活的快节奏,机器速度替代手工情怀,饺子皮不再一张一张地从擀面杖下飞出;揉面、擀皮、和馅儿……当一家老小不再各有分工,饺子也就煮不出一锅团圆。
▲手工擀皮是饺子的灵魂
对于包饺子是否手工擀皮这一道工序的执念,南北方小伙伴似乎很难达成共识。
南方的气候湿润、空气湿度大,现擀饺子皮容易粘手、操作难度大。就算是顺利擀出来了,也不是那种干干爽爽的饺子皮,而是有点粘连、潮潮的饺子皮,下水后很容易破。
▲北方人热衷现包饺子,南方人更愿意买速冻饺子
北方的气候干燥,空气湿度足够低,饺子皮擀出来韧性和延展性都好,不容易粘连、一片是一片的。
▲北方人擀饺子皮是手艺活,不是家务活
包饺子说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可是个大工程,从和面、拌馅、擀皮到包饺子,整套“流水线”作业必须一气呵成,每个环节的角色都至关重要。
▲和面、拌馅、擀皮、包饺子一系列流程
孩子是最积极参加这项极具家庭仪式感的美食工程。
全家人围坐着,有的剁馅儿、有的擀皮、有的负责包、有的负责下……大圆桌变成了流水线,一家人说说笑笑。
一大家子围着桌子,妈妈手把手地教怎么擀饺子皮,亲戚们家长里短地闲聊着,不经意就把一个个俏皮端正的小饺子包好了。
▲包饺子时的我们好像不曾长大,父辈好像也从未变老
一张饺子皮,包裹世间万物,将各色的味道包裹进相似的皮囊。家人分工有序,在嘻嘻哈哈包饺子的谈笑声中,时光也不知不觉过去了。
饺子皮的花样终是有限,馅料上却是花式纷繁。
它丰俭由人,可荤可素,荤素结合,荤料放猪、牛、羊、鸡、鱼、虾、贝等,素料放韭菜、茴香、菌菇、白菜、大葱等。
▲一枚小小的饺子,能够包进四时风物山河湖海,叫人如何不爱
饺子可荤可素,肉类、海鲜、山珍、果脯、菜蔬均可入馅,就连鲜花都可以包进其中。
▲“送客饺子,迎客面”,不善表达思念的中国人,把情感包在了一个个饺子里
比如,人们用清甜的槐花拌馅儿包饺子,或者用槿花包的“椵木饺”。
古人偏爱以厚瓣白菊花制成的小元宝饺子,冬天涮菊花火锅,在清汤里下几个菊花饺,新雅别致,瓣蕊清芳。
可见从古到今,人们对美食的玲珑之心。
▲荤素饺子馅
虽说饺子大多都是咸口,甜馅的也不在少数,甜馅的饺子相当于点心。
▲各地甜咸口饺子馅
饺子馅儿的风味不尽相同,然而面皮中包裹的美好祝福却是一致的。
寒冬夜里,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水饺,全身暖和起来,人世间的幸福,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当一盘热气腾腾的、堆成小山的饺子摆在你的面前,“多吃点”这样的话甚至不必说出口,暖意便已融于心间。
在我国饮食文化中,一直有一种奇怪说法,但凡吃了饺子、面条、汤圆之类的汤水面食,家人一定会说:“再喝点汤,原汤化原食”。
并且还反复嘱咐,吃饱了要用汤再溜溜缝,要实实在在的把胃给填满,只有这样才不怕饿。
其实,“化”有“消化”的意思,之所以“原汤化原食”,意思是汤能够帮助淀粉类食物消化吸收。
▲长夜将尽,万物新生 图源|地道风物
愿你与家人围坐,和面擀皮,感受亲情融融。
愿你三冬暖,有爱人和美食常相伴!
明日冬至,冬至福至
不论我们身在何处
只要端出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
我们的心就不再流浪
因为饺子的味道
指向故乡
责 编:李 倩
责 校:程伊祺
审 读:曹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