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2月,原西北军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名战士在赵博生等领导下宣布起义并加入红五军团,增强了红军实力。
起义后,这些原西北军将领和士兵在红军中经历了不同的命运,有的因不适应红军生活而离开,还有的成为红军的重要将领。这些人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
1931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迎来了一股强大力量。
原西北军第二十六路军的1.7万余名英勇战士,在军参谋长赵博生、第25师73旅旅长董振堂、第25师74旅旅长季振同的带领下,携带2万件武器和8部电台,宣布起义并加入红五军团。
这一壮举使得红一方面军的实力大增,为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率领第二十六路军下辖第25、27两个师,每个师辖三个旅又六个团。
其中两个师长分别为李松昆和高树勋,第75、79、80和81旅旅长分别为李松昆(兼任)、池峰城、冯安邦和王恩布。
在起义的那天晚上,总指挥孙连仲和第27师师长高树勋因事不在部队。池峰城知道赵博生有意起义,便借故没有出席后者举办的酒宴,然后悄悄离开部队。
李松昆则在起义发生后翻墙逃跑,并带走了驻在宁都城郊的第79旅157团(团长侯象麟)。
在剩下的11个团长中,只有第74旅147团团长黄中岳支持起义。
为了有效控制部队,赵博生在起义前借开酒会为名,将剩下的2个旅长和9个团长都请来喝酒,然后将他们全部扣下,并也带着他们一起进入江西苏区。
那么在改编为红军之后,这2个旅长和9个团长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笔者的详细介绍。
01
在宁都起义中,冯安邦由于未做好准备,被赵博生扣留在酒楼,并被迫参加了起义。进入江西苏区后,冯安邦对红军的生活不满意,提出要回家,并得到了上级的批准。
然而,他离开苏区后,又立即返回孙连仲的领导之下,成为了重建后的第27师的师长,但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他被红一方面军击败。
由于这次败仗,冯安邦在1933年初被送到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又回到了第27师任职。
全面抗战爆发后,冯安邦带领第27师参加了华北地区的战斗,他曾配合友军在娘子关作战,并因此得到了晋升,成为了第42军的军长。
但是,这个军实际上只辖有一个师。
因此冯安邦虽然在台儿庄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由于部队损失太大,他不得不撤退到大别山地区进行游击战争。
1938年11月,冯安邦在湖北襄阳遭日军空袭,身受重伤,最终牺牲,享年53岁,他被追授为蒋军上将。
而第81旅旅长王恩布,同样在北伐期间一路晋升,最终成为了孙连仲手下第27师81旅的旅长。
孙连仲起义时,王恩布被赵博生扣押在酒楼,并被特务连战士用绳索捆绑。
在进入江西苏区后,王恩布和冯安邦选择离开部队,他们拿走了300大洋作为盘缠。
冯安邦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后,王恩布接替他成为第27师师长。但这个师已经失去了蒋氏的信任,只能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扮演配角。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离开江西苏区,王恩布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做的,因此他选择辞职回家休息,他觉得当一个不讨好的师长不如回家躺平。
他已经捞够了,因此他当年就辞职回到了项城老家。
02
1954年,王恩布因为历史问题被项城法院下令关押,并在次年腊月病逝,享年59岁。
第73旅145团团长王广建(当时33岁)王广建,1898年出生于河南沈丘,在家中兄弟三人中排行老三。
1919年考入著名的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冯玉祥当连长、营长和团长。
但由于入伙晚,王广建丧失了在西北国民军升值的红利期,因此在中原大战中依然只是个团长。
中原大战后,第二十六路军被蒋军收编,王广建成为孙连仲手下的第25师73旅145团团长。
董振堂宁都起义中,王广建因是董振堂的老部下兼得力干将,被起义部队信任并任命为起义委员会总监军。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王广建与师长王树亚一道爬上前沿阵地观察战况,结果遭到暗藏的蒋军狙击兵的冷枪射击。
王广建与师长当场牺牲,由于军情紧急,事后两人都被就地安葬。
由于事迹鲜为人知,直到1976年王广建才被授予烈士称号。
而在同一次战斗中,郭道培,早年参加冯玉祥的西北国民军,曾任位于张家口的西北陆军干部学校步兵第三队队长。
中原大战后被蒋军收编,出任孙连仲手下的第25师73旅146团团长,也因为反对南下江西进攻红军,带头拆掉铁轨表示抗议,后被旅长董振堂说服同意出发。
董振堂在宁都起义中扣押了郭道培,并强迫他加入起义。
但是,郭道培在进入江西苏区后,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回家,而不再出现在公开史料中。
相反,刘毓琪则在冯玉祥的领导下,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军人。
他曾在河南督军署接受培训,并通过冯玉祥的推荐,进入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
凭借优异的表现,他以中国留学生总分第三名的成绩毕业。
回国后,刘毓琪在洛阳军官学校担任教务长,并最终在被蒋军收编后,成为孙连仲手下的第25师74旅148团团长。
季振同在宁都起义中扣押了刘毓琪,并让他参加了起义。
尽管季振同表示要让他当上红军师长,但刘毓琪因为红军条件简陋和与季振同的关系一般。
最后还是自行离开了红军,去了西北军老同事宋哲元的第29军当了少将参议,并参与了1933年的长城抗战。
但是,在抗战期间,刘毓琪感到自己被蒋军嫡系排挤,最终投靠了汪伪军,成为了一名可耻的汉奸。
解放战争中,刘毓琪被蒋军收编,并被逐步架空,最后成了蒋军国防部一个有名无实的高参。
对此,刘毓琪并不在意,整日以收集古玩、花木、名人字画为乐。
全国解放后,刘毓琪因为当过汉奸等历史问题而被长期关押,直到1979年才被特赦,最后于1997年去世,享年95岁。
03
张少宜则是原名张恩育,1903年出生于山西永济,1921年考入清华大学,1923年投笔从戎报考冯玉祥的河南督军署学兵团,结业后历任班排连长。
1926年表现优异的张少宜也被送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工兵第19期学习,三年后回国,任第二集团军官学校工兵队长,总司令部卫队旅团长。
中原大战后第二十六路军被蒋军收编后,张少宜出任孙连仲手下的第25师75旅149团团长。
张少宜在宁都起义中被赵博生扣押在酒楼,并被迫参加起义。
进入江西苏区后,由于第75旅其他领导都逃跑,张少宜顺理成章成为该旅代表人,担任红15军副军长,参与指挥了赣州战役和漳州战役。
然而,在“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下,张少宜被调任红军学校总教官。不久后,他被以“企图叛变”的罪名逮捕,并一度被判死刑。
幸运的是,在毛主席的帮助下,他被改判为八年,但在红一方面军长征前,他还是被左倾领导人错误杀害,享年31岁。
曹明道,出生年月和籍贯不详,早年参加冯玉祥的西北国民军,中原大战后被蒋军收编,出任孙连仲手下的第27师75旅150团团长。
在宁都起义中,曹明道也被赵博生扣押在酒楼,由于他平时态度立场比较反动,所以被事先准备好的特务连战士用绳索捆了个结实。
赵博生在进入江西苏区后发现,他的老领导李松昆已经离开了。他决定和李松昆一起拿到路费后离开。
但是李松昆的名字从此以后不再出现在公开的史料中。
04
79旅旅长池峰城在听过赵博生的激昂演说后,立刻就被感化,主动要求起义,并带回来了两个团的官兵。
进入江西苏区后,李锦亭曾任红14军41师师长,参与了拔出苏区内部白色据点的战斗。
但是由于内部风波的影响,1932年2月,李锦亭决定回家,并得到了上级的批准,此后他的事迹便不再见于公开史料。
同样,第80旅160团团长王天顺也被赵博生扣押在酒楼,和李锦亭一起从酒楼二楼跳下逃跑,结果双双被起义官兵逮捕。
由于王天顺平时态度立场比较反动,他被特务连战士用绳索捆了个结实。
张方昭,是第27师81旅161团的团长,曾是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的大头兵。
中原大战后,他被蒋军收编,成为孙连仲手下的重要将领。
然而,在宁都起义中,由于他的反动态度,被赵博生扣押在酒楼,并被特务连战士用绳索捆了个结实。
孙连仲与王恩布前往江西苏区后,张方昭决定跟随他们,并在他们离开后一同回到孙连仲那里述职,被孙连仲提拔为重建后的第25师75旅旅长。
杨守道,一位山东巨野出生的28岁青年,曾在冯玉祥手下担任大头兵。
通过在河南督军署学习兵团培训成为一名军官,担任过排、连、营、团长等职务,中原大战后被蒋军收编为孙连仲手下的第27师81旅162团团长。
在宁都起义中,杨守道被赵博生扣押在酒楼,由于他平时反动立场鲜明,所以被特务连战士用绳索牢牢绑住。
在电视剧《信者无敌》中,孙连仲进入江西苏区后,杨守道选择跟随老领导王恩布一同离开,后来他们又一起回到孙连仲那里述职。
杨守道在南京军校深造后被孙连仲任命为第27师79旅158团团长,参加了全面抗战,曾升任第79旅旅长。
但在解放战争中,他因遭到蒋军嫡系排挤而坐冷板凳,最终在四川随蒋军第30军起义,担任解放军万县军分区军事教员。
杨守道于1952年从部队退役,从事参政议政工作,直到1991年去世,享年88岁。
在被赵博生扣押的第二十六路军旅长、团长中,有人牺牲于战场,有人被错杀,有人失踪,但也有人最终回到孙连仲那里述职。
这里不得不佩服赵博生,如果不是他果断采取扣押的方式将他们解决,这些人中可能会有人成为起义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