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何应钦淮河战略的第一案还是第二案,甚或是黄百韬提出的“乌龟战术”,对于解放军而言,都是一种挑战,跑到淮河以南,让你扑个空,集中到津浦路沿线,让你改变攻击方向,而龟缩到徐州周围,则让你“围点”吃不下,“打援”嚼不烂。
当然,这是静态的分析,而如果解放军能抓住国民党部队调整混乱之机,采取强大的攻势,则将是别外一番情景了,至少要比他们守在坚固的工事里等待着解放军硬攻,强得太多了。更不用说,刘峙所言:“攻首,则尾致,攻尾,则首致,攻中间,则首尾皆致”了。
而可爱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们,似乎在跟着粟裕的指挥棒而指挥着他们的部队,侧敌而动,脱离开他们既设的永久性工事。就让我们先看看他们此时所在的位置吧。
1、第2兵团:已在商丘、砀山、黄口地区集结完毕。
2、第7兵团:现在徐州以东新安镇地区,正策应海州部队西撤。
3、第13兵团:正向徐州东南灵璧、泗县地区集结。
4、第16兵团:正从柳河、商丘、亳州,向蚌埠移动中。
5、第三绥靖区:守备峄县、枣庄、临城、台儿庄。
6、第四绥靖区:正向临淮关、蚌埠转移,守备淮河地区。
7、第44军:尚在海州,准备西撤。
8、第72军:在九里山附近集结,守护飞机场。
9、第107军:集中徐州以东睢宁、双沟地区。
10、第12军:一部在徐州以西砀山附近集结,一部守灵璧。
11、第25军一部及交警总队一部,守宿县。
……
这样的布局形成,可以说都是“时间”惹的祸,本来,杜聿明提出的“佯攻济宁、实攻济南”计划,即打破了这一布局,而掉头向北,呈进攻态势的。可是,在10月15日,进攻即将发起的时候,蒋介石却把杜聿明给抓到东北去了。随后半个多月的时间,国民党高层对于如何排兵布阵,一直在争论之中,使得这一条死蛇,再也动弹不起来了。更为可怕的是,解放军要攻打的,正是处于“蛇头”部位的黄百韬第7兵团,要掐断的,正是津浦路这条陆路输血管道,攻打兵力防守极度薄弱的宿县。
遗憾的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们,又晚了好几步,如今,解放军主动进攻的态势,已经明朗化了,想执行淮河战略,几无可能,顾祝同很无奈,也只好采纳了黄百韬的建议,做“团式集约防御”了,也就是黄百韬个人形象的比喻,“乌龟战术”。为此,顾祝同紧急做出决定。
第一,顾祝同判断,依目前情况看,徐蚌会战,迫在眉睫。
第二,我军的实际情况是,调动尚未就绪,一切防御设施和后勤准备亟待解决。对敌军企图和动态不甚明了,而我军之部署,都摆在陇海路沿线,态势不利于尔后作战,要从速调整。
第三,蒋介石的指导意见是,在战略上要采取重点防御,不能到处兼顾,以免分散兵力。
第四,徐蚌会战的要点是:在徐蚌地区应放弃外围次要城市,集中一切兵力于徐蚌和津浦路两侧地区,作攻势防御,利用既设防御工事坚强固守,摧毁进犯的敌人,确保江淮,巩固京沪。
第五,各兵团、绥靖区的具体部署和主要作战任务是:
1.第7兵团:接应第九绥靖区及第44军后,撤退并确保运河西岸,对鲁南共军陈毅部应密切注意,与第一、三两绥靖区部队密切协同。第100军归建第7兵团,第107军纳入第7兵团建制。
2.第2兵团:在永城、砀山、黄口地区集结,向鲁西、豫东方向警戒。
3.第13兵团:在灵璧、泗县地区集结,做机动准备。
4.第16兵团:在蒙城、涡阳地区集结,做机动准备。
5.第四绥靖区:迅速向蚌埠、临淮关集结,守备淮河地区。
6.第4军担任淮阴守备。
7.第三绥靖区:仍守备峄县、枣庄、临城、台儿庄地区。
8.第72军:以九里山为中心进行固守。
9.对徐州附近防御工事,要切实加强,以利固守。
而在当时,这一计划,是顾祝同口述,并没有形成书面命令,为此,刘峙还亲口向顾祝同要书面命令,顾祝同无奈,说:“经扶兄,请你放心,这一案是经过国防部研究并请示总统决定的,笔记命令待我回南京后再行补发。部队要即刻开始行动。”然后,又本着蒋介石的指示,强调了三点,无外乎是重视、听话、军法等。
当晚,又仓促做出一项决定,那就是:第44军,迅速行动,放弃海州,掩护第九绥靖区向新安镇前进。徐州“剿总”已经命令第7兵团黄百韬部予以接应。第44军到新安镇后归隶第7兵团建制。
由此不难看出,蒋介石、何应钦、顾祝同等高层人员,已经看出了徐蚌间会战不可避免,而于仓促间草就了徐蚌作战计划。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个计划不是何应钦淮河战略的翻版,从总体上没有把部队东西走向的布局改为南北走向,而仅仅是龟缩猬集一团,做集团式防守。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仓促的作战计划,也被粟裕迅猛的出击,打了个稀巴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