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海,今年56岁,是一名退休的公交车司机。他的妻子李兰在社区活动中心做义工,两人生活平静。明海年轻时抽了30多年的烟,直到三年前一次体检发现肺部有“陈旧性炎症”才戒了烟。他并没有觉得有太大问题,认为那只是普通老年人身体的“小毛病”。
但最近一个月,王明海感到身体有些不对劲。他时常干咳,晚上咳得尤其厉害,有时候还咳出一些带血的痰。他自我安慰:“可能是天气干燥吧。”可后来,他发现自己的肩膀莫名其妙地开始隐隐作痛,连手指也有些发麻,连日来的乏力和体重下降让他吃饭都没了胃口。
妻子李兰催促了几次,让他去医院看看。明海总是推托:“不就咳嗽嘛,能有啥大事?”直到一天早晨,他在刷牙时剧烈咳嗽,竟然咳出一大口血。李兰吓得脸都白了,赶紧拉着他去了市人民医院。
从咳嗽到疑云重重接诊的是呼吸科医生张晓文。张晓文年轻却经验丰富,特别擅长处理肺部疑难疾病。看到王明海的症状,她眉头轻轻一皱。
“王叔,您咳嗽多久了?有没有发烧、胸痛或者气短的情况?”张医生问得很细。
“咳了大半个月吧,就是干咳。没有发烧,但肩膀这几天有点酸痛,喘气有点吃力。”明海答得有些漫不经心。
张晓文追问:“以前抽烟吗?抽了多久?”
“抽了30多年,三年前戒的。”
“那平时有没有接触粉尘、油烟或化工材料?”
“年轻时开公交车,后来在车队修理过几年车,接触过油漆和润滑油。”
听完这些,张医生心里隐隐有些不安,她一边体检,一边安排了胸部CT检查和肿瘤标志物血液检测。
结果出来后,张晓文脸色沉重了几分。CT片子显示,王明海的右肺上叶有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结节,边缘毛糙,并伴有胸膜增厚和淋巴结肿大。肿瘤标志物(CEA)和CYFRA21-1指标显著升高。
张医生轻声对王明海夫妻说:“王叔,初步检查结果显示,您肺部的这个结节很可能是恶性肿瘤,需要进一步做支气管镜活检,明确诊断。”
癌魔确认来袭活检手术安排得很快。三天后,病理报告确认了张晓文的猜测——王明海患的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属于肺癌最常见的类型。幸运的是,癌症尚处于II期,还没有出现远处转移,但已经侵及了淋巴结。
拿着报告的那一刻,王明海的脸色煞白,几乎瘫倒在椅子上。他喃喃地说:“怎么会这样?我都戒烟了,怎么还得癌?”
张晓文安慰道:“王叔,别太担心。虽然确诊是肺癌,但发现得还算早,治疗后有很大的希望控制住。”
哪些人是肺癌高危群体?张晓文趁机向王明海夫妻讲解:“王叔,肺癌的确和吸烟关系很大,但并不是只有烟民才会得肺癌。以下5类人是肺癌的高危人群,您属于其中好几项,需要特别注意。”
长期吸烟者:吸烟是肺癌最大的危险因素,超过85%的肺癌与吸烟相关。即使戒烟后,高危群体的风险仍需10-15年才能逐渐降低。被动吸烟者: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也会增加患病概率。职业暴露者:接触石棉、油漆、煤烟、化工材料等职业人群风险增加。空气污染长期暴露者:PM2.5等大气污染也是重要诱因。家族史:有直系亲属患肺癌者,其自身风险增加。“王叔,您抽烟多年,又修过车,接触过油漆,长时间吸入有害物质,加上年龄超过50岁,本来就属于高危人群。像您这样的人,每年都应该做一次胸部CT筛查。”
警惕肺癌的“隐形信号”王明海困惑地问:“可我就只是咳嗽,平时没啥感觉,怎么就这么严重了?”
张医生点点头:“肺癌早期确实不容易被发现,因为肺组织本身没有痛觉神经,肿瘤早期可能没有症状。但如果身体这三个地方出现异常,就要提高警惕。”
持续性咳嗽:特别是干咳或伴血痰,超过两周不能缓解,要怀疑肺部问题。不明原因的肩背痛:肿瘤压迫或侵犯神经可能引起肩膀和背部疼痛。体重快速下降:突然消瘦、乏力,可能是肿瘤引起的代谢异常。她补充道:“您的肩膀痛和咳血就是典型的肺癌症状,只是很多人不重视,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从恐惧到希望张晓文和肿瘤科团队为王明海制定了一套综合治疗方案:
手术切除:首先进行右肺上叶切除术,彻底清除肿瘤病灶。辅助化疗:术后进行4个疗程的辅助化疗,预防复发。靶向治疗:基因检测显示王明海携带EGFR突变,符合靶向药物治疗条件。王明海手术很成功,两个月后进入了化疗阶段。尽管化疗期间有些副作用,他的心态逐渐好转。他对妻子说:“晓文医生说得对,只要早发现、早治疗,癌症不是不能打败。”
健康从警惕开始张晓文在一次科普讲座中提到:“肺癌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可达70%,而晚期则不足10%。定期体检和早期筛查,是减少肺癌死亡率的关键。”
王明海的经历为更多人敲响了警钟:身体的每一个异常信号都值得认真对待。健康从来不是一种侥幸,而是警觉和行动的结果。
他感慨道:“我这一生对烟草没警觉,对咳嗽没在意,但好在医生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希望大家别再走我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