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一颗悲剧体制里的幸运新星

踏浪乘风课程 2024-06-17 10:21:44

生活里,像姜萍一般放弃重点高中而选择放弃“前途”大学的人不多,到并不能说没有。身边就有一位,经历过中考,就彻底厌恶了多门功课的轮番折磨,放弃了重点高中,而选择一所普通的职高,选择了另一种学习生活。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姜萍这般幸运,如果没有这次阿里竞赛,姜萍又如何有机会与国际一流名校的学生同台竞技?如果竞赛的门槛也像中高考一样带着偏见的眼光必须门门功课都胜出才能参加,或者如同普通用人单位,只让名校学生参加,那么全国谁会认识一个就读于普通中专、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姜萍?所以,姜萍是幸运的!十多亿人口大国里,罕见的幸运星!

十年前,微博火热的时代,曾与北大一教授沟通教育心得:现在的大学生,都是高考选拔出来的一些门门分数都很高的学生。这类学生有个缺点——表面上门门功课分数都很高,按理说应该各个领域都很了解,但是,却只会背书做题,甚至一点专业基础没有。好比文学院的学生,只是明白高考命题范围内的各类答题,而本身阅读量积累有限,甚至基本的写作习惯都没有,只会写命题作文。如此这般,真的不如选拔一些或许理化生学得差一点、综合分数不高,但却是全身心的投入阅读、思想、写作中的人才。

基础教育的悲剧并不止于高考,名校的专业教育也很难接收到真正喜欢就读专业、能够全身心去做好就读专业的学生。短短的四年,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吗?国际上的专业论文,很多人十几年的研究成果才能做出来,与国内短短几年的专业学习就匆忙拼凑出来的论文有可比性?

中国教育的悲剧就在于不认专业能力,只认综合考试分数,而学生要想出头只有拼命周旋于多门功课之间,无形之中增加了学习压力不说,也很难明确自己一生的追求目标到底在哪里。

学科教育在国内已经变质:十几年的语文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思想写作的习惯,只是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被灌输了一大堆足以让古今中外一流文学大师都望而兴叹的各类考点,可曾有半点自己的文学建树?而理化生等自然学科的学习更是荒谬,放着投资巨大的实验室不用,学生只是闷在教室里接受前人已经得出的结论并不断做各种难题,何曾学到半点实践、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姜萍是不幸的,如果进高中,她无法潜心专门研究学习数学,也就无法有今天的成就。然而,姜萍又是幸运的,她遇到了阿里竞赛,这样一个不带着各种教育偏见的国际化平台,使普通中专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与国际名校专业学生同台竞技。如果没有阿里竞赛,试问全国有谁曾经认识过姜萍?谁能认识这样一位普通中专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怕未来的就业都会成为一个难题!

然而,十多亿人口中,有几个人有姜萍的幸运呢?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