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墨客身处多难之际,经常愁思满怀,即使繁花触目,反觉黯然神伤。而在寄人篱下之时,心绪迷茫,纵然衣食无忧,却又思念远方亲人。每当诗人们情绪低落,郁闷难遣之时,他们就会登高望远,纾解萦绕于心的悲愁。
祖国大地辽阔无垠,亭台楼阁不过寻常景观,可是那些富有人文特色的名楼,却总能激发才子们的创作灵感。他们怀古伤今,并将满腹的情思凝固于诗行。下面分享一位晚唐诗人的佳篇,感受其极其悲戚的情怀:
题河中鹳雀楼
唐代 • 张乔
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
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
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
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
鹳雀楼位于山西蒲州西侧的黄河东岸,初建于北周时期,主要用于戍边,后来失去了军事用途,就成为一座观景高楼。由于才子王之涣在鹳雀楼题写了一首名作,这座千年古楼便成了风景名胜,一直吸引着各地游人前往观赏和赋诗。
张乔生活于唐懿宗年间,进士及第后担任过县丞等一些职务,晚年隐居于九华山。张乔有一次途经山西,便顺便参观了鹳雀楼,当他在楼上倚栏而望时,不仅欣赏了周围的如画风景,而且感慨这座楼阁的沧桑历史,更叹息自己的悲催命运。
“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起首破题,表达对这座名楼悠久历史的赞颂。诗人伫立高楼,想起它经历过很多次烽火硝烟,也曾吸引了无数骚客咏士们前来赋诗。如今高楼依然高耸入云,可是楼上的野燕却不知行踪。
盛唐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上曾吟诵过黄鹤一去不复返,张乔一定受到了这句诗的启发,同时也触景生情,感慨自己四处漂泊、归乡无计的境遇。诗人想到四方才子登临这座高楼时,或悠然忘我,或慷慨激昂,虽然各自心情可能不同,不过一定都会像自己这样感怀不已。
颔联的出句承接开篇的“怀古”二字,继续抒写诗人的感怀。五陵本指汉代帝王的陵墓,这里代指那些古代胜景。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古代建筑物都已被战火摧毁,可是那里依然显得生生不息、繁衍发展,季节更替、风景变换也丝毫没有改变规律,秋天的景色更显得极其绚烂。
“水连三晋夕阳多”,对句则展现了眼前的景象。三晋代指山西境内的地域,夕阳晚照、水波不兴,一切都表现得如此安静,千百年来这里好像从未发生过惊天动地的事情,可是高楼周围、江流之畔,却不知道埋葬了多少白骨。诗人想到这里,心情就变得更加沉重。
“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颈联刻画近处景物,并为下文的抒情打下铺垫。夜幕降临,四下显得一片静寂和昏暗,渔家留下的火苗则在暗夜里显得十分醒目。晚风阵阵,凉意习习,牧童在归途中吹响了悠扬的笛声,也触动了诗人强烈的乡愁。
作者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展现出一种迷茫而又孤寂的氛围,文字凝练,又极具画面感。人在他乡,举目无亲,触目所及,皆为悲情。作者不提仕途之艰难,不说前途之渺茫,可是面对如此凄凉、幽寂的场景,才子心中必然会感到肝肠寸断。
结尾抚景思归,“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时隔多年,诗人再次重游故地,面对着木叶摇落、万物凋零的场景,诗人一方面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另一方面又会悲戚自己居无定所、漂泊无依的状况。“欲如何”三字,反映出张乔心中极其失落和无奈的感受。
唐代才子登上鹳雀楼,抚景思归写下七律,转折有力,百感交集。张乔虽然只是唐代的一位三流诗人,这首诗也难与一些咏楼名篇相提并论,可是全文层层递进,句句深情,反映出唐代很多落魄才子的共同心声。短短八句话,显得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值得人们点赞和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