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自燃: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新能源洞见 2024-09-01 12:00:28

是“油车开到自然报废”,还是“电车开到自燃报废”?

前者政府愁白头,后者百姓心颤抖。

2022年,一个媒体小组在知乎持续记录中国新能源汽车事故的网络披露案例。由于各种原因,这个链接在2022年底终止了分享活动。

2023年,一位博主通过腾讯文档重启这个项目,到2023年10月2日断更。

至今为止,他的分享报告,仍是全网唯一一份永久公开,而且可以支持按照时间、地域、品牌、车型、电池、起因、损失等全维度分析统计的数据。

根据报告统计的2023年1-9月份全网公开报道的207起案例,“中国新能源车烧量冠军”随之出炉,回答了长期以来电车起火话题中媒体和公众的最大猜测和争议。

结束的时候他说:“此后若没有烛火,你便是光。有一些主动公布消防报告的,我已经删掉了,我觉得这是值得鼓励的。我觉得今天公布我在做这件事情,也有新的意义吧。”

2024年8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起火燃烧的事故调查,工信部要求企业24小时内基本信息上报,5日内详细信息上报,15日内全面分析技术报告提交到“新能源汽车事故上报平台”。

居然真的要有这么个官方平台了。汽车圈的遮羞布从此能彻底扯下了吗?抠标党、黑布侠、诽谤高手、删帖大师、无辜躺枪者、投诉小能手、谣言制造机……汽车江湖的恩怨,能否从此一笔勾销?

只有政府“官逼”不够,见效还得靠“民反”。

1、官有“逼问”

不交作业最高可处极刑

6月7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8月1日起,未按规定上报的新能源车企业将被处理处罚。

《通知》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从产品质量、运行监测、售后服务、安全事故四个方面对车企的安全隐患进行“灵魂四问”。从可下载的表格来看,报告内容是追溯到2017年之前的考古级排查,可谓寻根问底。

亮点在第二部分,新能源车起火燃烧事故调查及上报方面,要求企业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动作,具体如下图。

从报告要求的逐步细化来看,要求第一时间(24小时内)报告基本信息;5日内说清楚事情起因、经过、结果;15日内对事故分析进行盖棺定论。

这就对了,工地的生产安全事故都要在1小时内完成向政府部门的报告,同样危及人命,更承载国家级转型大计的新能源车起火燃烧还能不报?

不报或假报会怎样,“约谈、公开通报、责令限期改正,直至暂停或撤销产品《公告》等处理处罚手段。”什么是产品《公告》,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对车企产品的一种认证,相当于车型的“身份证”,拿到了才能合法上市销售和使用。

换句话说,不交作业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不让卖了。

车圈的“黑暗森林法则”

技术的较量,还是人性的深渊?

“自燃”是现阶段新能源车电控和电池技术发展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客观事实。但事故后的车企应对和连锁反应,则是“黑暗森林法则”亲自操刀的荒诞剧。

科幻小说《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描述了一种极端的生存哲学:宇宙中的文明潜伏在黑暗森林中,以避免被其他文明发现并消灭,反映了在高度竞争和缺乏信任的环境中,各方的自我保护策略。

将黑暗森林法则与车企在自燃事件曝光后的反应联系起来,两者确有相似之处。

隐瞒真相:建议加个车标自毁功能,出问题直接OTA远程搞定

车企在自燃事故发生后,第一反应是遮掩真相,避免事故曝光,以免对品牌形象、市场份额甚至股价产生严重影响。

2024年7月24日,一辆极狐阿尔法S在杭州莫干山路附近发生“过火”后,当地工作人员到达现场时,首先进行的操作是拆除车辆的车标和覆盖黑布。

自我保护:删帖猛于虎,热销全都烧

为了避免在公众和监管机构面前暴露问题,车企可能采取各种手段,比如减少事故信息的披露、推迟报告、淡化事件严重性等。

某誓将“‘自燃’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的车企,却对自家多起电车起火事件缄口不言。有媒体甚至曝出旗下车主《封口费34万变30万,自燃车主气不过维权发声》的离奇案例,质疑车企在拍卖良心。

缺乏信任:真相只在评论区

黑暗森林法则的核心是缺乏信任,因为没有公开、公平、公正的信息平台和沟通渠道,“谁见光谁吃亏”。“新能源汽车事故上报平台” 可能沦为各方势力角力的新战场,但如果运行合理,就能看出“黑公关”到底能不能洗白,或看看究竟车企有没有被“抹黑”。

毕竟,本来自燃是电池问题或电控问题,但你“暗黑”就是人品问题。

应对黑暗的最好方法,就是把阳光洒满每个角落,让所有人都来晒晒良心。

2、民有“三反”

“反”馈线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起火燃烧了,私了封口了,还上不上平台?再遇到“后台数据联网功能处于车端主动关闭状态”,平台监测不到怎么办?路遇自燃,拍到一手猛料,该给谁去?

2019年4月,上海的这把集合了“特斯拉、地下车库、电车、自燃”等关键词的“概念火”,开启了电车自燃的全民围观模式。

这起事件最初并非由任何官方渠道发布,而是由网友用手机翻拍了监控,上传到社交媒体后火速传播。此后,电车自燃“全民随手拍”火爆全网。有自媒体人感慨:“苦熬通宵写稿,不如拍到火情,浏览轻松过万。”

离散的信息多了,逐渐出现了各类依据网络公开可查询资料统计的“自燃排行榜”。

实际上,无论是“315”平台的成功经验,还是“随手拍”对于举报道路交通违法的有益尝试,都提示群众的参与才能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形成无所遁形的社会监督,同时也能大大提高政府部门的监管效率。

操作层面来说,平台如果为社会公众开设反馈线索入口,车企再想瞒报谎报就得先掂量;与车质网等专业汽车质量投诉平台数据打通,以实现日常性线索也并非难事。

“线上火了监管才来”,还是“线下有火先上平台”?群众的眼睛就是监管部门的预警灯和放大镜。目击者的报告、照片和视频往往有助于确定起火原因,并为事故调查提供关键信息。

更进一步,如果对群众提供的线索“有举报,有跟进,有反馈,有公示”,那就是真正把平台的工作融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去了。

“反”对封闭:不想猜了

点击通知中的“新能源汽车事故上报平台”网址链接,并以自然人身份注册成功后,尝试登录三次,屏幕均出现“核查”字样的快闪后回到登录界面。这说明至少目前该平台只面向车企提供上报功能,还未向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服务。

但每一起事故的品牌、车型、电池、原因和后果……真相与谣言之间隔着猜测,还在极大地消耗着社会资源。日积月累,除了一次次“抹黑与被黑”的口水仗外,更沉淀了众多经典悬念:

新能源车起火率真的低于燃油车吗?老化程度不同,能直接对比吗?在与磷酸铁锂的对比中,三元锂是否真的不堪一击?智能驾驶到底是“智商税”还是安全守护神?提供“安全是最大豪华”的刀片电池,是否真的又培养出了“烧车冠军”?……

可以想见,一旦平台对公众开放,通过“大家来找茬”,真相大白之外,还可以用排除法筛出心目中最接近“零自燃风险”的那款车。

考虑到国家大计,即使屏蔽敏感信息半开放,但一步步来,有就比没有强。导致过火的产品和技术缺陷,不传播不会自动消除。隐瞒与谎报只会减少车企研发和改进的动力,最终更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至少,定期发布一份《中国新能源汽车事故周报》,也是对社会公众的情绪价值。

“反”省习惯:避开人祸

虽说还没有确切的数据表明,新能源车过火事故中有多少是因为用户使用不当,但从媒体报道中我们能略窥一二。

2024年6月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的专题中统计,去年公开报道的全部270余起新能源汽车起火案例中,在充电或静置状态下起火的比例超过了50%。 “正常停放”,“没开、没碰、没撞”,过火的车主经常说。

除了交通事故,最容易引发电池热失控的诱因往往是用户不当的操作,比如充电不当、托底剐蹭、电池长时间泡水等。

换句话说,除了不可抗力因素,很多起火是可以通过改善使用习惯来避免的。平台上每一起燃烧事故的原因公布,都是比日常宣教更为有效的“反面教材”,活生生地告诉我们:你“随便”了,车就可能随时“内燃机变外燃机”。

高温下暴晒后直接充电、使用劣质充电设备、私自改装电路、充电枪没插到位、长期过度充放电、用拖线板充电、快充不拔枪、车内充电宝过热起火、车顶太阳能板电池组过热、暴雨中涉水导致电池组受损……这些都是有案可查的真实案例,原本都可以通过改变用车习惯轻松避免。

媒体不是质疑新能源车的安全,是质疑事故背后在遮掩真相。用户对新能源车的担忧,不如说是对无知的恐惧。

新能源转型生死的关键,不是续航,而是安全。安全的大考中,技术与人性正共同接受检验,平台就是考卷。我们期待的,除了车辆的“零自燃”,更有行业的“零隐瞒”,社会的“零容忍”。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