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实人"办证苦等14个月,媒体曝光后官方迅速响应

南客体体育 2024-11-05 02:18:45

文章内使用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均来自网络,若发现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或抄袭。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和关注。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又气又笑:一位52岁的河南老实人,砸下1200万要在家乡办个醋厂,结果卡在最后一道门槛上整整14个月,愣是连个食品生产许可证都拿不下来。等到媒体一曝光,当地监管部门立马就变了态度,火速补招还贴心安抚。这戏剧性的转折,怎么看怎么像是一出现代版《钦差大臣》。

一张证,难倒了千万资产,这里头的道道可不少。

且不说这位姚老板投资1200万的魄力,光是他这股子要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的劲头,就值得给满分。可惜啊,好心遇上了不开的门,这门里门外的温差,够让人闹个感冒。核查组今天说开会,明天说接孩子,后天干脆放假休息——这些理由听着像不像是我们小时候编造的作业没写完的借口?

这哪是在办证啊,分明是在参加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姚老板从2023年8月跑到2024年10月,跑得人都快成了"老马"了,证却还是个"新证"。这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老话: "门好进,脸难看;事好办,章难盖。"

说到这儿,不少创业者怕是都能竖起大拇指说:"这事儿太真实了!"确实,姚老板这事儿虽然离谱,但绝不是孤例。你瞧瞧评论区,那些倒苦水的创业者,一个比一个的经历都能写成连续剧。这不正说明了"办证难"这个老大难问题,早就该好好"开刀"了吗?

当然,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这样。瞧瞧人家浙江,就玩出了新花样。设立个"兜底窗口",专门处理疑难杂症,这操作就很"浙里有礼"了。材料齐全,承诺时限内必须办完,这才是真正的便民服务嘛!

说白了,营商环境就像是一锅汤,光有好材料还不够,还得会熬、会调味。

姚老板这事儿里,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人家都打官司赢了,可核查组该咋样还咋样,这不是把法律文书当废纸吗?要不是媒体曝光,这事儿指不定还得拖到啥时候呢。这种"不见曝光不办事"的心态,说到底是"为民服务"没装进心里,"门难进"的就是这个"心门"啊!

让咱们换个角度想想:一个52岁的老实人,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要回乡创业。这份情怀,这股劲头,搁在古代那就是个活脱脱的范仲淹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家是真心实意要为家乡做贡献。可结果呢?被一张证困得喘不过气,每月几万块的租金白烧,设备蒙尘,工人散尽。这不是在糟践人家的创业热情吗?

更让人心疼的是,这事儿还牵连着一大群人的生计。那些本来可以在家门口上班的村民,那些已经找好的工人,他们的希望也被这张迟迟不来的证给打碎了。一张证,耽误的可不止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更是一个地方的机遇。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个现实问题:为啥一到基层,那些写得漂亮的政策就容易走样?明明是"放管服"改革,到了具体操作中,"放"没放到位,"管"倒管得很严,"服"更是不见踪影。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俗语:"上面的政策像月亮,下面的执行像月饼。"月亮是圆的,月饼可就五花八门了。

其实啊,优化营商环境真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说白了,就是要把心思用在服务上,把功夫下在细节里。就像老师常说的:"态度决定一切。"核查组如果真把企业当成服务对象,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何至于让一个创业者跑断腿、熬白头?

现在好了,姚老板的事情终于有了转机。但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可不能止步于此。它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基层治理中的种种积弊:门好进,脸难看;事好办,章难盖;法已判,执行难。这一道道坎儿,绊倒的是创业者的热情,损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

浙江的"兜底窗口"值得推广,但更重要的是要推广背后的服务理念。要让基层工作人员明白,他们手中的权力是责任,不是特权;他们的工作是服务,不是施舍。只有真正把企业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把服务意识刻进骨子里,才能让更多创业者安心扎根、放心发展。

营商环境就像空气,企业家感受得到,但不一定说得出。可要是这空气不好,大家可都憋得慌。

最后,送给各位读者一句话:好的营商环境,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真心实意,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监督和建言。您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和建议。

让我们一起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再也不会有创业者因为"办证难"而叹息;再也不会有"老实人"因为遵纪守法反而吃亏。到那时,"放管服"改革的春风,才算真正吹进了千家万户的心坎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