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寻常的“上善若水”解读,我把他列为“老子注”的上品

问道化鸣 2024-11-16 18:42:43

元代大儒吴澄窥破了老子文字背后的玄机妙理,认为“七善”乃是常人之所谓“善”,并非老子之所谓的“上善”。

吴澄的核心观点是:“七者之善皆择取众人之所好者为善,可谓之善而非上善也”。

就是说,老子所列举的“七善”乃是世人所谓的“善”,而不是老子所主张的“善”。

而世人普遍认为的“上善若水”,是老子对水德的正面陈述,甚至是赞扬,最为普遍的是将“居善地,心善渊”等七善作善意的理解:在各方面都能像水那样善于为人、处世。

他的观点别出心裁,与众不同。那么,他说的对吗?

“上善若水”出自传本《道德经》第八章,帛书本原文是: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说明:本人认为“上善治水”应是“若水”的误写,“有静”应为“不争”的误写,因为只有“不争”,才能“无尤”。但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有兴趣的朋友可参阅:

我们以当代“老学”大家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注文为例,检讨一下我们以及吴澄《道德真经注》之间的不同,看看谁的解读更接近老子原意。

陈鼓应的解读及分析

注文:

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分析

陈先生的注文,通常比较简洁明了,比当代其他名家的解读准确率性要高,当然任何人的解读都不可能完全正确,哪怕是河上公、王弼也难免。

就本章而言,陈先生的解读基本符合大众的接受要求,至于儒化的待人真诚、信用、美德等概念,则是他没法避免的。

吴澄的注文(为方便阅读,尽量以白话文呈现,请注意加粗字)和分析

上善即第一等至极之善,指的是“有道者”之善。为何说“若水”呢?因为水之善,有灌溉清洗有利万物之功,而不争高洁,乃居处于众人厌恶的卑污之地,故几于“有道者”之善。

以下诸善,都是众人自以为是的善:居处在善地,心思沉静,与人交往有仁爱,说话有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做事能尽尽心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这七善,都是众人认同的的世俗之善,而非有道者之善。

唯“有道者”之上善,不争处上而甘于处下,如同水居下那样,所以没有怨尤。因为欲上人者必有争心,有争则有尤矣。

分析:

吴澄的解读,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吴澄将本章定位为老子对“为道者”之善,并通过众人所谓的“善”与之相对比。

二、“上善”乃是“为道者”之善。通常的解读文章把“善”理解为“上善之人”或“上善之德”,吴澄则直指“为道者”,解决了“人”与“德”的争议,且指向明达简洁。

三、最突出的特色和最富启发意义的解读在于“七善(帛书为六善)”。这也是本文要讨论的主体。

“七善”之善,斯恶已

通常的注解,都是把“七善”理解为老子对圣人之德的正面陈述,更多的人则喜欢儒化解读,将其与荀子的《孔子论水》相提并论,认为这是老子对“水之德”的歌颂。

关于这一点,有必要指出,老子是自然主义的“无为”导师,他不会歌颂什么,也不会标榜什么,更没有励志说教,他只会客观陈述事实,揭示事实真相。

以前,在与好友交流过程中,他曾提到“六善”是老子所否定的,我曾认为这个观点新颖,但并没深究。

今天在回复朋友“以正治邦”时,我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都是有为之为,即:强调以正治国,必会以奇用兵,而所谓的“正”其实是自以为是的“正”,岂不知“正复为奇,善复为祅”,两者异名同谓,如同“皆知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于是,想起“正善治”,查阅历代解读,注者多数只做文字解读,缺乏主语,且一善到底,不做圣人与大众关于“善”的区分,把所谓的水性七善,直接转移到圣人,甚至大众的为人处世方面。

只有吴澄等人把“上善”与众人之“善”区分开来,将“七善”组委“彼众人所善”,以此与“上善”对比,得出结论:彼善非此善!

诸君细品,居住于善地,心思沉静,仁爱待人,讲诚信,善于以正治国,做事认真尽力,行动要把握时机——这不正是大众所谓的善吗?

而圣人之善,在于无为,即不作合适与否的善地选择;与人相处一视同仁,不存在亲疏,何来亲仁不亲仁;圣人行不言之教,何来诚信之说?也不追求“正”治,强调“正”则意味着“邪僻”,故“以正治国则不足取天下”也;做事只要无为,自然会“弗为而成”,何劳费心费力?“不为物始”,何来把握时机?

妙哉!斯解,吾将以为学父!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