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说会补上作业,但我几乎不信

模型视角 2024-12-31 17:55:27

课堂上,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次的作业没有交?学生说:“老师,我回去一定补上!”作为一名老师,我听到这种承诺时,一般是不相信的。

补作业的计划不太靠谱,但只归因于学生的“懒惰”,那又有点过于表面化了。

承诺为何难兑现?

学生在课堂上承诺补作业时,似乎信誓旦旦。这一承诺背后常常是“未来会更轻松”的幻觉在作祟。行为科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时间不一致偏好”。它指的是人们对未来的自己抱有过高的信任,总以为“明天的我”会更勤奋、更高效,而对“现在的我”所需承担的行动成本却缺乏清晰的认识。

时间是最温柔的骗子,让你认为未来的任务总是看起来比现在更容易。

拿作业这个事情来说,当学生在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时,他们的目光聚焦在未来。他们想象着回家后,自己会有时间、有精力补上作业。然而,回到家后,现实总是截然不同:被学校一整天耗尽的精力、晚上的娱乐诱惑、甚至其他学科的任务,都会让补作业的计划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数学上,这种心理可以用超几何折现模型描述:

在这个模型中 是任务在未来时间 的效用, 是任务本身的收益。参数 和 描述了效用的下降速度,尤其是 的值越大,效用下降越快。

效用的快速下降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当课堂上学生承诺补作业时,他们的目光放在未来,作业的效用 看起来很高。但当他们回到家时,时间 的增长让 快速衰减,作业的吸引力远不及其他内容,比如完成当晚作业或者刷短视频的即时收益。这种心理效应则是多任务竞争中的关键因素。

多任务竞争中的“输家”

学生回家后面临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补作业还是不补作业”,而是一个多任务竞争的情境。比如,完成数学作业可能需要 30 分钟,成本高且收益延迟;而看一集短视频只需 3 分钟,带来的愉悦却立竿见影。

用一个任务优先级公式描述这一场景:

任务的收益用 表示,而即时成本为。

上述公式与效用模型密切相关。任务的收益 是 的扩展形式。效用的快速衰减导致补作业的优先级迅速下降,尤其是当任务需要较长时间完成时,学生的直观感受是“太难了,晚点再做吧”。最后时间耗尽,作业也没有补上。补作业的承诺则一次次被推迟到第二天、第三天,最终不了了之。

被放了鸽子的,不止于作业

上述现象其实是人类行为的一个缩影。类似的场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那些“再坚持五分钟就起床”的闹钟,“从明天开始运动”的健身计划,或者“晚点就去干活”的工作拖延。这些行为的背后,本质上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短期诱惑轻而易举地战胜了长期目标。

职场中,复杂任务如撰写报告、准备会议,经常被员工主动推后,取而代之的是回复邮件、整理桌面这样的低成本事务。健身计划的实施也是如此。购买会员卡时,我们充满信心地觉得自己从此走向健康人生,但跑步机的吸引力总是输给沙发。再看家庭生活,大扫除的计划总是搁置,房间从“小混乱”拖到“灾难现场”。这些“未兑现的承诺”,在各个领域都普遍存在。

这种行为模式的背后,隐藏着同样的心理规律。我们高估了未来自己的执行力,同时低估了当下诱惑的力量。“未来的自己”总是被理想化,而“现在的自己”却是个现实主义者,甚至是个享乐主义者。

任务的优先级总是被即时收益主导,时间偏好的变化直接影响行为决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拖延支配。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可以通过调整任务的结构和环境,我们可以重新平衡短期诱惑和长期目标。

我非常喜欢《王者荣耀》游戏中元流之子的一句台词:昨日的选择,成为今日的自己。

能够在无数次选择中胜出的人,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自律,而是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眼前的诱惑转瞬即逝,而坚持完成那些具有长期价值的任务,才能真正塑造未来的自己。

这或许不容易,但正因为不容易,才值得去做,去赢。坚持虽难,但它总是把未来交到自己手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