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第四任濡须督朱桓,破曹仁、败曹休,却因耻为人下滥杀无辜

群众魏蜀吴史 2025-01-01 19:44:37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三国吴王黄武元年(222年),曹丕以三路大军南犯江东,其中中路由曹仁率步骑数万攻濡须。吴濡须督朱桓偃旗息鼓,伪装示弱,引诱曹仁来攻。曹仁中计,贸然分兵进击,最终常雕、诸葛虔被斩,王双被俘,魏军被迫全线撤退。

朱桓游戏图

一、周旋讨贼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朱桓出身吴郡四姓之朱氏。朱氏出于曹氏,系颛顼之后。周武王克商,有曹挟因功封于邾(今山东邹县),其后遂以邑为氏,称邾氏。后邾灭于楚,故子孙去邑作朱氏。汉武帝时主爵都尉朱买臣、和帝时正议大夫朱梁,都是这一支朱氏之后。朱买臣曾任会稽(治山阴,即今浙江绍兴)太守、朱梁曾任吴郡(治吴县)太守,他们的后人就发展为吴郡望族朱氏一脉。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开拓江东的孙策遇刺身亡,十九岁的孙权接掌大事。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正在华北与袁绍鏖兵,他无暇东顾,即以朝廷名义,拜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实际上就是默认了孙权对江东的暂时据有。

朱桓就是在此时,投靠孙权,在其幕府做事,被任为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长。

朱桓前去赴任,正赶上当地发瘟疫,造成粮食减产,物价飞涨。朱桓就分派有责任心的官员,到各地抚恤慰问,诊治病患,赈济粥食,馀姚官民因此对朱桓感恩戴德。孙权又升朱桓荡寇校尉,并给兵两千,让其统领吴郡、会稽两郡军兵。朱桓在此任上,整合流散士卒,一年之间,就得兵万人。

后来丹杨(治宛陵,即今安徽宣城)、鄱阳(从豫章析置,治鄱阳,即今江西鄱阳)两郡山越作乱,他们攻略城池,杀害官员,到处屯兵立寨。朱桓督领众将,四处征讨,所在皆平。

不久,朱桓升裨将军,封新城亭侯。之后,朱桓驻防濡须(在今安徽含山)重地,并接替去世的周泰,成为江东第四任濡须督(参见)。

朱桓继周泰后为濡须督

属于朱桓的高光时刻,终于到来了。

二、濡须破敌

濡须是汉末三国年间魏吴争战的焦点之一,若江东失去濡须,曹军就可进入长江,进而攻占牛渚(在今安徽马鞍山),威胁建业(今江苏南京)。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赤壁战后的孙权将治所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迁至秣陵并改名建业,同时在濡须山筑城立关。他还在偏将军吕蒙建议下,在濡须口修筑濡须坞,使防御工事进一步完备(参见)。

此后在建安十八年(213年)、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两次攻濡须,前一次无功而返,后一次以孙权向曹操请降、曹操考虑到刘备攻汉中(治南郑,即今陕西汉中)答允结束。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襄阳、樊城(均为今湖北襄阳)之机,背刺盟友,袭得荆州(参见)。为防止刘备报复,孙权向曹操靠拢,被曹操表奏为骠骑将军。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同年篡汉称魏帝。孙权再上书称藩,被曹丕封为大魏吴王(参见)。

吴王黄武元年(222年),刘备东征,是为夷陵之战。击退刘备后,曹丕以孙权非真心归附,兵分三路南犯:以曹休督张辽、臧霸、贾逵、王凌等出洞口(在今安徽和县),以曹仁攻濡须,以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攻南郡(治江陵,即今湖北江陵),是为第三次濡须之战。

朱桓在第三次濡须之战中大破曹仁

孙权方面,以前将军吕范督领五军,率建武将军徐盛、偏将军全琮、扬武将军孙韶等水师拒曹休,以朱桓敌曹仁,以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等往救南郡。

当时曹仁共有步骑数万,他想袭占濡须水洲上的江东营寨。魏将蒋济为了声东击西,先佯攻濡须东三十里的羡谿(参见)。朱桓分兵往救,大军出发后,才得知曹仁已出现在距濡须七十里处。朱桓急忙派人召回往羡谿救兵,但兵还未回,曹仁大军已至。

当时朱桓直属及所部将领手下仅有兵五千,众将都心里悬空,惊惧莫名。朱桓开解大家说:“两军交战,胜负在将,不在众寡。你们觉得曹仁用兵,与我朱桓比起来如何呢?兵法有谓‘客军兼倍,守军仅半’,这还是在平原地形,没有城池守御的情况下。胜负之机,还在于士卒勇怯,进退有序。今敌将既非智勇之将,其兵又胆怯,加之千里跋涉,人困马乏,桓与众位将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倚山陵,以逸待劳,以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虽曹丕亲来,亦不足惧,何况一曹仁呢?”

我们得说,朱桓这纯粹是为众将打鸡血,因为曹仁一代名将,有“天人之勇(陈矫语)”的雅号,绝非弱鸡(参见)。但朱桓于此时此地说此话,这鸡血也打得正是时候。

朱桓即偃旗息鼓,伪装示弱,引诱曹仁来攻。曹仁果然派其子曹泰进攻濡须坞,自己领兵一万驻于橐皋(在今安徽巢湖),作为后援。他另派将军常雕督诸葛虔、王双等率军五千,乘油船袭击朱桓部曲妻儿所在的中洲。蒋济对曹仁的行军方略提出异议,但曹仁自恃兵多,强行出击。

朱桓以将军严圭、骆统截击常雕油船,他自守濡须以拒曹泰。最终曹泰烧营而退,常雕、诸葛虔被斩,王双被俘押送武昌(今湖北鄂州),魏军被迫撤军。魏另两路听闻曹仁大败,遂全线撤退。

朱桓所俘王双和诸葛所斩王双,可能是同名同姓非一人

此战,魏军被斩、溺毙千余人,被俘三千余人。曹仁回军后一月,便羞惭去世。而孙权嘉奖朱桓功劳,封其嘉兴侯,升奋武将军,并遥领彭城(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相。

需要说明的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撤退时,也有一王双追击被斩。但朱桓所俘王双,史书未见其回到北方的记载,故这两个王双,应该是同名同姓而非一人。

三、石亭献谋

黄武七年(228年),鄱阳太守周鲂,诈称开罪孙权,称要携郡降魏,魏将曹休于是带步骑十万前往皖县(今安徽潜山)接应。魏明帝曹叡同时派贾逵督满宠等四军向濡须东关、司马懿向江陵,三路大军同时进发。

蒋济向曹叡提醒,江东朱然部驻长江上游,很可能会切断曹休退路。曹叡猛然醒悟,即诏司马懿停止进军,而让贾逵东进与曹休合兵。魏将孙礼也劝曹休不可孤军深入,但曹休立功心切,不予理会。

孙权亲驻皖口(今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以陆逊为大都督,绥南将军全琮和朱桓分为左右督,各统兵三万,伏击曹休。曹休知道被骗,本当引兵退还,但他耻于被欺,并自恃兵多,仍前进要与江东一战。

朱桓当时向孙权献计:“曹休倚仗曹姓宗亲而受重用,他本非智勇名将。此一战,其必败退,退则必走夹石、挂车(均在今安徽桐城北)。此两处道路险阻,若我以一万之兵垒守塞路,则魏军可尽灭、曹休可生擒。臣请求以所部兵马,前往阻断这两处道路。若蒙陛下之威,擒获曹休,便可乘胜长驱而进,进而据寿春(今安徽寿县),割淮南,再图谋许昌(今河南许昌)、洛阳(今河南洛阳)。这正是万世不遇之良机,不可错失。”

朱桓议阻夹西、挂车,而陆逊不用

但孙权与陆逊商议,陆逊认为此计不可行,故朱桓之谋没有施行。

曹休进入陆逊伏击圈,江东士兵发动攻击,曹休与战不利,退驻石亭(在今安徽桐城)。当天夜里,魏军发生混乱,无心再战,曹休只好抛下兵器、辎重退军。陆逊乘势追击,斩获敌万余,魏军辎重基本全被缴获。所幸贾逵军先占据夹石,才使曹休免于全军覆没。是为石亭之战(参见)。

曹休回军后,曹叡并未追究其罪,但曹休却惭恨不已,竟痈发背而亡。

朱桓对曹休的评价,其实和他说曹仁一样,都是为了鼓舞己方士气而故意贬低对方,这无可厚非。引起争议的是,朱桓提出的塞夹石、挂车,全歼曹休,经略淮南之谋,被陆逊否定。那么针对此事,二人的战略眼光究竟谁高谁低呢?

就我个人的理解,此事谨慎的陆逊还是考虑得更长远。陆逊的考量,可能参考了江东陆战的不沾,毕竟此前孙权两攻合肥,每次都号称十万之众,结果都无功而返。此外,从皖口到夹石,地在魏境,朱桓能否顺利到达而不被发觉也是个问题。

但孙权也不是全盘否定了朱桓,他还是派兵向夹石挺进,但到达夹石却发现此处已被贾逵急行军先占,于是撤退。

石亭之战,是孙权首次在陆战击破魏军,此后曹魏连续南犯暂时收手,直到二十四年后的东兴之战,才再次大规模南攻。蜀相诸葛亮听闻魏军东下,关中空虚,遂发动第二次北伐,可惜在陈仓(今陕西宝鸡)被魏将郝昭阻碍,无功而返(参见)。

石亭之战后,孙权信心倍增,次年,他即乘余威在武昌称帝。

石亭之战后,孙权称帝

四、护前强识

吴大帝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以朱桓为前将军,遥领青州牧,假节。

大帝嘉禾六年(237年),魏庐江(三国时魏、吴均置庐江郡,魏庐江治六安,即今安徽六安;吴庐江治皖县)主簿吕习请求吴大军前往支援,称他将开门为内应。

朱桓与卫将军全琮率军前往,到达六安后,吕习事情败露,他们不得不退军。六安城外有一条溪水,离城一里左右,宽三十余丈,深处有八九尺,浅处四五尺,各部引兵渡河,朱桓亲自断后。魏庐江太守李膺整顿兵马,原打算吴军半渡而击,但当他看到朱桓的伞盖,竟然畏惧不敢出战。

朱桓此人,虽“以勇烈著闻(晋·陈寿语)”“隐然敌国有古大将之风(元·郝经语)”,但他性格有一个很大的缺陷——护前,就是逞强好胜,耻为人下,尤其是临敌交战,令不由己时,往往十分震怒激愤。《三国志》中称“护前”的有两人,一个是关羽,另一个就是朱桓。因护前,朱桓这时造了一大孽。

此次出兵,孙权以全琮为都督,另以偏将军胡综宣达诏令、参与军事。全琮认为军出无功,就打算分派诸将,搞些突袭,以期小有所获。朱桓却认为受全琮指派是耻辱,于是就去找全琮理论。

从职务上说,全琮的卫将军和朱桓的前将军都位次上卿,且二人都假节,但全琮为此次行军都督,有节制诸军之权,所以朱桓找全琮兴师问罪就不恰当。朱桓当时脸红脖子粗地找全琮一番嚷嚷,全琮知道他的毛病,为了尽快摆脱他的纠缠,就随口说了句:“陛下自令胡综督军,是胡综要这样做的。”不想这话惹了麻烦。

朱桓和关羽一样,有护前的毛病

朱桓一听胡综这小小偏将军居然敢指派我,就更加愤怒,回到自己帐中就让人去找胡综来问话。胡综来到朱桓大营门口,朱桓出门迎接时,回头对左右说:“一会儿我一挥手,你们就出去。”意思就是要办胡综的难堪。

当时朱桓营中有一人,可能和胡综关系不错,他听了朱桓的话,就从侧门出去,告诉胡综让他回去。朱桓出门不见胡综,知道是有人给他通了气,当即就把那人给斩了。朱桓营中佐军见状急忙前来劝解,朱桓剑向前一递,又把佐军杀了。

连杀两条无辜人命,朱桓逐渐冷静了下来。看着地上躺的两具尸首,朱桓自知犯了大错,但他灵机一动,假装发了狂病,径直回建业治病去了。

不过孙权爱惜朱桓的功绩、能力,并没有治他的罪,而且派医官为其诊视,而令其子朱异暂统其部曲。

晋人孙盛论及此事,说朱桓此举,实是虎狼一般的残忍之举,这就是所谓的擅权作威。作威作福,于家伤家,于国坏国。孙权惜朱桓一人而失一国之望,放纵他的罪过而不予追究,到底是得大还是失大呢?

朱桓在建业调理数月后,又要回濡须驻地。孙权亲自相送,为他饯行。临行前,孙权说:“如今敌寇尚在,江山并未一统。孤要和你共同平定天下,想让你督领五万人独当一面,以图谋进取,希望你的疾病不会复发啊。”

朱桓回道:“天授陛下神人姿貌,陛下自当君临四海,委任重臣,清除奸逆。臣病不足虑,自当自愈。”他端起酒觞,又对孙权说:“臣今当远去,愿一捋陛下胡须,当无所遗憾。”孙权听了,倚着桌案,把头伸过去,朱桓进前摸着孙权胡须说:“臣今天可算捋了虎须了。”孙权听了哈哈大笑——这二人就是这样的非主流。

这也是捋虎须这一典故的出处。

朱桓称得上三国最强大脑

朱桓虽然为人护前,但轻财重义,记忆力超群,往往见人一面,数十年不忘,他部曲有万人,他们的妻儿老小他都能一一认识。他爱护属下,甚至赡养他们的亲戚,他自己的俸禄家产,一概与他们共用,因此非常受吏民爱敬。后来他病势沉重,全营人都十分忧心。大帝赤乌元年(238年),朱桓去世,年六十二。军中官兵及其亲属,无不为之痛哭。

因他乐善好施,竟家无余财。孙权特赐盐五千斛以接济丧事。

五、弟子遭祸

朱桓堂弟朱据,字子范。他长得仪表堂堂,有膂力而善辩论。黄武初年(222年),朱据被孙权拜为五官郎中、侍御史,又为建义校尉,驻湖孰(今江苏南京)。孙权称帝后,朱据娶孙权之女孙鲁育(故称朱公主),并被任为左将军,封云阳侯。

赤乌九年(246年),朱据升骠骑将军。赤乌十二年(249年),朱据接替去世的步骘为丞相。在孙权晚期的二宫之争中,朱据支持太子孙和(参见)。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以废黜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将这一闹剧收场。朱据与尚书仆射屈晃带众臣以泥涂面为孙和求情。孙权大怒,杖打朱据、屈晃各一百,朱据还被贬为新都(从丹杨郡析置,治始新,即今浙江淳安)郡丞。但他还未到新都上任,又被中书令孙弘进谗诬害。孙弘还趁孙权病重,伪造诏书,将朱据赐死。

朱据因参与二宫之争被孙弘矫诏赐死

朱桓之子朱异,字季文,少时因父军功被任为郎官。他曾与同郡张纯、张俨(均属吴郡张氏)一同去拜访堂叔朱据。朱据听闻三人才名,想考察一下他们的优劣,就说:“老朽听说三人之名,爱才之心如饥似渴。所谓良马以迅捷为优,鹰隼以轻疾为妙,你们各以一物为赋,然后才能坐下。”于是张俨作《犬赋》,张纯作《席赋》,朱异作《弩赋》,而后各自归座,朱据听了非常高兴。

朱桓去世后,朱异袭父嘉兴侯爵,并被拜为骑都尉,继领父兵。赤乌四年(241年),朱异随车骑将军朱然攻樊城(参见)。战中他献计破樊城外围,回师后升偏将军。

当时魏庐江太守文钦驻六安,他将许多营寨设在要道,用来招诱吴叛逃之人,从而成为吴国边患。朱异率手下二千人,连破文钦七营,斩杀数百人,因功再升扬武将军。

孙权与朱异论及攻占之事,朱异论对合意,孙权因此对朱据说:“我本来听说朱季文勇武果敢,今日一见,还过于传闻啊。”

赤乌十三年(250年),文钦秘密致信朱异,称要来降,想让朱异前去迎接。朱异上呈文钦书信,并向孙权指出此为诈,不可立即往迎。孙权却以北方未定,要朱异前去,并说若疑其有诈,正可设计擒拿。于是他派越骑校尉吕据督领二万人,与朱异一起向北挺进。到了边境,文钦果然不降。

吴少帝建兴元年(252年),朱异升镇南将军。

吴少帝孙亮即位,朱异升镇南将军

同年,魏起十五万大军,分三路攻吴:西路由王昶攻南郡(治江陵,即今湖北江陵),中路由毌丘俭攻武昌,东路由司马昭领胡遵、诸葛诞攻濡须东兴堤。是为第四次濡须之战,东线又称东兴之战。

太傅诸葛恪率军往东兴救援。此战,冠军将军丁奉雪中奋兵,破魏前锋,魏军一时溃散,争渡浮桥(参见)。朱异督领水师攻浮桥,浮桥断,魏军落水及自相践踏而亡者数万人。魏另两路听闻东路军败,也烧营而退。

建兴二年(253年),朱异又随诸葛恪发动第六次合肥之战。当时诸葛恪率军二十万,围合肥(今安徽合肥)新城,但久攻不克。朱异说应速还豫章(治南昌,即今江西南昌),攻南昌城外石头渚,不数日可下。诸葛恪以书信问朱异,朱异将信扔在地上说:“不用我计,而信傒子之言。”诸葛恪大怒,夺朱异之兵,而把他遣还建业。

这时需要解释一下。按晋·甘宝《搜神记》,诸葛恪在任丹杨(治宛陵,即今安徽宣城)太守时,在两间之间见一小孩样物。部下不解,问是何物。诸葛恪说,按《白泽图(上古精怪图鉴)》此物名傒囊。你们不要觉得我神异,你们只是没读过这书罢了。

事实上,这就是诸葛恪为自己造神,以此蛊惑人心。当时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执意进攻合肥,致吴军损失惨重,民怨沸腾。朱异的意思是,让诸葛恪返回南方,攻灭傒囊,还百姓一个真相,故才惹得诸葛恪生气,而朱异也说出“不用我计,而信傒子之言”的话。

诸葛恪返军后,武卫将军孙峻趁机联合少帝孙亮,在宴会上将其诛杀(参见)。

诸葛恪终被孙峻所杀

少帝太平元年(256年),孙峻用降将文钦之计,令朱异、文钦及骠骑将军吕据、车骑将军刘纂、前将军唐咨等自江都(今江苏扬州)入淮、泗,以图青、徐二州。不久后孙峻去世,其堂弟孙綝掌权,召回朱异等人。吕据与滕胤谋诛孙綝,事败身死族灭。

太平二年(257年),魏将诸葛诞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发动淮南三叛。诸葛诞派使到吴求援,吴以朱异为大都督、假节,率军三万前往救,后来又派灭寇将军丁奉、将军黎斐率军五万解围。司马昭则裹挟魏帝曹髦,率二十六万大军迫近淮南(参见)。

朱异连战不利,孙綝即陷害而将其杀害。

陈寿评价说,吕范僭奢、朱桓护前,但终以善终(参见)。其后代吕据、朱据无此缺点,却遭难罹祸,这大概就是时也势也吧。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3 阅读: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