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是世族和豪强的舞台,所以魏蜀吴三方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采取了和豪强、世族合作的方式,虽然暂时强化了自身实力,但这种“股份式”组织结构也往往让内部陷入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尤其是在雄主缺位的情况下。
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去世。由于历代王朝的开创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所谓的精神领袖,其军功和个人威望让他们拥有了一批忠实拥趸。本质来说,这些人对个人的忠诚比团队更大,所以往往就造成雄主去世之后内部的动荡。
当时,臧霸在洛阳的别军和青州军竟然自行离开,由于他们是鸣鼓而去,搞得天下皆知,所以马上就让中原的局势紧张了起来,曹魏基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至于这些人为什么要离开,原因也很简单,他们虽然是曹操的下属,常年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但独立性却很强,自成一系。当曹操这位强势人物去世之后,这些人马上就对曹魏失去了信心,认为天下将乱,于是就主动脱离了曹魏的体系。他们鸣鼓离开的方式更是影响了其他军队,使曹魏内部、洛阳局势处于巨大的危机中。
那些对劳役长期不满的士民也马上就骚动了起来,局势眼看就要失控。
青州军的行为已经是赤裸裸的叛乱。
这个时候,只要中原出现乱局,那么,世族,还有站队汉献帝的“保皇派”也一定会趁乱作为,曹操多年创立的基业很可能会瞬间崩塌,毁于一旦。
这是由点到面的影响,就像陈胜吴广当年在大泽乡点了一把火,天下皆乱一样。有些人等的就是这把火。相信还未倒塌的东汉王朝内部一定有人盼望这种局面的出现。
更重要的是,王太子曹丕此时还在邺城,曹彰也还没到洛阳,在没有人主持大局的情况下,洛阳的乱局可能就会被进一步放大,造成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
史书记载:“魏武去世,朝野危惧。”
这种危机后来也发生在蜀汉。刘备驾崩前后,益州豪杰也是相继起兵,想要颠覆蜀汉政权。这就是“股份制”结构的弊端,在雄主缺位的情况下藩镇必然会挑战中枢的权威。
讲真,曹丕此时承受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当年在官渡之战中的曹操小:曹操当年承受的是战争层面的压力,而曹丕面对的却是内部的政治压力。都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为了解决政治问题,那么源头的政治问题一定比战争更加复杂、棘手。
所以,此时的曹丕面对的就是一场极其考验其政治水平的硬仗。
对于如此危局,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马上出招,武力解决制造混乱的青州军,然后将关键岗位都换上曹家的核心班底谯沛故旧。
但这样硬刚的方式无疑是给面前的干柴扔了一个火把,只能迅速引发大火,而火势也肯定会凭借燃烧惯性四处蔓延。
本质来说,这只是将打击地方豪强、削藩的工作提前而已。但在如此危机面前,根本就不是打这张牌的时候。
所幸,洛阳当时还是有明白人的,贾逵就主张安抚的策略,建议沿途给青州军提供补给,以妥协的方式给局势降温,避免事态的失控。
同时,司马孚也建议曹丕赶紧即位,稳定人心和秩序。
由于贾逵及时采取了安抚青州军的策略,再加上曹丕迅速即位,完成了曹魏的权力交接,局面也就暂时稳定了下来。
曹丕即位遭遇了巨大政治危机 图源/剧照
至于藩镇,则是从曹操创业时就存在的问题。两汉虽然重拳打击豪杰,但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各地豪强还是凭借资金、人口和土地优势迅速扩张家族势力,成为能够影响天下局势的一股重要力量。许多百姓为了寻求庇护,也以出卖人身和土地的方式加入了豪强的队伍,各地豪强是迅速坐大。
豪强的优势不仅在于拥有一定的资金、土地和私人武装,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地方上极有影响力,能够深度左右当地的局势发展。
于是,这股势力就成为各诸侯争先争取的对象。本质来说,东汉末年其实是世族以战争的形式重新进行权力和利益的分配,这个时候,谁要是能够争取更多豪强的加入,那么就在实力层面具备了竞争优势。当时,不管是北方的曹操、袁绍、刘备,还是南方的孙策、刘表、刘璋都在努力吸收豪强势力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都说曹操代表的是寒门的利益,但实际情况却是,曹操在创业的过程中不仅努力吸收世族精英为自己效力,更是将许多地方豪强势力整合进了自己的队伍。
初平三年(192),曹操收服青州黄巾军三十万以为己用,但青州军更多服从的是曹操个人,而不是曹操建立的曹魏体系,其在曹操集团中始终是独立式的存在。曹操在征伐张绣失败后青州军趁机打劫曹操的本部人马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
还有,像徐州的臧霸也是以入股的方式加入曹操团队的,他的本部人马也是通过兼并黄巾余众所得,独立性非常强。
曹操在创业的过程中,将支持自己的豪强势力都整合进了官僚体系中,并承认他们的一部分特权,希望他们在服从自己权威的同时助力自己开拓天下。
比如,臧霸被任命为琅琊相、吴敦为利城太守、孙观为北海太守、孙康为城阳太守...等于是曹操以正式任命的方式承认了臧霸等青徐豪强对当地的控制。
想想,如果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败,那么内部的豪强势力肯定会在第一时间脱离曹操,甚至还极有可能攻击曹操,趁乱收割。当时就已经发生了曹操控制区内豪强造反的情况。比如,豫州豪强作乱几乎使曹操陷入失败的境地。同时作乱的还有东海的昌豨。
可以说,官渡之战时的曹操简直就是内外交困。
关陇豪杰就更不用提了,只要曹操战败,他们分分钟就会趁乱来收割曹操的残余蛋糕,给曹操放血。
也就是说,曹操要是战败,都不用等袁绍来收尾,青徐豪霸和关陇豪杰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榨干曹操的剩余价值。
当时,要不是臧霸数次以精兵入青州稳定了东方局势,曹操是根本不可能专心对付袁绍的。
就这,在昌豨被张辽说服投降后,曹操竟然还没杀他,完全就是以妥协的方式争取地方豪强。
曹操生前一直在争取地方豪强 图源/剧照
等到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后,臧霸和孙观等人才将自己的子孙送到邺城以为人质,向曹操亮明了站队的态度。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豪强和曹操之间的粘合力依然很差,典型事件就是昌豨于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再次造反,兵败被杀。
可以肯定,当强人曹操退出历史舞台后,青州军在失去雄主驾驭的情况下大概率是要脱离曹魏的体系的。
此后,臧霸等地方豪强依然长期垄断青徐一带的权力,独立性很强:建安十一年(206),曹操任命臧霸为徐州刺史;建安十四年(209),又任命孙观为青州刺史...
等于是以官方的任命不断强化青徐豪强对当地的控制。
青徐的权力被当地豪强以世袭的方式形成了垄断之势。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什么停止对南方用兵,就是因为,他的个人威望已经受战败的影响而受到冲击。在“保皇派”存在而内部又是藩镇林立的情况下,曹操最需要做的就是,稳定内部,完了再徐图统一。如果继续对南方用兵,只会加速内部矛盾的爆发,导致北方局势崩盘。
当然,曹操赤壁战败后之所以没有发生前秦苻坚那样的崩盘现象又是因为,曹操的核心力量基本没有损失,依然具备统驭北方的实力。
本质来说,曹操创业不仅是与各路诸侯的武力斗争,更是与内部豪强的政治博弈,豪强势力不仅是助力他开拓的主力,更是可能给他关键一击的最大变数。
如果用专业性名词给曹魏时期的豪强做定义,那必然只能被标定为“强藩”。
等于说,北方同时存在世庶矛盾,还有朝廷与藩镇的矛盾。何况曹操此时还是东汉朝廷名义上的强藩,不管是汉献帝还是曹操都面临强藩的威胁。
但曹操毕竟有军功傍身,能够驾驭强藩。
由于曹操一生都在开拓,根本就没有精力削藩,所以藩镇的矛盾就延伸到了曹丕身上,而曹丕又没有军功,威望不足,很难驾驭群雄,所以就发生了青州兵在曹操去世之后鸣鼓离开的事。
可见,豪强的红利是曹操一代人的专属。
曹丕虽然以怀柔手段暂时压制了藩镇的挑战,但威胁毕竟还存在,故而曹丕的历史使命只能是削藩,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消化。如果内部都不稳,曹丕是不可能凝聚力量落地开拓和统一战略的。
相反,如果战败,可能会直接导致北方局势的崩盘。
对于削藩,曹丕的第一步是,先解决臧霸个人,完了再解决青徐问题。延康元年(220)六月,曹丕先以南征为由头探测青徐的虚实,完了就任命心腹曹休都督青徐。
这里很有必要强调一点,曹操为什么将称帝的步骤留给了曹丕,就是考虑到曹丕没有军功,无力驾驭群雄,所以才决定自己做周文王,让曹丕完成称帝的动作,以皇权的威势更好地驾驭北方局势。
同时,曹丕还可以以加官进爵的方式收买官僚群体,为自己造势。典型表现就是,曹丕出台了九品中正制收买了世族阶层,换取了这一群体的支持以压制地方豪强。
黄初四年(223)八月,曹丕又进一步夺了臧霸的军权,任命其为没有实权的执金吾,将其永久地留在了洛阳。
曹丕先解除了臧霸的兵权 图源/剧照
但这只是解决了臧霸个人,青徐的割据局面依然没有改变,所以,曹丕与地方藩镇的博弈还将持续。
黄初五年(224)、六年(225)曹丕连续两次发动了广陵之役,看似是用兵东吴,但实际上曹丕是以东征为掩护解决青徐问题。这从曹丕在东征过程中的表现就能验证——224年九月,曹丕出广陵城,望着长江对岸是一番感慨:“彼有人焉,不可图也。”还抱怨:“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
呵呵,长江天险本来就是南北共识,曹丕实在没必要特意强调,只能说他根本就不是去打仗。
但曹丕却在此次用兵的过程中完成了改任青徐二州守将的目的。
黄初六年(225)三月,曹丕再一次东征,六月就发生了利城郡兵蔡方造反的事。在平定了蔡方叛乱之后,曹丕于次年(226)春正月就回了洛阳。
这一次,曹丕照旧对着长江是一番感慨:“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又是给自己找借口,以掩盖真实的削藩目的。
而且,曹丕的行军路线也不是常规的南征路线,广陵江面宽阔,很难强渡发动大规模的渡江作战。当时,东吴的都城在武昌,曹丕如果从广陵渡江根本不可能对东吴造成重创。这就更加印证了,曹丕真正的目的其实是去解决青徐问题。曹军当时“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的阵势根本就是在震慑青徐豪强,以达到顺利削藩的目的。
而利城郡蔡方的造反事件则可以看作是曹操去世后青州兵击鼓而去事件的继续和扩大,也是对曹丕上一年调整青徐二州人事的反抗。
解决了青徐豪霸之后,曹丕才基本完成了内部集权,青徐地区完全处于朝廷的掌控中,这就是,234年,吴将孙韶攻魏时,无法在青徐地区寻找到机会的核心原因,因为,这一地区已经完全处于曹魏的掌控中。
大家都说曹丕这人没有军功,于曹魏最大的功绩就是改朝换代,实际上,如果没有曹丕的削藩动作,解决了青徐豪强,曹魏中枢就始终面临藩镇的威胁,很难形成合力。
如果出现幼主、昏君,可能还会亡于强藩。
但曹丕虽然解决了藩镇问题,曹魏却始终不能冲破世族对其政权的束缚,曹爽刚一用力,就被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给干掉了。
曹魏的天下,又成了世族的天下,改朝换代已成为定局。
但正是因为曹丕的成功削藩,司马氏才能凝聚力量操盘统一大业,实现了天下的再次一统。
有些事,不是通过人力就能强行扭转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历史的剧本可能是早就写好的。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好文章
这存在一个矛盾:如果有武力压制叛乱势力的力量那他们很可能一开始就不会造反,所以平叛除非出现理性之外的因素否则会很难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