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杯中话酒泉12宝藏的富地

边地星 2024-10-23 14:47:44

酒泉属半沙漠干旱性气候,其特点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烈日照长,冬冷夏热温差大,秋凉春旱多风沙。酒泉已探明有5个较大的成矿带,共有矿产地487处,矿种48类,其中塔尔沟钨矿为亚洲第一大钨矿。酒泉风能光热资源充足,境内的瓜州、玉门素有“世界风库”和“世界风口”之称,风能资源总储量1.5亿千瓦,可开发量4000万千瓦以上,被国家批准为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光电理论储量近20亿千瓦,太阳能辐射量仅次于西藏地区,是全国最具开发潜力的光伏发电基地。

老君庙是我国最早的天然石油基地,玉门油田是在“老君庙第一井”的开发建设基础上兴建和发展起来的。抗战期间,在玉门老君庙发现了中国第一口油井,源源不断的石油支援了中国乃至世界抗战,老君庙第一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中享誉全球。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轰轰烈烈石油大会战,玉门石油输送到全国各地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玉门石油工人遍布全国各个油田。

1912年,玉门的土法开采石油已有一定规模,据《西北视察记》记载:“油区面积约十余公里。”另据《西北之石油矿》记载:“共有大小油泉41个,最旺处15处。”据专家考证,那时玉门的石油年产量约10吨到25吨,由油商销往甘肃各地,每百斤售价约银洋三元。于是开始由赤金堡都司营收缴油税,年抽油捐2000斤。1928年,都司裁撤,改由肃州城防司令部收缴捐税。到了1932年,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刘汝潘呈文请求省政府将玉门石油河一带的土法采油收归省上办理。1936年,玉门本地人土法开采石油的现象被终止。

1937年,抗战爆发,“洋油”断绝,十万火急,“一滴汽油一滴血”,石油地质专家严爽、孙健初、靳锡庚等人前往祁连山一带进行石油勘察,并成立了甘肃油矿筹备处。1939年3月13日,玉门油田的开拓者、中国杰出的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等人经过经过几个月的仔细地质调查和石油勘测,最终在老君庙原址以北15米处确定井位,用人工方式打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喷出了梦寐以求的石油,如此天大的喜讯给了全国抗日军民极大的鼓舞。为此一场惊天动地的伟业在石油河畔展开了,从此拉开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伟大序幕。中国第一口油井——老君庙第一井。在民族危亡之际,在国家急需石油之时喷涌而出,像一盏明灯点亮了石油先辈的报国梦。

1949年6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第一野战军解放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四省,毛泽东在当时就明确指示“希望本年年底能解决甘青宁三省,并直达甘凉肃三州,取得油源”。毛主席指示中的“油源”指的便是玉门油田。1953年,玉门油矿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技工、学生、机械设备纷至沓来,数万人将自己的青春芳华奉献给了新中国第一座石油基地的建设。

1955年,国家在玉门油田所在地设立了玉门市。玉门油田和玉门市进入发展的最鼎盛时期,城镇化水平、经济总量、居民消费水平等各方面都居于甘肃省前列。1956年,兰新铁路兰州至玉门段率先开通,这个玉门站正是现今的玉门东镇的玉门东站。兰新线建成后,又修建了玉门南支线,直通玉门油田,使油田产能得到了更快的发展。1959年,玉门油田原油产量达到了140.62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撑起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

作为中国石油的摇篮,上个世纪几乎中国所有兴起的石油城都与玉门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都有玉门人”。“铁人”王进喜,便是出生并奋战在玉门石油开采一线的工人。后来支援大庆,成为石油工业的一面旗帜。像王进喜这样支援全国石油战线的玉门石油工人还有很多,铁人王进喜只不过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玉门油田不仅壮大自己,还为全国各大油田输送了10万干部职工和4000多台套设备,成为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老君庙的名声远远超过了玉门,国内、国外来信,只写“中国、老君庙”和收信人的姓名便可收到。

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中国人民永远记住中国第一口油——“老君庙第一井”。今天的玉门油田仍在生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作出贡献。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