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牛人只是迎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属于顺势而为,但奠定民族精神内核的却是一群逆势而为的人。所以,相比秦皇汉武,屈原、诸葛亮这样的人对历史才更有意义。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这就是历史规律的其中一条,就是说天下在长久的分裂之后必然迎来大一统,秦王嬴政的职业生涯只不过刚好与大一统的时间节点重合,他的历史使命就是终结战国的乱世。
秦王扫六合,完全就是顺应历史的发展,顺势而为。
可以说,将秦孝公或者秦昭王放在嬴政的历史节点,同样能完成一统的大任。所以,我们不必夸大始皇的个人能力,更应该关注历史发展的规律,牛人只是历史规律的执行者而已,历史不选始皇也会选其他人落地时代的剧本。
包括隋文帝,也是吃了历史的红利,是北朝以时间为杠杆穿越了漫长的周期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并消弭了胡汉矛盾然后顺势灭掉了已经衰弱到极点的南朝。都说隋文帝是历史上得天下最容易的帝王,其实他也是完成一统大任最轻松的皇帝,因为,大隋虽然派出了水陆大军五十一万,但杨素的水军还在长江中游时,韩擒虎和贺若弼就已经率领不到万人的兵力灭掉了南陈,主力根本就没用上。
等于说,隋朝只是轻轻推了一下,就完成了一统。如果杨坚没有建隋,北周一样会完成这个历史使命。
但是没办法,历史只会记住秦始皇、隋文帝,而会淡化秦孝公、北魏孝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这些人的历史功绩。
于是历史就成了秦始皇、隋文帝这些人的特写。实际上,他们只是非常幸运地踩中了历史发展的关键点。
与其说历史是被秦始皇这样的猛人导演的,倒不如说这是历史规律发展的必然,个人的作用其实很有限。
再比如,农业文明之后必然是工商业文明,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属于规律,如果说是某个人导演了这个进程,还是放大了个人的作用。
所有在各个领域有所成就的牛人都只不过是迎合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踩中了关键点。就比如现在的商业大佬,他们都只不过是迎合了电商、智能手机、新能源等领域发展的趋势。
就如某大佬所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
话虽然说得有点糙,但意思确实表达到位了。
聪明的人都在寻找规律,然后将自己融入其中。
但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一部分人在逆势而为。从春秋时代开始,列国就已经开始互相兼并,主动向统一的趋势靠拢,到了战国时代,这个趋势就更加明显,兼并战争已经被按下了快进键。当时,上到各国国君,下到孟子这样的学者,都明白统一是大势。因为,不管是治理黄河水患还是防御胡人势力,都需要一个统一的共同体来解决。唯一的争议只是,统一的重任由谁来完成。
所以,各国都在争相变法,大力引进各路精英,期望自己成为历史的弄潮儿。战国时代,各国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变法。
楚国是南方大国,幅员辽阔,确实有这个实力,但是楚国也是七雄中问题最突出的国家:楚国是七国中中央集权最弱的国家,其权力由屈、景、昭等世族所共享,王权非常有限。
楚庄王为什么三年不飞,原因就在这里,被世族势力所严重制约。
楚王的王权被世族严重制约 图源/剧照
权力分散导致楚王根本不能集中资源发动兼并战争,世族为了保存自家实力也不会支持王室的扩张行动。楚王非常明白,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变法来打击贵族势力,但吴起的惨死已经证明了变法在楚国的不可行。
当时,不管是三晋还是秦国,都通过变法完成了中央集权,为什么三晋体量不大但却能屡屡集中举国之力发动战争,就是因为其王权的高度集中。
与其说,七国之争是实力的较量,倒不如说,集权程度决定了各国的命运。楚国虽然是大国,但由于集权程度最弱,所以就被逐渐淘汰,失去了主导统一的资格。
屈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屡屡想通过左右楚王的意志来改变楚国的被动局面。能够做到如此,说明屈原敢对自我动刀,因为,他也是世族成员之一,改革楚国,势必会触动他自家的利益,同时得罪整个世族阶层。
这是屈原第一点值得被尊敬的地方:有牺牲小家的勇气来成就大家。
这世界上有奉献精神的人很多,但很少有敢于破家为国的人。就凭这一点,屈原都值得被历史铭记。
还有,战国之世是一个相当开放的时代,一个人在意志不能伸展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去别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会受到世俗价值观的约束。看看秦国庙堂的精英,大部分都是来自关东六国。以屈原的个人才华,也完全可以走这条路。孟尝君就曾经分别在魏国和秦国当过宰相。
但屈原的心里只有楚国,他不会因为楚王不重用自己就抛弃楚国。当然,他更不可能像孟尝君那样将自己的封地打造为独立王国,与王室作对。
这是屈原值得被尊敬的第二点:故国虐他千百遍,他对故国永远初心不改。
即使被楚王流放之后,他依然心在庙堂,期望楚国能够变好。但是,他收到的却永远只有坏消息:怀王被秦国诱骗并遭遇囚禁、楚国连续遭遇秦军的打击...
绝望中,他选择了投水自杀,毅然决然。
在自杀之前,屈原和渔夫有过一段对话,渔夫质问屈原为什么不能装糊涂,随波逐流。但是如果没有屈原这样的清流,历史将会俗到什么地步呀,哪会塑造出什么精神内核。
这是屈原值得尊敬的第三点:永远不会为了利益和前途去迎合现实,为了保持精神的纯粹甚至不惜结束自我生命。
世界,需要殉道者,前有屈原,后有谭嗣同。
更重要的是,屈原还创作了大量的辞赋将自己的情怀和精神以文字为载体传承了下来。一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其内核精神的丢失,而史料的编写和文学作品的大量创作却避免了这种风险。
为什么中华民族经历那么多苦难却始终屹立东方,反而越来越强大,就是因为其精神内核的持续传承,在每一个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都会有一批英雄人物勇敢地站出来,牺牲自我,拯救民族,岳飞、文天祥都是图腾式的人物。
屈原、岳飞、文天祥不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价值观,向世界明志,更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将这份精神传承了下去。文学作品最容易对人的心灵造成冲击,《满江红》、《正气歌》,没有人在朗读这些诗歌时不被触动。
于是,爱国就成为了我们整个民族基因的一部分。这才是屈原等人对历史的最大贡献,他们不仅敢于牺牲,而且以文字为载体让爱国精神得以世代传承。
看看战国的大争之世,根本就不缺精英,张仪、范雎、李斯...哪个不是不世出的精英,历史的弄潮儿。但历史之所以重描屈原,就在于他是一个有独特精神气质的人。
一个民族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由精英左右的,而是被正确的价值观所引导着前进的。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有才华的人,但却极其缺乏有精神的人。有才华的人成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大多数,有精神的人反而在生前被打上了“异类”的标签。因为稀有,所以人们才会将他们铭记在心,甚至不惜以节日的方式让这份精神得以传承。
还有诸葛亮。以刘备驾崩为转折点,蜀汉的创业周期已经结束,刘禅时代的任务只能是,如何在蜀地的方寸之地稍微延长蜀汉的生命周期。
说实在的,蜀汉当时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外有曹魏和东吴的强敌,内有益州派和荆州派的严重撕裂,再加上刘备称帝和夷陵之败导致的合法性质疑,刘备驾崩之后,蜀汉灭亡几乎就在旦夕之间。
即使人力能够解决眼前的困难,但蜀汉的灭亡依然是定局。对于此,刘备给出的方案是,以北伐曹魏的方式保持蜀汉的政治正确,以攻为守来维持偏安的格局。
也就是说,刘备交给诸葛亮的不是什么千斤重担,而是一个一眼就能看到结果的残局。
一般人是没有勇气打这副烂牌的,但诸葛亮的余生却以自杀式的决绝连续对曹魏发起攻击,直到在北伐前线将自己燃烧殆尽。
以刘备的雄才,以诸葛亮的智慧,甚至刘禅有限的认知,他们肯定都能预料到蜀汉的结局,但诸葛亮为什么还以鞠躬尽瘁的态度认真执行刘备的遗志,就是为了给先帝、给蜀汉、给自己、给人生一个交代。
人最绝望的时刻就是一眼能望到未来的残局,但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向客观现实低头。
诸葛亮只是匆匆望了一眼答案就勇敢地出发了,他是一个真正的勇者。人们为什么要神话他,其实就是因为他的孤勇,他的不妥协。
强者从来不向客观现实妥协 图源/剧照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诸葛亮在乎的根本不是结果,而是他做了什么。
人们在祭祀诸葛亮的时候实际上是对他孤勇、鞠躬尽瘁的精神致敬,想通过祭祀的接力赓续这份精神。
再就是,诸葛亮始终没有以强大的相权威胁刘禅的君权。刘禅时代的蜀汉是典型的二元政治:皇帝垂拱而治,丞相负责政府的一切事务。
刘禅所说“祭在寡人,政在葛氏”的原由就在这里。刘禅只保留了皇帝的祭祀权。
一般人在成为权相之后都会失控,被人性绑架着朝着权臣的方向狂奔,但诸葛亮却始终对刘禅保持了绝对的尊重,即使在前线,依然会向皇帝及时汇报工作,态度极其恭敬。
我们不必猜测诸葛亮在获取军功之后如何处理君相矛盾,会不会加九锡,但起码他在生前始终扮演着一个忠臣的角色,这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
历史上有无数精英可以复制诸葛亮的能力,但鲜有人愿意选择诸葛亮的活法,复制诸葛亮的个人品质。一个能被百姓留在记忆中的人,他的品质一定是经得起考验的。
历史需要屈原、诸葛亮这样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塑造民族的基因,能够传承文化的精神内核。
端午节,再忆屈原。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