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机关事业单位中,一种令人忧心的“躺平”现象逐渐显现:“宁可躺平被处分,也不干事遭问责”的观念在部分人员中悄然流传。这一现象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复杂的原因与深刻的影响,亟待我们去剖析与解决。
为何“躺平”之风会兴起?从现实角度来看,“干多错多”的顾虑成为了重要因素。许多年轻人怀着满腔热情踏入职场,然而,繁琐的工作事务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们逐渐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时,即使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难以获得相应的认可与回报,这使得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遭受重创。例如,在一些项目中,工作人员日夜加班推进,却因不可预见的客观因素导致成果不尽如人意,最终不仅得不到表扬,反而可能因为一些小失误而被问责,这种情况难免让人心寒。
同时,现有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躺平”之风。在部分单位,对于“躺平”者的惩处力度不足,仅仅是给予一个“无上进心”的评价,而在实际的考核中,却依然能够顺利通过,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也丝毫不受影响。相反,那些积极干事、勇于担当的人,却往往因为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任务而面临更高的风险。一旦出现一点差错,便可能面临严厉的处分,甚至被进行全面审查,以往的工作成绩也可能被一笔抹杀。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之下,许多人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躺平”,以寻求一种所谓的“安稳”与“清静”。
然而,这种“躺平”现象带来的危害却是深远的。机关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躺平”,那么公共服务的质量将会大打折扣,政策的执行将会陷入僵局,社会的发展也将会受到严重阻碍。例如,在民生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消极怠工,项目的进度将会延误,民众期盼的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愿望将会落空。
为了有效遏制“躺平”现象的蔓延,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区分“失误”与“错误”的界限,对于那些在改革创新、推动工作过程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而出现的失误,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包容,鼓励工作人员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其次,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以工作业绩为导向,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贡献,让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担当、肯干事的人得到应有的晋升与奖励,而对于那些长期“躺平”、无所作为的人,则要给予相应的警示与惩处。
“躺平”不应成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选择,而担当作为才是我们应有的姿态。让我们共同努力,摒弃“躺平”思想,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以实际行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吃瓜]。干事不积极和干坏了事是两个概念
说了半天,还是建议出机制,出管理要求。哪个不是流于表面,真想解决这种问题,就要让人肉眼可见的看见下了苦的人被提拔。
容错机制就是骗你干活的,你看看先行者们,免责的少,问责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