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制内的那些年:基层乡镇干部的“洗碗效应”

体制内冬冬冬的一日三餐 2024-11-09 19:46:40

在体制内的那些年:基层乡镇干部的“洗碗效应”

这是冬冬冬的第78篇原创分享

大家好,我是冬冬冬,一个在体制内摸爬滚打的事业编小职员,主要负责乡镇的经济工作。业余时间,我喜欢和大家聊聊体制内的那些事儿,期待能和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结下不解之缘!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那些关于体制内的故事,特别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这些基层乡镇干部似乎“不太愿意”干活。

🏠前几天晚上,我在厨房里洗碗,一不小心,“哐当”一声,两个碗就这样“牺牲”在了我的粗心大意之下。这两个碗还是我媳妇新买的心头好,于是免不了又是一顿“亲切”的责备。我当时就嘟囔了一句:“我都洗这么多年碗了,偶尔打碎一两个也正常嘛。”说完这句,我突然心头一颤,这不就是我们基层乡镇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吗——“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在单位里,大家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在一个科室共事,你有没有发现过这样一种现象:有的人忙得团团转,一天下来连口水都没时间喝,而有的人却悠哉游哉,仿佛上班就是来“打酱油”的。最气人的是,月底发工资的时候,大家的数字都是一模一样的。你说,那些干活干到手软的老黄牛们心里能不憋屈吗?

👩‍💼记得以前我们单位有个大姐,整天就捧着个茶杯,在各个科室串门子,自己活不干,还喜欢说三道四。那些勤勤恳恳的老同事被她气得不行,工作热情都受影响。后来领导看不下去了,直接把她调到了一个“养老科室”,每天按时打卡就行,眼不见心不烦。

🤔其实啊,不光是这位大姐,还有很多其他原因,让一些干部慢慢地失去了干劲儿,变得“爱摆烂”。比如说:

干得越多,错的越多:那些总是埋头苦干的人,往往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人。而那些只看不做的人,反而能挑出各种毛病来。

会说的比会做的吃香:在体制内,有时候你说得好听,比做得漂亮更管用。有些人虽然工作一般般,但一张嘴能把死的说成活的,领导就爱听这个。而那些实实在在干活的人,往往默默无闻,容易被忽视。

领导的大饼画不完:咱们体制内的干部啊,最不缺的就是领导的“宏伟蓝图”。今天说要改革,明天说要创新,后天又说要大发展。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时,却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时间一长,大家也就麻木了,觉得反正努力也没用,不如混日子算了。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那体制内为什么不能实行末位淘汰制呢?这样一来,那些不干活的人岂不是就被淘汰出局了?”这个问题啊,其实我也想过。但是说实话,体制内的工作真的很难用一套简单的标准来衡量。

🌽比如说农业局吧,如果给每个人定个任务——每人每天割100颗玉米。那这样还算简单,谁割得多谁就是优秀员工。但实际上呢?农业局的工作内容多了去了,有搞科研的、有搞推广的、有搞管理的……每个科室的任务都不同,难易程度也不一样。你说怎么量化?怎么排名?

🤔如果真的实行了末位淘汰制,那最后被淘汰的往往是那些不会“来事”、不会“变通”的老实人。而那些有关系的、会说话的、会做人的干部,反而会留下来。这样一来,体制内的风气岂不是越来越差?

🛡️其实啊,体制内不能随便开除干部,也是有它的道理的。虽然这样做确实保护了那些“躺平”、“摆烂”的干部,但同时也保护了那些勤劳、肯干、没有关系的普通干部。你想啊,如果谁工作不努力就开除谁,那那些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的干部还怎么在体制内立足?

🌈所以说啊,体制内的事情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我们作为其中的一员,只能尽量保持自己的初心和热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至于那些“爱摆烂”的同事嘛,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毕竟,体制内也是个江湖,什么样的人都有。我们只能做好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吧。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如果你也有关于体制内的故事或者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哦!咱们下次再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