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历史上最诡异的一幕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5-01-08 17:50:49

文 / 子玉

五胡在入主中原并建立王朝之后面对的最大的命题就是如何集中皇权,而不管是宗室、勋贵还是豪强都是皇权的强大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后宫、外戚政治以制衡强大的外力就是最好的选择,而北魏却从建立之初就在实行“子贵母死”制度以防后宫干政。但现实却是,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历史区间,只有北魏出现过所谓的吕后般的女主,和“子贵母死”的制度严重冲突。

只能说,所谓的子贵母死最初可能只是一种误读,直到最后发展为制度,成为后宫战场杀伤力最强的武器。

按照史书的记载,409年,道武帝拓跋珪准备立齐王拓跋嗣为皇太子,同时按照“凡立嗣子辄先杀其母”的传统赐死拓跋嗣的生母刘贵人。当时,拓跋珪的原话是:“汉武帝杀钩弋夫人,以防母后预政外家为乱也。汝当继统,吾故远迹古人,为国家长久之计耳。”

拓跋珪想效仿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的历史案例赐死拓跋嗣生母以期达到将外戚政治在北魏系统中屏蔽的效果。

但结果却是,拓跋嗣是日夜嚎哭,因此惹恼了拓跋珪,拓跋嗣为了保命,直接逃亡。

由这个版本我们可以得到和拓跋嗣有关的两组重要信息:拓跋嗣是道武帝生前就指定的太子;拓跋嗣非常孝顺,因为母亲之死甚至连太子之位都可以放弃。

之所以会着重强调这两点是因为其对随后即位为帝的拓跋嗣非常重要。

在拓跋嗣逃亡之后又发生了拓跋珪想杀贺夫人的事,理由是,贺夫人的儿子清河王拓跋绍凶狠无赖。但是呢,处于囚禁状态的贺夫人却幸运地联系上了儿子,拓跋绍呢,直接带领宫人和宦者入宫弑杀了拓跋珪,然后又追杀拓跋嗣。

拓跋嗣在惊闻宫廷剧变之后也及时回到了平城,在大臣们的支持下登上了帝位,是为明元帝,并杀掉了拓跋绍和其母贺夫人。

但此时的拓跋嗣却面临一个致命问题,就是其帝位不具备合法性,再说,他称帝之前还处于流亡状态。如何解决合法性问题就成为了拓跋嗣急需解决的大事。

这个时候,拓跋嗣很有可能就编造了一个故事:道武帝生前准备立他为太子,不过呢,又想效仿汉武帝的做法杀掉其母刘贵人,于是,他就在母亲被杀之后日夜嚎哭,因此得罪了父皇,为了避开和父皇之间的矛盾,他直接选择了逃亡。

在拓跋嗣的叙述中,他就是道武帝生前指定的合法的嗣君。不过呢,这个合法性却是以“子贵母死”为支撑的。由此,“子贵母死”的制度就正式注入了北魏的政治基因。

也就是说,拓跋嗣利用了母亲之死,编造了“子贵母死”的制度来支撑其皇权的合法性。同时呢,他还落了一个仁孝之名,一举两得。

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个说法是由拓跋嗣编造我们就太有必要将道武帝死前的精神状态进行深度还原。史书如此记载晚年的道武帝:“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追思既往成败得失,终日竟夜独语不止,若旁有鬼物对扬者。”

从史书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拓跋珪去世之前其精神就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而现实也是,拓跋珪深陷精神困局中也干了不少过激的事:403年,拓跋珪北巡,作离宫于豺山,因为平原太守和跋生活豪奢又好名,拓跋珪非常厌恶,将其杀掉;406年,拓跋珪想扩展平城规模,于是就召济阳太守莫题进行商量,因为商议时间过于长,莫题稍微精神懈怠,拓跋珪就大怒,将其杀掉;407年,贺狄干从长安回来,因为长时间钻研经史,所以其举止就像个儒者,拓跋珪因此就认为其是效仿后秦人的作为,直接将其杀掉,包括贺狄干的弟弟;当年秋天,拓跋珪前往豺山宫,因为司空庾岳穿着太过华丽、举止又特别有风采,拓跋珪在厌恶情绪的主导下直接将其杀掉;同时,被杀的还有高邑公莫题,原因是有人告说莫提行为傲慢...

总之,拓跋珪以各种琐碎理由诛杀了太多的大臣,其已经不是所谓的法家做派,而是纯粹的精神问题。

道武帝晚年陷入极大的精神困局中 图源/剧照

其后,许多大臣竟因为走路姿势不对、表情不自然、言语有差错等各种理由被拓跋珪杀掉。道武帝后期已经产生了草木皆兵的幻觉。

至于拓跋珪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精神问题则是因为,北魏从部落制到帝制的转型中有太多的政治挑战,加上多年的军事扩张所带来的压力,拓跋珪被这些压力给击垮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拓跋嗣生母刘贵人被杀就非常正常了,毕竟后宫人员与皇帝的接触时间更多,更容易出错。而拓跋嗣为何要逃亡,就是怕被连带。

支撑这个说法的理由还有,拓跋珪随后又想杀掉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只是,拓跋绍选择了和拓跋嗣不一样的做法,直接发动了宫廷政变。

也就是说,拓跋嗣并不是拓跋珪所指定的储君,其是被大臣们所拥立。至于大臣们为何会抛弃拓跋绍而选择拓跋嗣则是因为,拓跋绍弑君的行为让大家觉得其可能比拓跋珪更凶狠。

为了庙堂的和谐,为了自身利益,大家就选了拓跋嗣。

而拓跋嗣呢,首先通过诛杀拓跋绍母子来加持自己皇权的合法性,接着就是以上所编造的故事。

在即位之后,拓跋嗣就对大臣们进行了分红:以长平长孙嵩、北新侯安同、山阳侯奚斤、白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共听朝政。

当然,对于拓跋嗣所编造的“子贵母死”的说法大家也都是呵呵一笑。

但是呢,这个所谓的制度后来却成为了后宫战场最强有力的武器。

首先是,历史在拓跋嗣时期出现了一个巧合,拓跋嗣之子佛狸之母杜氏因为某些原因被拓跋嗣所杀。两年后,佛狸被立为皇太子。这里的佛狸正是北魏历史上赫赫威名的太武帝拓跋焘。

之前,拓跋嗣已经编造了“子贵母死”的故事,如今拓跋焘的人生叙事刚好与这个故事完美重合,于是就连南朝都开始信了北魏“子贵母死”的制度,据《南齐书》记载:“初,佛狸是汉人,为木末所杀,佛狸以乳母为太后。自此以来,太子立,辄诛其母。”

木末就是明元帝拓跋嗣,因为其赐死了佛狸之母杜氏,随后又立佛狸为太子。现实完成了和之前明元帝所编造的故事的高度匹配,因此给了南朝这就是北魏所谓的制度的错觉。

但所谓的“子贵母死”制度之后也并没有严格被执行,因为,文成帝拓跋濬即位时,他的生母郁久闾氏还活着,只是不久之后却离奇死亡。据有关学者推测,郁久闾氏之死很可能是文成帝乳母常太后在后宫的内斗中搬出了“子贵母死”的旧制逼死了对方。

此时的“子贵母死”完全成为了后宫战场的武器。

之后,当拓跋弘被立为太子之后其母李贵人也就按照“子贵母死”的传统被赐死。这是北魏历史上“子贵母死”制度被严格执行的第一个案例。而李氏之死正好有利于常氏垄断后宫权力。

这再次印证了“子贵母死”制度成为后宫战场武器的说法。

此时,“子贵母死”的制度其实是矛盾的:既然为了防止皇帝生母成为女主,难道乳母就不会复制吕后的路?

常氏已经用亲身实践验证了这个制度的弊端。

而事实又是,正是在献文帝时期北魏出现了第一个女主——冯太后。冯太后属于历史的“网红”,其不仅曾长期执掌北魏的朝政,且一手拉开了北魏汉化改革的序幕,是标准的政治家。

冯太后就是北魏版的吕后 图源/剧照

很可能,献文帝之死就是冯太后所为,就是之后的孝文帝拓跋宏也差点被冯太后给放弃掉,在大冬天将孝文帝囚禁在寒室中且不给提供饮食,准备将幼年的孝文帝给饿死、冻死,最后还是在大臣们的求情下,冯太后才转而细心培养起孝文帝来。

至于孝文帝之母李夫人则在其被立为太子时就被赐死。而李氏之死也完全可以看作是冯太后和献文帝拓跋弘政治战的一个结果,是冯太后为了削弱献文帝外戚势力的政治手段。

当然,当孝文帝立儿子元恂为太子时其母也照样被冯太后所赐死。当时,孝文帝完全就是傀儡般的存在,所以其就只能任由冯太后处置一切。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冯太后以女主进行摄政,她就不可能以防止女主干政的方式连续赐死元宏、元恂之母。只能说,冯太后连续赐死元宏和元恂之母正是借“子贵母死”的制度维护自己的权力,消灭潜在的政敌。

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宏、元恂之母被赐死是北魏“子贵母死”制度被正常落实的三个标准案例,但此时北魏的历史却正好与冯太后女主干政的时间区间高度重合。

只能说,此时“子贵母死”制度的落实正是为了维护女主干政的格局。

对于这个结论,大家只用想一件事就够了:“子贵母死”制度的执行和女主干政的模式完全就是冲突的。再说,胡人女性地位极高,有女性当家的传统,这也和预防女主干政有冲突。

还有一个疑问,既然赐死太子生母是为了防止女主干政,那为何还要将皇帝的乳母尊为太后,其不一样会干预权力吗?比如文成帝的乳母常氏。

文成帝母亲郁久闾氏之死可能还和她柔然王族的身份有关,大家不想让其掌握权力。

所以,到了宣武帝元恪的时候,这个制度自然就被取消。而且,宣武帝在位期间还主动寻找其舅舅将对方引入朝廷以制衡宗室。由此就看见,外戚势力其实是北魏皇权制衡外朝的重要势力。

“子贵母死”之所以会成为所谓的制度,可能正是外朝的大臣和后宫部分人合作达成的结果。

只是,宣武帝废掉了“子贵母死”的制度,北魏却随之出现了一个专权的胡太后,其为了专权甚至连自己的儿子孝明帝都给毒杀了。

最终,北魏也是因为胡太后乱政而引发了六镇起义,继而分裂为东西两魏。

所以,对于北魏“子贵母死”的制度一定要客观地看待,这种历史现象之所以会发生在北魏就是和明元帝拓跋嗣即位时的一系列特殊事件有关。

所谓的历史真相有时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1 阅读: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