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个角度看被大家所遗忘的民族英雄——施琅

红小岩谈古论今 2021-05-09 22:01:54

记得从小都是长辈被教导“无论如何千万不能投降,不能做降将”,因为降将除了品德差之外,下场都是非常凄惨,如:吴三桂等等,但随着年龄逐渐成长,也逐渐明了长辈们是想借机传递给我们“忠臣不事二君”的思想,但在见识逐渐增长之后,才了解降将的下场并不是都很悲惨,也有取得了大功名、得以善终的,只不过因为降将的身份而被刻意的遗忘了。

举例来说,在清初的社会中,有不少的明军降将,像:尚可喜、耿精忠等等自然是属于不得善终的,而后来被清朝降服的台湾明郑,虽然没有很凄惨,但也没有什么作为,但只有一位得到善终且官封太子太保的“降将”似乎被大家刻意地遗忘了,那个人就是靖海侯——施琅。

既然在标题上说施琅是民族英雄,那他对于中华民族到底有什么功劳呢?

施琅的生平

一、施琅为什么会降清

施琅是福建晋江人,原名施郎,后来才改名施琅,原为郑芝龙的部下,后来播归郑成功统属,在还没降清之前,他是郑成功的得力助手,虽然郑成功与施琅是主从关系,但因为两人年纪相近,所以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施琅也因此负责郑氏的海军训练,他对明郑自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为什么施琅会投靠清廷呢?一般史书记载因为施琅太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尤其他还常常出言不逊,久而久之,使郑成功与施琅的摩擦逐渐增高,最后因为施琅的属下犯了军法,施琅主张严惩,与郑成功“用人之际,不可擅杀部属,以免士卒寒心”的说法相左,因此爆发冲突,又因手下的挑拨离间,所以郑成功下令将施琅以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显一起捆绑起来,交给下属看守,准备以“违背军令”来处死。

施琅原本以为郑成功只是一时之气,关个几天就没事了,哪知一家人都被送入了监牢,施琅认为不但自己过去的功劳都被抹杀,而且还殃及家人也跟着一起送命,他不甘心因此而束手就擒,最后在弟弟施显的鼓励下,开始越狱逃亡,经过一番波折,他终于逃出了台湾,投降清廷。

当郑成功得知施琅逃跑后,深知大事不妙,因为施琅知道太多明郑的军事机密,如果不能及时将他灭口,将来后患无穷。当然施琅也明白这里的利害关系,所以施琅只好选择投降清廷这条路。

当郑成功知道施琅投靠清朝后,愤而杀了施琅全家,以儆效尤,就连看守不利吴芳以及其妻子、儿女共五人也被斩首,这是郑成功一生中最受人批评的一件事。

二、降清后的施琅

到了清朝的施琅,被清世祖顺治派至福建办事,而后累功升福建同安副将,又时逢郑成功率兵反攻,这是施琅与郑成功反目后的第一次交手,这一次的战役,施琅大获全胜,其官阶也因此晋升为同安总兵,而后因施琅陆续攻克厦门、金门和梧屿,再联合一些荷兰人将郑成功打得不断后退,至此时他的官阶升迁为福建水师提督,又加“靖海将军”的头衔。

因为郑成功斩杀了施琅全家,而导致施琅发誓要攻克台湾报仇,施琅在北京三年期间,每日马不停蹄地奔走,共计上书四次,希望能早日达成心愿,终于于康熙21年(公元1683年)开始举兵攻台。

施琅收复台湾

一、明郑末年台湾的情形

其实,在施琅攻台之前,明郑内部的局势也颇为恶劣,因为早在公元1674年郑经西征开始,由于连年征战,郑经只好从台湾调原住民与佃丁的六分之四至厦门,因而导致明郑农业劳动力减少,造成明郑的经济力量大为低落;又因清廷严禁沿海地区的人民与台湾通商,清廷全力封锁台湾的经济,使得台湾缺乏一些日常用品,而陷入困境。

另外,公元1681-1683年之间,台湾发生旱灾,米价上涨,所以明郑军队的士兵因缺乏粮食与饷银而几乎叛变,而百姓几乎无米可买,此时米粮大多由东南亚进口,而百姓还需与番薯混食,一旦没有米粮,百姓只好饿死。又因年年征战的关系,明郑政府支出庞大,所以明郑的赋税也相当的重,其中田园赋税相当于荷兰占据时期的王田赋税,是清初(公元1684至1727年)田赋的二倍。

另外凡是人、物等出入港皆需征收高额的税,此外还征收当时内地没有的房屋税。对内如此,对外更加厉害,在公元1680年左右,郑经甚至勒索与之通商的船舰,此外还借以增加输出以增加收入。

如此的局势,人心惶惶,所以此时的投诚事件频繁,足可预见将来。

二、施琅如何攻克台湾

此时,三藩已定,且清廷与明郑的和谈屡次不果,又因施琅最后一次上书中以“后恐无担当之臣,敢有渡海灭贼之任。”力主攻台,又恳请能亲自率兵,清廷终于命施琅为水师提督,下令攻台。

于公元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领官兵二万余人,自铜山出发直攻澎湖,于7月16日的澎湖会战中,大败刘国轩,得澎湖,据闻当时战士的鲜血染红海域,而郑家军中许多大将大多死于此役。攻下澎湖的施琅下一步便是攻台,但是当时鹿耳门水浅,战船不能驶入,施琅因此在海上停留十二天,一日潮水忽然大涨,鹿耳门天险已失,清军战船一起涌入,台湾百姓无不震惊,认为天意使然,又因刘国轩力倡主和,而施琅又表示可以确保降将的安全,所以明郑不战而降,所以施琅于公元1683年10月3日在鹿耳门受降。

施琅的后续功绩

一、廉洁爱民的施琅

施琅收复台湾后,不像一些将领大肆掠夺,反而公布安民告示,其要点有“官兵不许占住民居”、“民间物业严禁兵丁混折”、“镇营日用蔬菜,市肆买办,依照民价无亏,不许借称官办应用,一丝一毫侵取民间。”、“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口,均听民便。”等等便民的措施,并严禁犒师,以省费用;

另外他还妥善安排明郑军队的后路,初期给予薪俸,然后渐渐将官兵分离,为官者依其省籍分发;士兵愿归农者,任其归农,愿意入伍者暂播各营,如此解决了台湾军员过剩的问题。除了以上的作为之外,施琅还勘察南北二路为台湾的开发铺下后路,并上书恳请减少赋税,这些都可看出施琅对大一统的一些功劳。

二、施琅力主保留台的历史意义

由于施琅攻克台湾,所以晋封靖海侯,就在此时清廷对于台湾的处置,形成放弃与统治两种意见,放弃论者主张:“台湾是远离中国的孤岛,容易形成作奸犯科者的巢穴,留恐无益,弃虞有害,不如迁其人,弃其地。”这时的清廷已经采取这个决议,但是幸有施琅力排众议,于清康熙22年12月22日(1684年2月7日)上《恭陈台湾弃留疏》以力争留台。

施琅疏文中提到诸多留台的理由,其中以“沃野千里、物资丰饶”、“居民稠密,内移不易”、“外国觊觎”、“守台湾方可保澎湖”等四项最为重要,终于康熙允其所奏,于公元1684年5月27日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此事在当时的清廷虽属小事,但对于后世却有莫大的影响,如果当年清廷平复台湾后,随即弃台,将全台军民尽数迁入内地,那么荷兰人势必会卷土重来,那如今的台湾就不是中国的领土了!

结论

在所有降清的将领中,施琅是少数得到善终的,根据史书上记载,施琅活到76岁,且深受朝廷的重用,他的后代也在朝为官,小说《施公案》的主角,民间有“施青天”之称的施世纶,就是是施琅的次子。

因为施世纶为官清廉,所以有施青天之称,另外,施琅的六子——施世骠,为福建水师提督,在康熙六十年驻台,由于台风袭台,他通宵在外指挥救灾,最终得病而死。所以一般而言,施琅全家对我们中华民族都有着蛮大的贡献。虽然有人叫施琅为”汉奸“,但是基于前文所述,施琅不但没有出卖中华民族,还对中华民族的利益不遗余力地维护,正是因为他才保全了台湾的土地于中国的版图,不论对中国或中华民族来说,施琅的功劳都可说是极大的,所以当我们在景仰郑成功的同时,也别忘了这个被世人遗忘的民族英雄——施琅。

(完)

2 阅读:461
评论列表
  • Bianco 17
    2021-05-09 23:27

    牛逼,施琅都能洗成民族英雄了。现在写个历史文门槛那么低的吗?什么阿猫阿狗都能乱写?

  • 2021-05-09 23:04

    施琅是民族英雄?[无奈吐舌][无奈吐舌][无奈吐舌][无奈吐舌][无奈吐舌]满清鹰犬什么时候变成民族英雄了?

  • 2021-05-09 23:06

    他是个鬼的英雄。贰臣而已。

  • 2021-05-09 23:16

    如果吴三桂没有造反,是不是也是民族英雄?

  • 2021-05-09 23:12

    别洗了 ,汉奸而已

  • 2021-05-09 23:09

    狗汉奸一个

  • 2021-05-09 23:32

    三姓家奴而已!小人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