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小丑》,虽然在角色方面源自超级英雄题材,但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以更加写实的风格,带来一则令人印象深刻的黑色哀歌。
如今,续集《小丑2:双重妄想》总算上映,虽然采用了音乐剧形式,但故事也在自己的这条写实之道上,走得比上一部还要更远,甚至变成一则血淋淋的爱情悲剧……
所以还是看了《小丑2》,这部电影本来要冲第一波上映、进IMAX欣赏的电影,因为随后出现的影评大多负面,就放弃了去看院线的想法,不过,也许我就是那种随波逐流的墙头草,当越来越多逆风的影评开始赞赏本片的优点时,我又开始对亚瑟·弗莱克的后续发展充满兴趣。
虽然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好像在电影上映以前就已经说过《小丑2》会以歌舞片的形式呈现(毕竟找来了女神Lady Gaga),但“一直在唱歌”这件事在刚上映以后被众多影迷骂翻。
有趣的是,观众在看电影前会对哥谭市的犯罪王子小丑略有研究,却对本片的形式充耳不闻?当然,我这不是要检讨观众,只是,就像我在观影前看了许多的影评一样,或许我们真的不太可能不带任何期待的去看一部电影。
另一个让人意外地,就是本片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在讲述爱情,但它并非是一部爱情故事,而是戏中的小丑、亚瑟的心境转变,不再单纯像是《小丑》里的寻求关注以及亲情问题。
这一部的亚瑟更期待受到女神卡卡饰演莉的关注(尽管上一部也有一个年轻的女性角色)。
其实,如果早就知道它的歌舞成分不少、也早就知道这是一部歌颂爱情的电影。
我好奇本片的差评会不会降低一点炮火。
因为,有很大的层面,我感觉《小丑2》其实有点像精神病版的《爱乐之城》,而与它真正相像的歌舞惊悚片,则是蒂姆·波顿导演的《理发师陶德》。事实上,我认为《小丑2》的功力未必比后者差(但当然有趣的程度有别),也许,《小丑2》真的只是生不逢时?又或者是玷污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小丑标志呢?
事实上,我喜欢导演选用歌舞的方式呈现爱情的美好,我喜欢他神游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世界里只有彼此跟音乐,那就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划破火柴后看见烤鸡大餐一样。
在冷峻的现实里不被重视的人们,在梦想里的聚光灯下找到温暖。
在先前的《小丑》里,剧情的情感核心,主要集中在主角亚瑟不断被人欺压之下,逐渐走向疯狂之路,透过让自己化身为小丑的方式,作为报复世界与武装自我的一种掩饰方式。
就连他边跳舞边走下阶梯的经典桥段,也让人觉得那一幕不仅描绘了小丑的诞生,同时也是亚瑟把真实的自己给遗落在楼梯上的关键一刻。
因此使《小丑》虽然看似黑暗,同时却也显得哀伤之至,甚至更足以令观众联想到某些时候,总是只能戴上假面具,借此稍作掩饰的受伤自己。
而在这回的《小丑2》里,故事则像是想提醒不少将首集里的小丑视为英雄的观众,其实所谓的“小丑”只是亚瑟戴上的面具,全片真正的重点,还是在于亚瑟本身,还有他为何走到那一步的过程。
因此,《小丑2》的剧情也环绕在这一点,借此对如今盛行的毒粉文化,作出相当程度的讽刺,甚至更让这样的主题,在片中变成一则出奇写实。
甚至足以刺伤人心的爱情寓言。
就这点来说,《小丑2》在许多方面,都比上一部还要更刻意逆反超级英雄迷的期待。
不仅翻转了我们原本所熟悉的角色关系,同时更在结局时狠狠切断这类观众的期盼,让这两部电影中的亚瑟几乎不可能成为在蝙蝠侠里的那个小丑,顶多只是有可能影响了真正那名小丑的诞生。
因此也让《小丑1》在这部分显得更为决绝,甚至还带着一点挑衅似的气息。
回到电影本身,它其实有把一个故事说好(或者是唱好)。
但本片沉闷的地方仍然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我可以体会导演的铺排、可以体会没有小丑身份的亚瑟有多么的孤独及不被重视。
而片中的每一场审判,其实都是逼着亚瑟做决定:
观众也能看出每一场审判,都代表亚瑟的心境转折,他在法庭上获得莉的关注、相信自己是一个值得被关注的人,而帮助他的律师、心理医师却是坏人。
但是!审判戏码虽有不同,但站在客观立场来说,它的差异却没有像是《小丑》里亚瑟不小心杀了人后在公共厕所的那场蜕变。
唯一有比较大的差别的,大概是亚瑟顶着小丑的妆,却坦承小丑从未存在,只有一个需要被关注、需要被爱的亚瑟。
本片的另一个“沉闷”,是观众对于“早就知道故事的走向”的不安。
我因早就知道结局而不会担心,但可以想像首波进场的观众,是怎么满怀期待小丑大杀四方的同时,让担忧一步步的成真,这不是那个与蝙蝠侠对抗的小丑、不是哥谭市里呼风唤雨的神经杀手。
他是一个可怜的精神障碍患者、一个饱受虐待、被父母欺骗、有自我认同问题的受害者,这是一个受害者的故事,而对他有错误期待的观众们,此时也成了霸凌他的加害者。有影评说:
《小丑2》是给小丑迷的一个大大的中指。
评的恰到好处、一针见血。但我想加一句,只有觉得被冒犯者才会被冒犯。
也就是,有一群为数不少的观众,他们确实知道自己被针对,而这种“看见电影越来越粗俗暴力的争夺它魔改DC角色的主权”的感受,让粉丝炸锅。
然而,总归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个电影,它有很多很美的画面,尤其在高清的画质下,灰暗的事物都看得那么清楚。亚瑟的世界越没有色彩、他变成小丑的妆容就更加鲜艳,整部电影就像一面映出两个世界的镜子,一头是聚光灯下的乐队、另一头就是灰暗的牢房。只可惜,本片的高光时刻可能太过短暂,在那么多的铺陈与安排之后,我们都知道电影会怎么走,这使得观众的等待渐渐变得不耐烦,若要我认为本片的高光,应该就是片头的卡通与让人错愕的片尾了吧……
亚瑟一直知道小丑是个影子,但这个影子最终取代了自己,被取代的亚瑟拿回主导权后,发现根本没人在乎他。
这是何等悲伤的事?只有小丑获得关注、只有小丑值得被爱,明明是扭曲之事却被人仰慕,但回归成亚瑟之后,他成了被看护揍的可怜虫、成了被放在法庭上放大检视的怪胎…
所以《小丑2》才不管影迷、不管DC,它只是用魔改后的角色,诉说着悲伤的边缘人故事。
至于在爱情元素方面,《小丑2》所描绘的,其实则是一个再常见不过的情境——当你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让你想卸下那些防备的对象时,结果却发现对方可能只喜欢伪装过后的你,那么你究竟该如何是好?在深爱对方的情况下,你是会继续地死命撑着?还是会孤注一掷,看看对方是否愿意接受那个真实且脆弱的你?
事实上,这样的状况,在《小丑2》全片的前四分之三中,可以说到处都是伏笔。像是亚瑟与女神卡卡饰演的莉,在精神病院里头看电影的那场戏中,我们便可以留意到,莉根本无视于亚瑟想看那部电影的意愿,而是选择按照自己的想法,直接烧毁底片引发火灾,接着便不断引导亚瑟展露出小丑的一面。
至于亚瑟这边,则是在恋情的初期,也像是一度相信自己的本性就是小丑,一直到法庭上的种种攻防,促使他面对过往的自己后,才让他察觉一切只不过是自己的武装,于是使得对爱原本就无比渴求的他,其实也试着想向莉展露出自己真正的模样,但却偏又被被莉屡屡无视。
这才导致他终究走向了彻底卸下伪装,并期盼莉能接受他的那一步。
而这正是整部片最微妙的地方。因为在《小丑2》的末段,我们也同样看到莉为了亚瑟在陈述时展露出的真实自我,因而感到痛苦不已。
只是,那样的痛苦并非来自于感受到亚瑟的伤痛,而是更接近这才发现自己所爱的人,原来只是一个虚假的形象,最后则使她信仰且付出的一切,仿佛在倾刻间全都被推翻了一样。
所以,虽然从剧情表面看起来,我们应该都对亚瑟抱有更多的同情,但要是把这种由于认知不同所产生的落差,给对应到现实中的恋情关系时,这一切则又变得难以断言是非对错。
毕竟,其中一方可能会认为这是对方不够爱自己,而另一方则觉得自己根本是被虚假形象所骗,根本不是什么单纯谁对谁错的问题。
有趣的是,《小丑2》在这方面的安排,甚至也有着与上一集情节相互对应的地方。
在《小丑》中,剧情到了后面才总算揭晓,原来亚瑟与莎姬·贝兹 Zazie Beetz(豆瓣)饰演的邻居太太,两人之间的关系竟然全都只是他个人的主观妄想。而到了《小丑2》中,则是他自己的虚假武装,变成了别人主观认定的他,因此也让邻居太太在《小丑2》出庭作证的情节,具有另外一层并未言明的意义,让亚瑟的心境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改变。
《小丑2》原文片名,是法文“二联性精神病”的意思,主要指的是一名有精神病症状的人,将妄想的信念传送到另一个人身上,因此变成两人共享相同妄想的情况。
片尾的亚瑟,唱着温柔的歌,却唤不回曾经对他温柔的人。这个时候的小丑早已不复存在,所以我完全可以理解导演“接班”的安排,用他与杰昆·菲尼克斯的两部小丑电影,导引出接下来真正的小丑。
当然,一切都太迟,这部被魔改的作品早就让许多人失望,所以,真有需要让小丑这个角色用DC的名义说一个四不像的故事吗?我自问。
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从熟悉的故事里,看出导演托德·菲利普斯的用意。
除了小丑这个角色,上一部出现的是年轻的蝙蝠侠以及其父亲汤姆斯·韦恩、这一部则有哈维丹特,与其说导演只是想用同样的名字说自己想说的故事,不如说导演就是知道这些角色代表的意义。
这两个西装笔挺、体面正直的角色,正是要对比小丑的疯狂。
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彻底望穿角色内心的空洞:他们根本不在乎。
在爱情中,倘若两人看似共享着同一个幻象,但彼此对于这个幻象的认知与诠释,根本是截然不同的事情,那么当这样的状况被揭开之后,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或许,《小丑2》所要描述的,就某部分来说,其实正是这样的一则爱情悲剧吧。
还记得蝙蝠侠可怜的身世吗?
有看过《黑暗骑士》里转变成坏人的哈维丹特吗?
这些人固然可怜,但他们没有从出生就在底层,就算忍受过痛苦,却曾经被人爱过、也随时能做出选择。
但亚瑟,这个冒牌小丑,完全没得选择、只能任凭摆布的被推上自己悲剧性的最终结局。
电影的最后,在前往不知道是谁来探望的路上死在失望的崇拜者刀下,杰昆·菲尼克斯版本的小丑落幕。
至于是谁来接班?
好像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是蝙蝠侠宇宙外的小丑,无论是谁来也都无法满足观众的期待。
就像我们期待的小丑,最终也不过是一个人没爱的可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