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往事系列|生存于上流社会的三大太极拳高手

京京聊太极 2024-08-01 17:40:56

自杨露禅进京在王府教拳后,太极拳便无形之中成为了拳中的“贵族”,一些太极拳的传承人也因此身价大增。

  其实,自清末以来在上流社会不乏一些太极拳高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台湾郑曼青、四川李雅轩等前辈。郑曼青是宋美龄的国画老师,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太极拳高手,说他是第一位把太极拳传到美国去的人并不为过。

  而李雅轩入川以后,在成都北校场国民党军校任太极拳教官,学生中多数是军队高官。原国民党第二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郭勋棋也是李雅轩的弟子;郭后来成为起义将领,曾任四川省体委副主任之职。

  这些都是我们了解的太极拳家,不过有者往往因为特殊的身份其太极拳功夫很少被世人所熟知,笔者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三位名不见经传,却是真正生存于上流社会的太极拳高手。

  一、褚民谊

  现在很多练太极拳的对褚民谊这个人不太了解,现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段民国时期用悬杆和悬球练太极推手的那个人就是他。

  那个视频拍摄得很早,大概是1934年拍摄的,在当时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是不可能有条件拍摄练功的电影胶卷的,所以他那段黑白视频在网上一流传,对今天的不少太极拳爱好者而言似乎都还有点欣喜若狂。

  褚民谊其实是一个在太极拳方面很有悟性与毅力的人,可惜混迹于上流社会后,却改变了他的命运。1946年,这位太极高手因为是汪伪政府要人,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被执行枪决。

  褚民谊是浙江省湖州市人,出生于一个士大夫世家,父亲褚吉田是一位名医。

  褚民谊早年学旧学,后来学习英语及理科等现代知识。

  1903年,他东渡日本求学,入日本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之后,褚民谊还去法国等地求学,1924年,获得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褚民谊在当时不仅是位知识渊博的进步青年,而其仕途发展也非常人能比。

  1924年末,褚民谊回国,在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内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广东大学教授、代理校长,兼任广东医学院院长。

  1926年1月,褚民谊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不久又升任中央执行委员。

  后作为汪精卫的心腹参加党政活动,1932年1月,蒋介石同汪精卫和解,汪精卫就任行政院院长,褚民谊出任行政院秘书长。

  因有扎实医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使得褚民谊在太极拳方面也颇具天赋。

  褚民谊一生最可悲的是与汪精卫同流合污、沦为大汉奸;而他一生最幸运的是能随吴氏太极拳名家吴鉴泉学习传统太极拳。

  褚民谊对太极拳产生浓厚兴趣并投奔到吴鉴泉门下应该是1925年左右,据说他最早曾随杨澄甫学拳(是否属实不可考);传言杨澄甫推手发劲很少顾及他这位高官的颜面,以至于他经常很难堪,最后他只好学习以柔化为主的吴氏太极拳。

  吴鉴拳为人温和,给足了褚民谊面子,褚民谊不仅练功勤奋,还善于思考问题,比如推手如果一个人该怎么练习?

  故针对太极推手非两人不能练的问题,他无师自通发明创造了太极推手器械——太极悬杆和太极悬球,可以自如练习太极拳的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这八法,在今天看来对于传统太极拳推手仍不失为一种创新。

  据悉,褚民谊还是最早将业师吴鉴泉所传的太极拳整理成书的人,于1929年初由上海九福公司出版发行,其历史价值可谓弥足珍贵。

  褚民谊是否是位真正的太极拳高手很难定论,不过我想他一定是当时练得不错的,因为他很用心也能吃苦。

  二、宋书铭

  现在练太极拳的对于陈、杨、武、吴、孙这五大流派的传统太极拳比较熟悉,对于“宋氏太极拳”可能还不太了解,有甚者还没有听说过。

  因为关于“宋氏太极拳”的来源是有争议的,习练者也不多。

  最早,“宋氏太极拳”之说是出自于清末遗老宋书铭之口,他自称是明代武术大家宋远桥的后裔,藏有宋远桥署名所著的《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1921年,许禹生在《太极拳势图解》书中亦写到:“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指袁世凯,袁为河南项城人)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非浅,本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授业焉”。

  同时,吴图南在《太极拳之研究》(1984年香港商务扳)注解中也记载:宋书铭为袁世凯手下的一名机要秘书,自言为宋远桥的十七世孙,精研易理,擅太极拳,其拳式名三世七,以共有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与太极拳十三势名目大同小异。其时太极拳诸名家,如纪子修、吴鉴泉、许禹生、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及吴图南偕相拜访宋氏,与宋推手,多莫能自持。

  且不说宋氏太极拳的历史真假与否,单从许禹生和吴图南的说道来看这位宋书铭身上的确有着非同一般的太极拳功夫。

  宋书铭何许人也?他是袁世凯的幕宾,做文案工作,相当于元首的机要秘书,他精通诗词、易经和太极拳,可以说是一位真正意义上混迹于上流社会的太极高人。

  据说,当时的太极名流,如纪德(子修)、吴鉴泉、刘彩臣、刘恩绶他们听闻宋书铭的功夫后曾偕同上门拜访。

  当时年过六旬、性情比较庚直好动的纪德(子修)第一个不服气,于是撺掇着许禹生,伙同吴鉴泉、刘彩臣等五六人,一起造访宋书铭。待到和宋某一接触,方知古稀之年的宋书铭身手不凡(据说当时已经有七十多岁),武技高深莫测,沾接的瞬间能使纪、吴等人无不跌出,于是他们钦佩之至,除了纪子修外,当时其余者后来均拜宋书铭为师成其为磕头弟子。

  从这些传闻来看可见宋书铭的太极拳功夫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连当时有名的纪德(子修)、吴鉴泉和宋书铭推手都输了,据说此事当时轰动了北京的武术界,并引发了杨家“二先生”杨少侯还亲自去找宋书铭推手一事。

  因为许禹生可是先向杨健侯学的太极拳,许禹生自己也是出自武术世家,当时有名的“北平体育研究社”就是他邀当时武术名家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等人创办的。

  宋书铭轻易折服许禹生,这可是折煞了杨家的脸面,所以杨少侯去找宋书铭也是情理中之事,想必也是确有其事。

  宋书铭对少侯闻名已久,能与少侯接手,自然是一份殊荣,何况登门造访。据说他们当即到室外,彼此接手。但见宋与少侯一搭手,竟然空如无物,就感到遇着对手了。

  少侯也觉得宋的全身没有实处。两人似乎静止,少有动作。突然,少侯一抬手,一拉一放,就见宋书铭像被风刮跑了一般,倒退数步,不过宋书铭很快稳定了身势停住了,并没有倒地,足见他的确也有相当功夫。

  1915年前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政局动荡,后来袁世凯死了,听说宋书铭归隐河北乡下,不知所终,所藏拳谱——《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许禹生、吴鉴泉等传抄,遂流行于太极拳界上层,被太极拳练家奉为至宝。

  虽然宋氏铭的宋氏太极拳至今都是太极拳界的一个秘,不过宋氏铭的太极拳功夫还是真有的,袁世凯身边的这位文人原来是位太极拳高手。

  三、刘培中

  刘培中这个人估计知晓者并不多,能通晓其道家太极理论者更是凤毛麟角。

  刘培中生于清光绪九年(西元1883年),字培中,据传他天生灵慧,五月竟能言语,有神童之谓,后得道祖度化,道号-妙真子。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五月十四日,刘培中以神童膺选入京,至清宫怀仁堂天象学府习天文,后来兼及静功并与慈禧太后(西太后)陪修太极拳术,当时他只有九岁。进宫后,光绪皇帝赐名「玺」。

  据说他的太极拳是受道长(祖师)之命、跟随梁仲铭学习太极拳,每天以二、三招反复练习,隔年梁仲铭授他太极拳一百零八式使用法,举凡出掌换式及手眼身法步法等要诀,均详加解释。

  梁仲铭所练太极拳为何人传授后人不得而知。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刘培中十六岁时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练习太极拳。

  期间,另得其师授软、绵、缩、小、巧,闪、展、腾、挪、封、避、砍,以及攻破之法。此后,每日早晚梁师又授拳术由一式变化出七招式,心法上亦指点内外窍穴,并将内功之运用,以及养气养神之秘诀一一传授。

  刘培中于十九岁便任职「钦天监」,掌理全国天文舆地,为慈禧太后所器重,其后,又随道家李师父于第三次始上「昆仑山」,尔后同时在昆仑山中觐见玄玄无极剑祖〔徐羽君-剑派始祖〕,受领剑派体系剑法秘诀;后又奉道祖法旨下山入世、传布仙宗大道。

  民国三十八年,刘培中转至台湾后才慢慢随缘收徒,将道家太极功夫及及仙宗大道真传得以公诸於世。

  刘培中一生淡泊名利,恒以传道救人为务,日夜不懈,无辞辛劳,弟子及登门求助者,不问达官贵人、贩夫走卒,概一视同仁。

  刘培中不仅是一位上流社会的太极拳高手,同时还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道家高人,他演练的太极拳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现在网络上不少人把他的视频误认为是杨澄甫的。

  我看了刘培中的太极拳视频后,就一个字:“高”。

  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中的两位佼佼者,其拳架值得后辈们多揣摩。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