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诸葛亮一样,向死而生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4-23 01:58:30

文 / 子玉

人生其实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成功和失败都是不可持续的,都会随着生命周期的结束而归零,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将历史、生活交到自己手上的那张牌打好就行,低头耕耘,不执着于结果。

实事求是的说,诸葛亮的人生是本可以不和刘备产生链接的,作为荆襄名士,作为荆州牧刘表的亲戚,诸葛亮的开局完全可以从一个更大的舞台开始书写他的人生叙事。

但诸葛亮却在刘备最困顿的时刻选择加入刘备团队。虽然他在《隆中对》中描述了一个貌似乐观的前景,但可能连他自己都知道,这个方案能不能落地,刘备此人到底值不值得托付,都是未知数。

也就是说,诸葛亮出山就将自己置身于完全的不确定中。

追求确定和安全感是人类的本性,追求更大的舞台更是人类的本能,但如果诸葛亮选择追随像曹操、孙权这样已经基本定型的诸侯,诸葛亮的人生剧本也就成了确定的,是可以直接预知此后剧情的那种。

这种人生模式根本对诸葛亮这种志在复制管仲、乐毅那种恢弘人生的人产生不了吸引,当那个全身细胞都写满了不确定的刘备找到他时,诸葛亮异常坚定地就将自己的命运和刘备绑定在了一起。

刘备的前途是未知的,还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这种人最具可塑性,最容易书写波澜壮阔的剧本。

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分析,他既然能够预料到天下三分的结局,那么他肯定也能够预料到刘备事业发展的上限。《隆中对》中所说的从秦川和宛洛两线北伐中原,那只是一种远景规划,对当时的刘备来说,能够打下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都属于奢望。

但这正是诸葛亮想要的,他可以在协助刘备打江山的过程中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学,成为搅动历史风云的弄潮儿,只有在刘备团队中,他才能找到主角的感觉。何况,自己还是荆襄士林的代表,刘备出于拉拢荆襄士族的需要,也会重用他。

总结起来就是:未来是严重的不确定,但刘备重用自己这事却是确定的。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完全满足自己书写精彩人生的需求。

这就像打工和创业一样:上班的剧本是写好的,是确定的;创业是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成功和失败的概率是一样的。

但有人就是坚定地走上了创业这条不归路,从此走的是步步惊叹。即使日子过得是跌宕起伏,可这些人他就享受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日子。

本质来说,不管是选择打工上班还是创业,其实都是选择了一种活法而已。用这个道理来对标当年的诸葛亮,我们也可以说他选择了创业这种活法而已。

选择了刘备就是选择了不确定 图源/剧照

不管刘备能不能实现《隆中对》的设计蓝图,能不能将势力范围深入中原,这些对诸葛亮都不重要,他要的只是一个体验精彩人生的开始。

在确定了自己的坐标之后,诸葛亮经历了刘备被曹军大败于当阳的狼狈时刻,经历了在江东说服孙权结盟的折冲樽俎,经历了赤壁之战的历史大戏,经历了刘备得荆州进而夺取益州、汉中的全过程,直到刘备称汉中王进而称帝。

过程中,全是大场面,风险挑战和刺激并存。可以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处在这样的历史区间,不是所有的精英都能够成为左右历史走向的一份子,诸葛亮这短短的一程已经活出了许多人只能想象的精彩。

但这,只是开始,截止诸葛亮进入成都,他的人生才上演了很短的一部分,以后的路会更加漫长、更加刺激。

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败得是一塌糊涂,次年四月就驾崩于永安,将蜀汉的烂摊子一股脑扔给了诸葛亮。

虽然诸葛亮在刘备之后获得了开府独立治理益州的权力,但只有诸葛亮知道,自己肩上的单子到底有多重:

蜀汉的内部矛盾在夷陵之败的刺激下已经从暗处发展到明处,各地的叛乱就是这种矛盾的具体表现;外部是与东吴因为战争而割裂的联盟关系,蜀汉随时得面对来自长江中下游东吴的军事压力,同时,曹魏也加大了对蜀汉的舆论攻势,以达到让蜀汉去掉帝号向其称藩的目的;夷陵战败与刘备驾崩两件事的发生让天下人严重质疑蜀汉的政治合法性,一旦蜀汉没有合法性的支撑,这条风浪中的船马上就会沉入大海。

内外夹击,用诸葛亮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备在世时,这种压力大多由他这个皇帝来承担,刘备驾崩之后,这种压力是越过皇权直接压在了诸葛亮身上。

和最初跟随刘备时不一样的是,诸葛亮已经一眼看到了蜀汉的未来,那就是:偏霸的格局是蜀汉发展的天花板,通过解决内外矛盾尽量延长蜀汉的生命周期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

也就是说,此时诸葛亮的人生剧本是确定的,无非是在保存蜀汉政权的路上将所有的能量耗光,然后遗憾地退出历史。

如果一个人已经预知了自己人生的悲剧结局,那么大概率是不会有什么热情走完剩余的路的,相反,他只会以躺平、摆烂的心态迎合命运对自己的安排,但诸葛亮之所以是诸葛亮就是因为,他在明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却选择以极大的热情勇敢出发了。

诸葛亮先是通过内部的人事调整、利益分配和对个别人的处理稳定了庙堂,然后接着出兵稳定了蜀汉的大后方南中,使其融入蜀汉的整体秩序中,同时使南中成为蜀汉兵源和物资的重要来源地。

做完这些,诸葛亮就于建兴五年(227)正式北伐,开始了他这一生最苦、最波澜壮阔的岁月。

北伐是诸葛亮执政的主题 图源/剧照

按照史书的记载,诸葛亮北伐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密集性出击,简直就不给敌我双方喘息的时间:第一次是在建兴六年(228);第二次是于该年冬天;第三次是建兴七年(229)春;第四次是建兴八年(230);第五次是建兴九年(231);第六次是建兴十二年(234)。

几乎是年年出兵,频频亮剑。

诸葛亮之所以如此,正是感受到了时间的压力,一个是自己年岁渐长,一个是曹魏对北方的统治越来越稳固。只有在自己还有精力,同时曹魏还没正式消化掉北方之前,尽量拓宽蜀汉的生存空间。

为什么诸葛亮总是以拿下凉州为战略目标,就是为了拓宽蜀汉的生存空间,然后伺机蚕食关中,他知道,以蜀汉的国力,自己只能做到如此。

可就是这阶段性目标,诸葛亮一直到去世都没有完成,最终梦碎五丈原。

可能这个结果也早就在诸葛亮的预料中,因为,北伐最大的意义是使蜀汉能够保持政治正确,同时转移内部矛盾,尽量延长生命周期。

既然知道结果,诸葛亮为什么还如此之拼,就是因为,这是刘备生前的交代,是先帝遗志,诸葛亮是在履行自己的使命。

如果将格局进一步拉大,诸葛亮也是在履行历史交给他的使命。

什么是值得敬佩的人生,就是在明知道努力根本不会成功的情况下还聚焦所有能量完成自己的使命。可能连刘备都知道北伐的最终结果会是什么,他最大的期望也只不过是,诸葛亮能够扛起“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旗,保持蜀汉的政治正确,但他肯定没有想到,诸葛亮会执行得那么认真,简直就是夙夜忧叹拼命死干的节奏。

实事求是地说,任何成功都是概率事件,结果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失败和成功都不可持续。秦始皇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但却是二世而亡,成功周期极短。刘邦建立的大汉虽然存在了四百多年,但放在整个生命的进化史中来看,也只不过是一瞬间。就是隔壁的曹魏,其也不过是几代人的接力,天命就转移到了司马家族手里。

再说那些失败者,其痛苦也只不过是一瞬间,很快就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最典型的就是项羽,他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来体验垓下之败给个人带来的痛苦。

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类赋予了其特殊的意义。其实成功的人生应该是,扎扎实实过好每一天,认真对待每一分钟,从不执着于结果。

如此,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观赏到沿途的景色,完成对生命最美好的体验。智者都知道,成功和失败其实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已。

如果从历史上要找到向死而生最典型的模板,那一定是诸葛亮的人生。

就算诸葛亮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但起码在他奋斗的那个时间段,他是成功的:在诸葛亮主政期间,蜀汉的政治环境是最清明的;蜀汉北伐表现出了极其刚猛的进取性;蜀汉政权在信念面前毫无偏安之感,全是积极上扬的情绪。

诸葛亮赋予了蜀汉一种上扬的精神底色 图源/剧照

这就已经是成功,因为任何一个王朝都会有其高亢和低落的周期,只不过时间长短不同而已,诸葛亮最大的意义就是,通过个人努力,也让蜀汉有过一段上扬期,不然,蜀汉作为一个政权,是绝对不完整的。

而且,诸葛亮在世期间,还培养了三个接班人,分别为蒋琬、费祎和姜维,保证了自己身后蜀汉庙堂精英的不断层。

实事求是地说,蜀汉的江山虽然是刘备打下的,但其真正的底色却是诸葛亮赋予的,正是诸葛亮通过近乎自杀式的努力,才使蜀汉在历史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为什么此后的历史不断有人扛起“汉”的旗号,比如刘渊建立的汉,五代十国的南汉、北汉、后汉,陈友谅建立的汉...一个是对刘邦帝业的继承,更是对诸葛亮精神的继承。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乏精英,真正缺乏的是有精神的人,而诸葛亮就是典型代表。为什么诸葛亮能够成为历史上的一面精神旗帜,原因就在这里。

人们怀念丞相,就是对其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的继承。从这个层面来看,诸葛亮也是所谓的英雄。

为什么司马迁会开创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先河,其实正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成功和失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生活的尊重,对使命的矢志不渝。

诸葛亮本质上是以自身经历在向外界传达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念。

丞相千古!

(全文完)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