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拳再打得天崩地裂,实战中打不上人,都是花架子!

京京聊太极 2024-11-07 21:10:54

从实战角度谈“拳劲”

(我们练武,还是多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别被名词、门派、传说拘束住。

首先说说“拳劲”。

很吸引人的一个名词啊,几乎所有拳派都以这个为核心。很多人被这个词迷住,苦练多年,结果呢,下场子就被人揍。为什么呢?因为他光去练这个名词了。

比如拳劲里“整劲”这个概念,有些人站桩或者盘架子觉得自己身体厚实了,有点整体如铸的感觉了,就以为得了整劲了。

殊不知这是个一辈子的事,谁能真完全整?

这没个标准,就好像说那些老前辈:

某某功臻化境------他在世的时候敢这么说么?那他还练什么?!

这些都是个名词,说法罢了。

还回来说“整”。怎么为整?

整就无敌了么?不是那么个说法。

练拳的盘架子,很多人都可以打得很整,很漂亮,但是,这很多是借架子的形才发挥出来的。实战用的是身上长成的东西,所谓外形化在身体里的东西,那时没有外形借助,你能发挥多少呢?而且是高频率,高爆发力。

不客气地说,很少有人能做到,练时漂亮,用时接不上手的大有人在。

什么是花架子?不是只有高、新、美的是花架子,实战中打不上人的,都是花架子。

所以说这个整,不是看表演,是看实用。

比如通背拳,号称内家之母,内家拳很多基本的原理、手法,都能在通背拳里找到原型,包括整体劲的概念,也是通背拳拳谱里早就提出的。

但是按照“纯内家”的标准,通背中大部分劲力是鞭劲,算不得整劲,不过这不影响通背实战厉害啊!

天津卫的老武术家,多多少少都会几手通背,就算自己不练,也会教给想学实战的弟子。

“这门东西上手快”,是能够量产高手的拳种,这是大家公认的。

世间任何武术,其实都是整的,也可以说都是不整的。

从实用角度看,譬如散打,实战中假如只能发挥出上三节的整力,而我们的内家,如果实战中只能发挥出肘部以下的整力,你有什么资格说人家不整呢?

这个整,是方方面面的综合体系协调而来的,如果不是经过体系训练,在实战中是发挥不出来的。

局部的整,也是整;整体的整,也是整。

真正的整体,总要伴随功夫的成长,而由局部逐步发展上来,关键是,我们要明白,如何一步步练出来,不在某个阶段束缚住就是。

再一点,不是打得天崩地裂就一定好用。

有些人的劲也许打得不漂亮,也达不到什么化境,但是就是有用,像魏春老伯,打拳总是漫不经心的,像玩一样,但是求出来的劲力毒的狠。

所以真正我们练发力、用发力,是要看效果的,而不是表演。什么手头颤阿之类的属于表演效果,不是我们追求的。

打一下,要看能造成什么效果,能有多少力刹入对手体内,这是我们考量的。

实战对手在动,你也在动。不可能还按照练时的模式打,必须随机随意发力。

譬如劈拳,练的时候,起钻落翻要分明,但是用时那是起手就劈,注意你连“抬”手那下意识都没有,直接就是劈。

否则机会稍纵即逝,等你“抬”起来,搞不好已经挨打了。

手出去就是抬,着人已经劈进去了。这时考量的,就是你的实际功夫了,身上有多少东西,就能用出多少东西。

拳劲要慢慢养,实战拳劲,要用意发,不是形发。意气力三者相合就是发力。现代搏击我觉得最可恶的,就是收手快。好在我是形意出身,否则我估计我现在已经转练拳击散打了。

传统讲究出手不回手,直接变。所以传统的很多打法、技法都是顺着这个思路或者针对克制这个技术发展的,结果就出现了所谓“接手”打的现象。

接手接习惯了,突然遇上拳击等,一下就吃亏了。所以了,这种出手不回的东西,要像形意、八卦这样的“进身拳”(注意不是近身拳)才好用,不然挨死打。

出手回手,一个是保护自己,一个是蓄力,预备再打。不信你不回手看看,你能连打几下?而出手不回,在身步调整上,对身体的要求更高。

不回手蓄力,直接变换身体姿势和位置发力,也相当于收手了,这是形意的中级打法了。

所以,很多传统练习者上台就挨打,我是十分理解的,我也吃过这种亏。如果没有参透这层东西,怎么练,上去也是照样挨揍。

不用管人家说什么整也好,劲浮也好,这些个名词都是虚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一人一个标准,吵嘴架会没完没了的,我们只管练我们自己有用的。

譬如拘马鞭,灵山说过,拘马鞭其实是切金断玉劲,要先打出松沉来,松沉劲有了,好比有了锤子头。而要打出切金断玉来,就看你能否把锤子换成斧子,一下劈断对手?

当然以大家目前的功力还达不到这个效果。但是起码,对方的攻击手也好,防守手也好,身体也好,挨你这一下,不能不疼不痒,要有一定效果。

要么是对方进攻或防守受阻,要么是受到一定伤害。这是我们要的实际的东西。这个最好拿人练,自己练的,不见得打人有效果。

打人其实不是很简单的事。世上两种人,从小天性好打架,好勇斗狠的人,打人对他们来说很简单,不用教。

但是天性好静不好斗的,必须学怎么打,而且还很难学。

现实啊,实战第一是气势,第二是杀心,技术功力倒在其次。小r本练武注重参禅,倒是把握住这个关键点了。

我是真的很希望,传统武术能像拳击一样科学化,系统化。传统武术的科学化,不是说罗列多少名词理论,只要说清楚每个东西是什么,怎么练,怎么用就行,或者说“明晰化”比较确切吧。

前辈们很多人努力过,其实现在的很多拳友,包括我们,就在享受这些成果,例如我们太师爷孙禄堂、李旭州先生,还有大成的王芗斋先生等等,每一代人都从不同的角度作过努力。

这些东西串一块,就会发现有一条线贯穿始终,直指核心。这是我从北到南一路走来的一点感想,和兄弟们分享。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