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知北游》简疏(1):道不可致

袁连法爱文学 2024-11-19 10:12:38

《外篇·知北游》简疏(1):道不可致

知北游于玄水(坎卦,北游也就是玄水)之上,登隐弅(虽一而分)之丘,而适遭无为谓(虽分而非自为)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出处)何服(从事)则安(居)道?何从(依从)何道(指引)则得(行)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如何)答(知者不言,因为知北游已知)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离卦,阳明),登狐阕(决疑)之上,而睹狂屈(似狂而屈,就是欲言又止)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几于道。玄水白水都是道的表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一章)玄者,窈冥:白者,精真。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无心而无为即是道,有六祖与神秀对翻之妙)。”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对,道不在言)也,狂屈似之(近乎对,欲言又止),我与汝终不近(我们彻底不对)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强致,或弃舍),德不可至(有为而得或达乎其极)。仁可为(伪)也,义可亏也,礼相(助)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如果道不可致、德不可至,那就意味着,一旦失道,社会就必然日益下流。失道而德(还同父子),失德而仁(尚有同胞之情),失仁而义(不成同胞还是兄弟),失义而礼(好歹同一个世界,非兄弟非父母但求各得其安其所,宜),这个世界总得有某种关系来固定它。当然然,所谓忠信可能是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礼,不论忠,不论信,不过权宜方式,也许这根稻草也并不可靠!

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损可)为。无为而无(也)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极,迹)!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不以为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不以为言)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可或以)言,四时有明法(则)而不(可或以)议,万物有成理而不(可或以)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目击道存)之谓也。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成则)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遍)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固);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静时)然若亡而存;油(动时)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成物开务):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