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复杂而又需要智慧的工程。一味地好大喜功与蛮干,往往适得其反。
近来,有高校教授提出高校学子成为“空心人”的现象。
其实,这一现象事出有因,根源则在于“精英教育”理念。
长久以来,国内的教育观点总认为学得越多越好,所以,国内的学生必须同时学好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等课程并且取得高分数才会被认可为“人才”。这也是建国后提出的“精英教育”理念。
很明显,如同学习少林十八般武艺一般,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学好,毕竟一个人的身体素质、体格状况起到更大的决定作用。而为了让所谓“精英教育”得以实施下去,很多学科的教育精神在国内都进行了一些变动。
比如语文,本应在识字教育基础上进行大量的阅读、大量写作,甚至于演讲训练的基础上展开,注重于自由阅读精神的培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教育应允许不同的思想的产生。可是,国内的语文教育则演变成了做题训练,十多亿个脑袋只允许一个标准答案。如此教育方式,虽然营造出了表面上的高分数假象,却是对自由学术精神的扼杀,更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背离。
自然学科教育更是有些荒谬了,理化生等学科本该注重学科书籍的大量阅读,同时进行实验探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同的受教育者会对不同的领域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如此激发科学创造的初心。可是,国内的科学教育很明显的过于急功近利,从人类千年的成果中截取了部分,就以考试的权威要求所有人都要去学好,而且把原本注重于阅读、观察、实验探索的学科赤裸裸地演变成了文本考试学科,学生直接被从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剥离出去。
很明显,高考主导的“精英教育”,不是再把学生当成个性化的知识研究人才。更多的则把人当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几乎所有人的学习,只是为了取得一个含金量不是很高的学历,有多少人拥有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
十多年的受教育过程,最基本的自主学习方向都没有找到,又怎么能不成为“空心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