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片——开启瓷器收藏大门的金钥匙(一)

元白评文化 2024-06-26 03:50:37

上大学的时候去听过邻系的陶瓷工艺课。课堂上的内容记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从一个大盒子里取出许多的瓷器碎片,供同学们上手学习认识不同年代的工艺。

实物胜于语言,这堂课让大家受益匪浅。当时上手鉴赏的碎瓷片也相当于是将一把开启瓷器收藏大门的金钥匙递到了我们手中。

我国陶瓷烧制历史达数千年,尤其是唐宋以后名窑辈出。有的窑口长达千年绵延不断,如越窑、龙泉窑;也有像北宋清凉寺汝窑这样烧制时长仅20多年的窑口,出产瓷器珍若拱璧。

陶瓷易碎,千年传承过程中极难完整保存,存世精品瓷器价格高昂,因此瓷器收藏属于收藏中门槛较高的一个类别。

对于喜欢瓷器爱好者来说,公共博物馆是公认最可靠的文物收藏机构,可以去博物馆一饱眼福。但是那些珍贵稀罕、价值连城的国家瑰宝却不是人人都可以近距离上手把玩鉴赏的。

陶瓷民间收藏市场则是赝品多,套路多。

国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曾经说过:“在我们过目的60万件藏品中,赝品数量达58万余件。”这意味着,收藏市场中的瓷器只有3.3%是真的。如果我们整天对着假货进行研究,积累到的知识自然也是假的。

瓷器爱好者想接触珍品陶瓷并进行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进馆看或者自己购买都无法完全满足这种要求。怎么办呢?

答案是,收藏鉴赏瓷器之路从残片开始——历朝官窑整器把许多民间收藏者挡在了门外,而残片却给了民间收藏者另一条接触官窑之路。

陶瓷虽易碎,但留下的残片、残器并不会化为泥土。残片存量最多的当是窑口填埋瓷器。

官窑烧制过程中,因为烧制不理想会产生形变、色差等瑕疵,一些瑕疵品就会被淘汰;此外,有时官府会要求烧制一批形制和数量都有严格规定的瓷器用以进献。为了防治瑕疵率,工匠往往会多烧制一些,最终在挑选出精品后,剩余的不能流入民间私藏,会被工匠集中砸碎填埋在地下。

如今,随着现代基建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古窑址不断被发现,考古挖掘大量残器、残片重见天日。

另外,收藏者还经常能够接触到的另外一种残片,就是持有者在使用过程中意外损坏,但由于损坏的瓷器十分珍贵美丽、不忍丢弃所保存下来的。这种更确切的说法其实应该叫做残器,价值也较高。而且由于器物比较完整,对于研究器型绘画艺术都很有帮助。

在收藏过程中,我也曾经见过一位女藏家脖子上挂着一块宝石般色彩的青灰色瓷片,被用黄金精心设计镶嵌成项链坠。问询后才得知,那是一块汝窑残片,价值甚至超过宝石。

如上所说,瓷器的残片不会化为泥土,收藏者只要留心去寻找,总会有足够多的残器、残片留给我们收藏和学习研究。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