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考古:探寻千年古城的时光印记

浅文聊生活 2024-12-25 18:20:38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4年度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浙江绍兴发现越国王都遗址”入选国内十大考古新闻!

图源 | 央视科教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座城市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绍兴,这座位于浙江省东部的古城,更是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500多年来城址未变的绍兴,处处都是历史的印迹。

图源 | 央视科教

今年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四项重要成果,绍兴稽中遗址考古位列其中——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存在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基址,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

战国与汉代建筑基址

遗址目前发掘了3000平方米,现存堆积主要分为战国、两汉、六朝、唐宋等时期,最深处距原地表5—6米,已清理大型建筑基址、水井、灰坑等重要遗迹80多处,出土各类各时期文物1000多件,其中不乏青铜洗、青铜壶、水晶环等高等级文物。

稽中遗址出土文物,从左上到右下依次为

战国水晶环、汉代盔甲片、汉代墨书陶片、六朝时期青铜壶

越国和汉晋瓦作

越国原始瓷杯

这种铭文有“壁”的砖早期一般为王宫所用,铭文有郡的砖在两汉时期又是专门定制的“官砖”,只有官署等级建筑才能使用。

汉代墨书木刺

遗址中首次发现了1口越国时期大型木壁结构的水井,直径0.82米,经碳十四检测,距今2500年左右。目前,稽中遗址已发现水井21口,其中战国时期1口,汉六朝时期水井18口,近代水井2口。

战国木壁水井

有专家表示,“稽中遗址最大特点就是木构的营造技术,这些遗迹可能是全国唯一的,保存得最好”。

稽中遗址的发现,如同一把钥匙,缓缓开启了通往绍兴悠久城市史的神秘之门,让世人得以窥见这座古城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随着考古的不断发掘,古迹遗存彰显水城文化与智慧的传承。

春秋前,会稽山脉巨溪密布,洪水频发,山会平原河流纵横,咸潮肆虐,威胁农田城池,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从强农入手,厚民为本,兴修水利。开挖了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山阴故水道,旨在拦截会稽山东干山脉的各路溪源,保护会稽北部平原的农业生产。

山阴故水道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浙东运河的核心和标志性河段。

历经2500多年,浙东古运河航道尚存,曾经的"浪桨风帆,千艘万舻",如今依然航船辐辏、工商并茂,发挥着重要的水利、航运、生态等作用。

浙东运河

鉴湖是在原山阴故水道的基础上增高堤坝、新建和完善涵闸设施建设而成的,是浙东运河的主航道之一。

鉴湖风光

鉴湖建成后为绍兴酿酒业提供了更优质的水源,使绍兴黄酒品质提高,声名大振。

绍兴黄酒最基本的原料,是越水与越糯。越水就是鉴水、鉴湖水。越糯不是普通的稻米,而是由越人在千百年的优选改良中培育而成、在越地这一方最为适宜的水土上生长的糯稻。越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淀粉含量特别高,黏性特别强,特别容易蒸煮、发酵,出酒率特别高。

图源 | 越牛新闻

在绍兴嵊州的小黄山遗址里,发现了千年前我们的先民栽培的水稻遗存,以及制作的陶器。有了稻米,就为酒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就为酒提供了最基本的原料。有了陶,更可以浮想联翩。因为与“陶”联系在一起的有个词叫“陶醉”,或许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已经在用这个陶器来饮酒,进而一醉方休。“陶醉”这个词的初心与本意,很可能是与酒联系在一起的。

小黄山遗址出土 | 绍兴考古

照此算来,绍兴酿酒的历史当在一万年以上。如果说这个一万年的酿酒史还只是分析推测、还没有文字依据的话,根据文献记载,4000年前,大禹就曾经颁布过禁酒令。

到了2500年前,越王勾践把酒的功能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用酒来鼓励生育、用酒来激励将士。投醪劳师,迎流共饮,士气大振,一举灭吴,问鼎黄河,称霸中原,真可谓壶酒兴邦的了。而今,投醪河依然保存在绍兴古城,见证着勾践君臣与将士们的壮怀激烈。

相传,吼山本名狗山。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为麻痹吴王夫差,曾在此山养狗,用以猎取南山白鹿,进献给恃胜而骄的吴王。“狗山”经过长期的发音演变,最终成“吼山”。

如今,吼山经过千百年的石砍斧削和大自然的造化,形成了山奇、石怪、洞幽、水深的奇特自然景观,成为绍兴石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成为了绍兴的地标建筑之一。

吼山

越王台,系后人为缅怀越王勾践而建,隐于卧虎藏龙之地,赓续卧薪尝胆之志。据《越绝书》记载:“越王台规模宏大,周六百二十步,柱长三丈五尺三寸,溜高丈六尺。宫有百户,高丈二尺五寸。”现今的越王台飞檐翘角,朱梁画栋,极具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

越王台 | 蔡敏 摄

从越王台向西拾级而上,登临府山主峰,上有望海亭,可饱览越中风貌。府山古木参天,山径幽静,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府山 | 张志远

西施故里,位于浙江省诸暨市,是古越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西施故里

西施是越国的浣纱女,有倾国之貌。越国为吴所败后,范蠡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凭借美貌使夫差沉溺酒色、荒废朝政。吴国灭亡后,西施与范蠡归隐江湖,他们驾舟远去,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这段传说也为后人留下诸多遐想。

西施故里 听荷 | 谢俊斌 摄

西施故里山水相依,景致如画,蕴藏着丰富的历史遗迹与深厚的文化传统。游览于此,感受古越文化的时光沉淀和山水相融的诗情画意。

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国家就是越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明确记录会稽为越国都城,《左传》《国语》《吴越春秋》等也都提及会稽是越国的政治中心。

近两年来数量较多的越国遗址在绍兴境内被频频发现和发掘,这些在绍兴古城外分布的越国聚落,同稽中遗址一起勾勒出一幅壮丽的越国画卷,为证实越国的王宫、王城所在绍兴古城提供了有力佐证。

印山越国王陵 | 谢国民 摄

印山越国王陵不仅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第一座越国王陵,也是南方最大的一座先秦时期大型古墓葬。有着“江南第一大墓”和“北有秦宫,南有印山”的高度评价。

其位于里木栅村西南之印山巅顶,为春秋战国之墓葬,亦为1998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图源 | 柯桥文旅 锦蓝钻 摄

印山越国王陵是三角形木质大墓,大墓由巨大木枋搭建而成,整个墓冠东西长度达到72米,封土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十分坚实致密的分层夯实,每层的厚度大约控制在7-9厘米,在青膏泥之下古人又铺设了木炭层,利用木炭本身所具有的吸水防潮功能,青膏泥和木炭由构成了两道严密的防水保护层,墓室上层还包裹有树皮。

印山越国王陵 | 程煜 摄

此墓者,传为越王勾践父亲越王允常墓。

亭山遗址群 | 今日越城

亭山遗址群处在以亭山为中心的会稽山以北C形盆地中,东至坡塘江,南到上港沿河,西至娄宫江,北到风则江,面积约7平方公里。经调查,围绕海拔125米亭山,周边已发现东周时期亭山、南山、官家溇、南娄底、木栅桥、南山头、朱家岙、舒家岙、外山、籁山等10处大型聚落遗址。

其考古成果为研究东周时期的越国,提供了详实的考古学材料,是全方位认知越国的基础,为越国都城考古提供了重要依据。

大湖头遗址

大湖头遗址位于龙池山南侧,东侧紧邻平水东江,主体文化堆积为东周时期,是典型的越文化遗址。截至目前已清理建筑基址、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500多个,首次在遗址中出土成组乐器出土成组乐器和相关漆木器,发现了稻米遗存与众多植物遗存,其中有葡萄遗存以及当地特产香榧的遗存等,展示了一幅两千多年前水乡泽国的生产生活图景,将极大地推动越文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绍兴大湖头遗址出土铜工具和兵器

这个村落遗址与富中大塘、西施山遗址、胜利山石室土墩墓群在地理上空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上虞禁山早期越窑窑址位于上虞区上浦镇大善村,是曹娥江流域汉六朝时期典型窑址。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清理出包括窑炉、灰坑、灰沟等在内的丰富遗迹,出土了大量高质量、高档次的成熟青瓷器。

这里不仅是成熟青瓷起源地,也是三国至西晋时期典型代表,规模大、产量高、质量优,是成熟青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图源 | 诗画曹娥江

西施山遗址,又名“土城山”“美人宫”,据《越绝书》记载:“美人宫,周五百九十步。陆门二,水门一,今北坛利里丘土城。勾践所习教美女西施、郑旦宫台也。”此地先后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铁器和原始青瓷、印纹硬陶、黑皮陶等器物,不断证实着此处是重要的越国遗址。现建有西施山遗址公园,免费对外开放。1963年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每一处遗址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每一块文物都是一段故事的诉说。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进步,绍兴这座古城还会有更多的秘密被揭开,更多的故事被讲述。

///

绍兴,一个拥有2500年身份证的城市

每一次考古发现

都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

是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是对人类文明深度的探索与敬仰

参考资料

* 都市快报橙视互动 《稽山中学这片遗址,会是勾践王宫吗?实探绍兴今年最厉害的考古现场》

* 澎湃新闻 绍兴发布 《“地下越国”,浮出水面!》

* 浙里绍兴 《稽中遗址考古又有新进展!首次发现……》

* 绍兴网 《一“越”2500年!绍兴稽中重大考古发现,最新解读》

* 浙江新闻 冯建荣 《中华国酿数黄酒》

* 水利史研究 邱志荣 《论鉴湖是浙东运河主航道》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柴英龙 《古鉴湖满目是风光》

* 绍兴建设 《绍兴地标建筑之吼山石景》

* 十三级小匠人 指间冒白烟 《我国正式发掘并被确认的第一座越王陵——印山越国王陵的墓室构造!》

*文博中国 游晓蕾 《新发现 | 浙江绍兴大湖头遗址》

* 越城发布 《揭开越国古都的历史面纱!两年来绍兴越国遗迹考古的重要发现》

* 百陶会 《青瓷之源:上虞,凤凰山千年龙窑重生记》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部分来源:绍兴发布、文博中国、浙里绍兴、绍兴考古、绍兴建设

感谢所有摄影作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