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在河南接连挫败官军后,驻豫明军精锐几乎被扫荡殆尽,能对李自成构成一定威胁的对手也就剩左良玉率领的这支军队了。
“十五年四月,自成复围开封,乃释故尚书初荐良玉者侯恂于狱,起为督师,发帑金十五万犒良玉营将士,激劝之。良玉及虎大威、杨德政会师朱仙镇,贼营西,官军营北。良玉见贼势盛,一夕拔营遁,众军望见皆溃。自成戒士卒待良玉兵过,从后击之。官军幸追者缓,疾驰八十里。贼已于其前穿堑深广各二寻,环绕百里,自成亲率众遮于后。良玉兵大乱,下马渡沟,僵仆溪谷中,趾其颠而过。贼从而蹂之,军大败,弃马骡万匹,器械无算,良玉走襄阳。”左良玉在朱仙镇大战中被李自成打得大败亏输后,率余部狼狈南逃至湖广荆襄一带,左良玉以善战著称, 曾屡破张献忠,却不敌李自成,遇李辄败,真乃一物降一物是也。
惨败朱仙镇后,左良玉对李自成更添畏惧,担心李自成得势不饶人,会趁势南下攻打自己。他在襄阳、樊城一带大肆招兵买马,积极招募乡兵、游匪、降卒,竭力扩充队伍,迅速扩军至二十万,对外号称三十万,而明廷按军籍实际拨付给他军饷仅有区区两万五千人。
他还召集了许多造船匠人在樊城码头加紧打造战船,名义上为备战而用,其实是为了在作战不利、兵凶战危之际方便乘船顺流东逃。这一切都需要大量银子。因为朝廷按员额给他的实际供饷仅有两万五千人,他却扩军至二十万,因此绝大部分军饷要靠他自己设法筹集,左良玉一介武夫,所能想的筹款法就是抢!左良玉军在襄樊一带公然横征暴敛,而且还不时抢掠民财,所以左军军纪败坏,名声极差,百姓恨他甚于“流贼”。
因左良玉公然纵兵抢掠,大肆搜刮民财,荆襄百姓对他恨之入骨,有人暗中纵火烧船,把左良玉煞费苦心打造的船只烧得灰飞烟灭。左良玉恼羞成怒,却查不出是谁干的,于是下令将长江、汉水上的民船全部抢来,将抢来的财宝和掳来的妇女统统装船运走,他自己暂时在襄阳结营防守。
李鸿基
彼时的李自成已今非昔比,已有了问鼎天下的雄心,或野心。他觉得自己最终要想推翻明王朝,就必须要彻底歼灭左良玉这个劲敌,扫清自己伐明道路上的障碍。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四日,李自成率军浩浩荡荡逼近襄阳,在白马渡强行渡汉江,左良玉督军在彼岸阻抗。由于江水太浅,船只纷纷搁浅,强渡颇难,再加之左军在对岸架炮轰击,渡江农军被炸得船毁人亡,死伤惨重。
李自成不顾士卒死伤惨重,仍然督军强渡汉江。经过一番激战,农民军终于强行渡到汉水南岸。襄阳百姓憎恨左军,纷纷以“牛酒迎贼”,不少人还自告奋勇为闯军做向导,带路绕过左军预先设置的伏弩区、陷坑,减少了农军伤亡。左良玉没想到百姓会这样做,居然帮助流贼攻打官军,这一切正如他在揭帖中所说:“此时民情响应,势若沸羹”。
在汉水之战中,左良玉的心腹将领和亲军大多战死,新招募的人马又不服管束、不听他调遣,没有战斗力,他自己“亦渐衰多病”,所以他见李自成强渡汉江后来势凶猛,势如破竹,民心又向着他,己方伤亡惨重,很难抵敌,便决定弃襄阳东逃。
在撤走之前,左军再一次发挥其一贯作风,对襄阳一带的商民进行又一次大抢掠:“鸡犬无所留,千里一空,江左大震。”随后满载掳获拔营东撤。
当时驻守襄阳的还有郧阳抚台(府治)王永祚,他见左良玉率部扬长而去,顿感势头不妙,就以护藩为幌子,带兵丁簇拥着福清王和唐王世子登船遁逃。王永祚一行刚刚驶离,李自成军先锋就冲进了襄阳城。
左良玉
左良玉撤离襄阳后,沿途仍大肆抢掠,不久退至武昌。李自成破襄阳后稍作休整即衔枚疾追,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十八追到长江北岸的汉阳镇,与左军隔江对峙。左良玉见农军又大举袭来,无心恋战,慌忙弃武昌逃至九江,他在九江驻扎下来,准备倚江固守。他侦知李自成要继续追击自己,真个是穷追猛打,打算离九江再次南逃。如果他弃守九江南逃的话,李自成就会轻易顺流东下,以破竹之势攻占南京,明王朝的江南半壁江山就会轻而易举被李自成收入囊中,本已风雨飘摇的大明立马就会陷入绝境。
崇祯帝非常害怕左良玉弃九江南逃,遂任吏部侍郎李邦华为左都御史,让他赶赴九江说服左氏据守九江,抗拒“闯贼”。李邦华先派亲信带自己的亲笔信赶到左良玉大营,向他“开陈祸福,鼓以大义......”左良玉见信后喜出望外。不久李邦华也风尘仆仆亲自前往九江左营“慰劳将士,勉之与忠孝大义”。他还让江西巡抚增拨库银十五万两,补发了左军六个月的欠饷。左良玉本已准备溜之大吉,经李邦华耐心劝诫,又得了十五万饷银,于是听劝不再南逃,并整饬军队,加强防务,让南京、江南一日数惊的鼎沸之势得以安定下来:“世谓非遇邦华,则金陵殆矣。岂唯金陵,东南一块土尚可问乎”!
要不是李邦华、侯方域极力劝阻,并给左良玉解决了军饷问题,才促使畏李如虎的左氏打消了继续南逃的想法,坚定了死守九江的决心。南京以及东南膏腴之地之所以没有落到李自成手上,这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