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历史是一个量产战神的过程,每一次改朝换代,或者对异族用兵都会诞生一批军事精英,但韩信“兵仙”的地位却绝对无人能够撼动,因为他是什么仗都能打,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催生了好多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吴起、白起、廉颇、王翦、李牧,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他们基本是以背后的强大国力为支撑从而奠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惟有一个指标能够体现他们作为名将的水平:操盘大军团作战。
在古代,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名将的最重要的一条指标就是,其能否操盘大军团作战,因为,军队的数量越庞大,布阵、后勤、分工等工作压力就越大,很难保证不出乱子。
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刘邦。还定三秦之后,刘邦迅速就组建了连横抗楚联盟,率领五十六万诸侯联军一鼓作气拿下了项羽的国都西楚国,但在项羽率领三万楚军精锐突然从费县杀出时,刘邦军团马上就是大乱,继而大败。
战后,张良就得出一个结论:刘邦不具备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能力,这样的重任还得交给韩信来完成。同时,刘邦还派出使者随何出使淮南国,将淮南王英布争取了过来。
此后,汉军就分成了两部:由韩信率领偏师开辟北方战场在外围攻城拔寨,不断做大汉国的蛋糕,逐渐对项羽形成合围之势;由英布协助刘邦在荥阳一线指挥汉军对阵项羽,消耗楚军。
包括敌后战场,刘邦用的也是彭越这样的猛人。
专业的事就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干。
说回战国。白起绝对是指挥大军团作战的专业人士,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都是他的“代表作”。
赵国方面,廉颇也是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行家,其能够长期与秦军维持对峙之势且不出乱子就已经能够证明他的实力,就是被贴上“纸上谈兵”标签的赵括也都还行,他能够在秦军的重围下坚持四十六天而不出乱子,又重创秦军就已经能够证明其水平。
本质来说,秦军之胜是胜在国力,双方的统帅其实都足够优秀,白起、廉颇、赵括,都具备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能力,只是赵括因为战败只能在江湖上留下一个臭名。
在嬴政发动灭国大战的过程中,王翦是秦国唯一能操盘六十万军队的大军团作战的顶尖选手,其指挥的灭楚之战就是经典。
当然,李牧如果不是被国力连累也是能够持续创造胜利的战神级人物,是赵国国力的衰败、赵国决策层的不堪造成了李牧的悲剧。
李牧的悲剧是由赵国的特殊环境造成的 图源/剧照
由此也看见,名将也只有处于顺势才能成就英名。
同样,韩信也是能操盘大军团作战的专业人士。实事求是的说,在汉军将帅中,刘邦最不放心的人就是韩信,但是在垓下之战的关键时刻,刘邦还是不得不将六十万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韩信,因为,汉军之中,唯有韩信才具备指挥六十万军队的大军团作战的素质。
衡量一个将军的能力,最直观的指标就是,看他能带多少兵。当然,历史也没有给韩信突破自己的机会,按照韩信的说法,他带兵是多多益善,没有上限。
但这个指标也不能将韩信和白起这些人区别开来,韩信的真正厉害之处就在于,在劣势条件下,他依然能创造条件出奇兵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灭魏之战中,韩信使用声东击西的战略利用木罂渡军成功灭掉了魏国,生擒魏豹;在灭赵之战中,他以二千奇兵直插赵军的大本营并利用背水的死地激发了汉军的斗志,一战打败赵军,灭亡赵国;在和楚将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楚军决战时,韩信依然是棋走险招,在水上面做文章,最终歼灭楚齐联军;灭齐,他依然是通过奇袭获胜。
包括还定三秦时“明出子午暗渡陈仓”的战术也是韩信给刘邦出的。
可见,韩信不仅能在顺势中操盘大军团作战,也能在劣势下创造条件来为自己服务。在整个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韩信的偏师在数量上始终不占优势,还经常被刘邦给调走,导致韩信不仅兵少、兵员素质低,将士之间还严重缺乏粘合力。
在这种劣势下,韩信是不得不出奇兵。不过,这也才能够体现他的真正水平。
以正合,以奇胜,什么时候该打什么牌,韩信整得是明明白白,且发挥起来都是如鱼得水。
后世的霍去病也是一个能出奇兵的天才,其自创的闪电式打法根本让匈奴人无法适应。但霍去病却并没有指挥过大军团作战,且是以汉帝国积累七十余年的强大国力为支撑才取得的一系列胜利。
所以,不管是卫青还是霍去病,综合素质都是不能与韩信相比的。
霍去病的综合素质还是不能与韩信相比 图源/剧照
但如果仅仅因为能打胜仗韩信就能被称为兵仙还是有点夸张,韩信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他能给军队做顶层设计。
鸿门分封后,刘邦军队的战斗力在诸侯中并不占优势,但还定三秦及之后,汉军却是天下最善战的军队,原因就是,韩信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之后对汉军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早在淮阴时,韩信就对《孙子兵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加入项梁的楚军之后,他又对楚军的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在作战的过程中对对手秦军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解剖学习。
当他来到汉中与萧何认识之后,又得到了萧何从秦宫中带出来的部分资料,再加上刘邦军中有大量投降过来的秦军,韩信有足够多的“资料”对秦军的制度进行摸底,再综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韩信很快就设计出了一套以秦军制度为模板、自己再加以改进的适用于汉军的军事制度。
历史将韩信在汉中的军事改革称为“申军法”。尤其是秦军的二十等军功爵被韩信完全复制,直到汉武帝时,汉军执行的还是这套制度。
经过韩信的改革,汉军成为诸侯中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可以这么说,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还定三秦,一个是战略正确,最重要的还是,汉军经过韩信的改革已经脱胎换骨。
讲真,历史上各领域都有大量的精英,但很少出有精神,能够创造制度、构建相关思想体系的人。
诸葛亮因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被历史铭记,孙武写出了一套兵法成为军事思想领域的指南针,秦始皇给历史提供了大一统的模板,汉武帝填补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空白,韩信申军法让汉军威武了四百年。
这些人才是值得被历史铭记的人。
历史经常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提,但秦皇和汉武才是真正的开创者,宋祖这种角色很容易复制,不值得大夸。
同理,在军事领域,孙武和韩信这样的人才值得被铭记、被学习,一个出思想,一个出制度,都是开创性人物。
孙武有自己的军事思想体系 图源/剧照
另外,韩信还是一个战略家。在汉中和刘邦促膝长谈时,韩信就给刘邦提出了夺取天下的总战略:以天下城邑封功臣。用利益和当世精英进行捆绑,做到对各领域人才的全覆盖,和项羽争雄天下。
韩信是直击本质,清楚的知道人才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他还将项羽的弱势分析得是头头是道,并将刘邦的优势一一列举,给了绝望中的刘邦以信心。
至于明出子午暗渡陈仓的打法,这都属于战术层面了,不值一提。
更重要的是,韩信还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大家都将韩信问刘邦要齐王的行为解读为功利心使然,实际上,当时韩信要想镇住齐地,就必须称王。
因为,齐国虽灭,但大量的齐国王族、贵族却是散布民间,是一股非常强悍的力量,田儋兄弟能够在秦末的乱局中以一己之力复兴齐国就是证明。而且齐地民风彪悍,非常难以管理,再加上韩信是以突袭的手段灭的齐国就更被齐人所排斥。
所以,韩信要想消化齐地,最好的办法就是称王。这是只有具备一定政治素质的人才能想出的主意,再说,韩信还特意向刘邦请示,请他封自己为齐王,且是代理齐王,是刘邦非要将其解读为韩信居功要自立。
包括韩信在项羽使者的游说和谋士蒯通的劝说下始终没有背叛刘邦,这不仅是讲武德的表现,更是对局势的深刻洞悉,知道自己难以改变历史的轨迹。
即使后来被刘邦软禁在了长安,韩信都知道如何自保,他之所以对刘邦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实际上就是在给刘邦强调一个事实:“北境不宁,陛下要三思,留下我这个人才。”
包括韩信为什么会从樊哙家里出来之后感叹自己怎么和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这不是脑子短路故意得罪人,而是在向刘邦传递一个信号:他韩信已经和丰沛功臣、吕氏外戚划清了界限。
所以,刘邦才会将韩信这张牌留给赵王刘如意,只是由于陈豨的反叛,刘邦的计划才破产。这就是刘邦在得知韩信被吕后诛杀之后为什么会怜惜的原因。
大家要相信,一个能在军事领域封神的人,他各方面的素质绝对不会太差,不会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木讷、情商低、不懂政治。
相反,韩信在军事、战略、政治等各领域是全面开花,只是他的身份比较特殊、敏感,很难在汉初的政治土壤中生存罢了。
韩信之后,历史再也没有“生产”出如此全才。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