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曾经看过明代画家沈周的《京江送别图》,纸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京江是今天的江苏镇江,古时亦称“京口”,正如长安的灞桥一样,常为古人惜别之地。画中远山连绵起伏,汀岸有板桥、杨柳、桃花,崖上草色青青,岸上众人拜揖道别,船上一人长揖还礼,依依不舍。据《吴梅村先生集》考,此图成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辛亥三月,沈周时年65岁。图中描绘的是沈周等人在京江送别叙州太守吴愈赴任的情景。吴愈是沈周的亲友,文徵明的岳丈,任所叙州,地处今四川宜宾,在当时属荒僻边陲之地。
在画中,沈周并未着力去刻画人物,而是用大量笔墨营造了一个此岸和彼岸的世界,郁郁葱葱的林木掩盖了离别的伤感,让观者进入画家营造的山水世界中,去体悟远方和未来。在画中,彼岸不仅是一个象征着远方的空间概念,更是象征着未来的时间概念。当吴愈乘舟远去,众人在岸边送别,此去经年,山长水远,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不知今生今世,是否后会有期。道别之时,江南正是杨柳葱郁、山桃烂漫,山头水色薄笼轻烟,离别的朋友们却伤心欲绝、牵肠挂肚。多年以后的我们,在欣赏这幅画时,即使不知道沈周和吴愈的故事,但看到画面,依然能够体味到送别时的依恋与祝福,散发着挥之不去的淡淡惆怅。
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的情感教育,来自亲情、爱情、友情的各种各样的体验,并且在人世聚散分离的体会中一点一点完整起来。因为经过了时间的聚和散,人渐渐学会了珍惜和依恋。当不得不分离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让我们经历痛苦与折磨,也引导我们看到过去没看懂的那份宽阔的顺应自然的生命态度,并把最初的悲伤升华成一种内在的祝福。我喜欢沈周的《京江送别图》画幅中的天高地迥、烟水渺茫,分明把一份情感的牵绊放到了更广大的时空尺度中,你可以理解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也可以理解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生死契阔,无法相守,但此情永在,只是放散在天地之中。
让我们再来品读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天涯”字面意思是天边,极远的地方,所以“共此时”的对象,不是次日就要见面、物理距离相隔不算太远的有情人,而是明月光照之下遍及天涯海角广袤空间之内的每一位举头望月者,他们在天涯之远,都有一份情感的牵绊与惦念。诗中的“情人”,可指亲朋好友,也可指妻子或尊崇爱慕之人。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通过共同的望月之举,每个天涯望月者,也就是有情人,他们都共享此刻清光浮泛、月影婆娑、情愫缠绵的独特体验,从而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张九龄《望月怀远》不仅仅限于男女欢爱的儿女情感,而是指对万事万物包括对月亮产生情感的普天下之有情人。他们看似远隔天涯,但在月光的银辉遍洒之下,其实在彼此对望,相依相惜,在人间都有同一颗赤诚之心。
今夜七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可是,到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时,也是牛郎织女不得不在银河的渡口道别之时。今夜月明人尽望,在夜空中看到一弯明月孤独漂泊,你心中是否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惆怅?散落在天涯海角的那些你思念的人,此时此刻,他们也在抬头望月。隔千里兮共明月,隔烟波兮共清风。夜色茫茫,水色苍苍,今夜你们都同在月下,即使天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