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都反对,毛主席为何赌上红军全部家底,决意东征?

伩蕊历史加油站 2024-11-07 14:22:0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心飞扬

编辑|t

引言

1936年初的陕北,伟人一拍桌子,立下“赌约”:“红军要往东,直取山西,打出声势!”东进这条路,周围将领意见不一,有人觉得太冒险,有人认为不可行,包括彭老总。

但毛主席最终说服了众人,定下了东征的调子。2月20日晚,枪炮声撕开晋陕夜空,红军一举渡过黄河,朝着山西杀去。

为何毛主席当时会不顾彭老总反对,决意东征呢?

乱中取胜:毛主席的“赌命”计划

1935年底,刚结束长征的中央红军,落脚在陕北。经历了两万五千里的千辛万苦后,眼前的这片黄土地给了红军一点喘息之机。

但没多久,便传来更让人焦灼的消息:日军在北方步步紧逼,随时可能推进到绥远。若无所作为,红军可能会面临更加恶劣的生存环境。

这时,毛主席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东征,开辟山西战场,迎接民族救亡的曙光。然而此举无异于“以卵击石”,既缺粮又缺人,彭德怀等人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直言不讳地提出了意见。

开会商议的时候,气氛紧张,争论激烈。支持东征的毛主席,明确提出山西的战略位置非同一般,位居中国心脏,且远离日军驻地,有利于建立抗日根据地。

他强调红军在这里不仅可以扩展根据地,还能与国军周旋,趁机壮大队伍。但彭德怀对此持强烈的保留态度,认为当时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支撑如此冒险的行动。

如果失败了,陕北这块好不容易守住的立足之地,恐怕也会陷入更大的危机。然而,毛主席以“一搏”的决心,坚持下达了东征的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的决策并非一时冲动。会前,他对红军现有的兵力、资源做了详细估算,对晋绥军的配置、作战意图一一分析,对地形、民情和环境也早已胸有成竹。

为了达到战役的最佳效果,他还带人在寒冬腊月亲自前往前线侦察地形,组织军力和物资的调动。虽说决策过程争议重重,但毛主席带着一份执拗和坚定,最终拍板定夺下来。

这不仅是一次作战策略的变革,更是他对红军战略思维的全新展现。毛主席似乎在用他的坚决表明:困难中方显英雄本色,险境里才能见出真勇气。

天险渡河:一场豪赌的开始

1936年2月20日晚,黄河边上的清涧县被浓重的夜幕笼罩,寒风刺骨,河面上波涛起伏。这片夜空下,1.3万红军战士蓄势待发,等待着出发的命令。

毛主席睡不着,抬头望着对岸。他知道,这一夜,将是此次作战前最重要的时刻。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却成为红军此时不得不跨越的天险,东征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此。

一声命令,第1、15军团士兵排成队,手握武器肩扛行囊,踏上由毛竹扎成的简易木筏。风中夹杂着低声嘱咐,战士们小心翼翼地踏上小船,每一步都走得异常缓慢,生怕惊动敌人。

小船微微晃动,河水打在船帮上,冰冷刺骨,很多士兵的鞋早已湿透,冻得双脚发麻。然而,没有人停下脚步,这一刻,东征的信念支撑着每个人。

夜色深沉,河面上几道黑影闪动,战士们凭借着河水的掩护,在敌人的严密防守下静静前行。先头部队靠近对岸的滩头,迅速找到掩护,分散部署,等待主力渡河。

这时,对岸的敌人还未察觉,而红军的主力也在迅速集结。指挥员在指挥部紧盯着河对岸的动静,心弦紧绷。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渡河的士兵便将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下,后果不堪设想。

庆幸的是,一切顺利,随后其他士兵也陆续抵达对岸。战士们迅速布防,占领滩头阵地,掩护大部队的到来。到了21日凌晨,红军已经成功在对岸站稳脚跟,占领了黄河东岸的战略位置。

毛主席接到了消息之后,脸上终于浮现出一丝微笑。红军的大胆行动不仅实现了突破,而且没有暴露行踪,成功完成渡河的第一步。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红军迅速推进,占领了多个村镇,成功打响了东征的第一枪。毛主席根据战况及时调整作战策略,确保此次作战行动的顺利开展。

成功渡黄河,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战士们纷纷赞叹伟人的大胆和果断。这一战,让红军成功打开山西的大门。

战果辉煌:胜利背后的隐患

随后,红军在山西吕梁山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行动,先后占领了三交等战略要地。不到四天时间里,就打垮阎锡山的5个团,歼敌1200人,并俘获大量军备。

胜利的捷报接连传来,红军的声望和士气也随之飙升。然而,毛主席却没有丝毫松懈,他清楚敌人的反扑指日可待,必须未雨绸缪。

正如所料,阎锡山急忙调集晋绥军反扑,并向国府请求增援。敌军部队逐步围拢、防御也在不断加强,红军面临新的威胁。

见此情形,毛主席果断调整策略,命令部队分兵行动分散敌军兵力。召开会议分析战况,制定了后续的分散打击计划。

战斗逐步趋于白热化。在兑九峪一带,红军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敌方两纵队,歼敌2000余人,再次取得重大胜利。

然而,此时在持续的消耗后,红军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敌我力量对比逐渐倾斜。毛主席和彭德怀深知,若继续前行,势必面临更大的损失和不确定性。

最终,经过多次权衡之后决定适时撤退,回师陕北,以便保全实力,为后续的抗战积蓄力量。

回顾这次作战,毛主席带领红军不仅在军事上获得了胜利,更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战斗中,红军对民众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号召各界人士团结抗日,极大地提升了中共在当地的影响力。在经济上,红军东征筹集到30余万元经费,极大地缓解了后方的财政困境。

此举可谓“以小搏大”,用红军有限的兵力和资源打开了抗日的前哨阵地,为中共在全国的抗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东征虽在最终撤退中未达成全部战略目标,但其影响却深远持久。毛主席带领红军在逆境中决策果断,在险境中始终保持坚定信念,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时刻的英勇担当。

参考资料:

抗日先锋 渡河东征.陕西日报.2016-09-18

0 阅读:24